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徐州人不知道,劉邦曾是一個甘於沉淪的社會憤青!

徐州人不知道,劉邦曾是一個甘於沉淪的社會憤青!

原標題:徐州人不知道,劉邦曾是一個甘於沉淪的社會憤青!


秦國的鐵騎公元前225年攻陷了魏國的都城大梁,豐邑大概在公元前224或223年納入秦國的版圖。劉邦實際上是在魏國生活了30多年,30多歲以前的劉邦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司馬遷說劉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這是在誇劉邦。老爹劉太公卻說劉邦是一個「無賴」,知子莫若父。那麼劉邦到底幹些什麼?根據史料的隻言片語和豐縣當地的風俗世故,大致可以還原劉邦應該是一個集聚著多重身份的人。


農耕圖


一是不愛勞動的農民。劉邦家裡是有田地的,雖然不喜歡農活,但農忙時肯定是干一些的,不然他大嫂、二嫂不會同意。劉邦的新別墅未央宮建成了,宴請昔日好友時還對劉太公發牢騷說:「當初大人常以為我沒有才能,無可依仗,不會經營產業,比不上老二勤苦努力。可是現在我的產業和二哥相比,誰的多呢?」《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哺之。」也說明劉邦家有土地,也經常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流浹背地辛勤勞作。


二是街頭的小生意人。劉太公在中陽里賣餅,劉邦總不能啥活不幹。況且,劉邦30多歲沒有成家,應該和劉太公在一起生活。劉太公「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歡」。不過,劉邦對這一職業也不感興趣,為此,劉太公沒少罵劉邦是個「無賴」。劉邦這一點和項羽很相似。《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籍(羽)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劉邦和項羽後來都成為秦末的風雲人物。「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他們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


三是四處遊逛的劍客。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一個特殊的群體——「士」。「士」,是春秋時期新出現的社會階層。士階層中有文士﹑武士﹐也有能文能武之士。士最初是從奴隸主貴族遊離出來的,有一些屬於平民階級,也有一些屬於新興地主階級﹐還有獲得解放的奴隸上升為士的。春秋時期﹐奴隸主貴族統治者或新興地主階級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爭先「招賢納士」,出現了「養士」之風。到了戰國時期﹐「養士」之風就更為盛行,出現了戰國著名的四公子。劉邦的偶像是信陵君,就是那個偷了虎符去救趙國的魏國公子信陵君,劉邦最敬仰的人就是他。劉邦取得天下以後,每次到大梁,一定要拜祭他,在他死的那一年又去了,還給信陵君專門設了守墓的五戶人家,世世奉祀公子無忌。《史記·高祖本紀》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劉邦是信陵君的粉絲,但是他沒直接跟過信陵君,因為信陵君死的時候他才十四五歲(信陵君公元前243年去世),那他怎麼表達對信陵君的敬仰呢?張耳在信陵君門下做過門客,劉邦去見張耳,張耳是在魏國的首都大梁(今天的開封西),一個年輕人要徒步數百里多次去參拜偶像。張耳很看重他,劉邦一住幾個月。《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說: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劉邦和張耳的關係終身不斷,他們以後是兒女親家,劉邦把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呂雉生的女兒)嫁給張耳的兒子。但劉邦也有自己的門客,不過自己很窮,人數不多,也就是幾個。《史記·楚元王世家》記載,劉邦在未發跡前,經常帶小兄弟去兄嫂那兒吃飯,有一次大嫂實在煩了,看他的人一來就把鍋敲響,說沒飯了。劉邦取了天下以後,唯獨不封他大哥的兒子劉信,後來劉太公看不下去,說一定要封,劉邦就給封了個「羹頡侯」,就是涮鍋侯。


四是服徭役的專業戶。司馬遷說他「常徭咸陽」。徭役在家有四個男丁的劉家肯定是少不了,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兩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對服徭役不敢興趣,劉邦卻認為是走出看世界的機遇。依照秦政府的規定,年滿17歲的成年男子,都有為政府服勞役和兵役的義務,兵役和勞役不分,每年在本縣服役一月,算是常年有的徭役。除此之外,一生當中,還有一年在本郡本縣服役,一年在外地服役,外地或在首都,或在邊郡,或在他郡。這兩年集中的徭役,算是一生中的大役,特別是一年的外役,背井離鄉,最是沉重。劉邦當泗水亭長時,曾帶人到咸陽修建阿房宮,為期一年,因為是長期外役,同僚友好都來送別,紛紛贈送差旅費用,慣例每人三百錢,蕭何例外送了五百錢。就是這一次的遠行,劉邦見到了秦始皇,碰上秦始皇出來巡遊,皇帝的儀仗過來了,劉邦很羨慕,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對於「常徭咸陽」,有人說「常」是「嘗」的通假字,「常徭咸陽」是劉邦曾經到咸陽服徭役,如果按此解釋,「常有大度」又該如何解釋,說劉邦曾經很大氣?不是小看劉邦了嗎?



豐縣西去咸陽兩千餘里,走山川經郡縣,對劉邦來說堪稱是一次長途旅行。沿途山川景色壯麗,各地風俗民情不同,處處使人賞心悅目。特別是進入關中秦國本土以後,地勢之形勝,經濟之富庶,宮室之壯麗,民風之古樸,更讓關東鄉縣小民的劉邦感到耳目一新。


五是不甘寂寞的剩男。30多歲之前劉邦沒結過婚,但劉邦並不寂寞,一說他曾和相鄰一女子同居,生長子劉肥,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肯定不算是正式婚配,不然後來的呂雉不會跟他,大漢的江山也不會傳給呂雉生的兒子劉盈。《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齊悼惠王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其母外婦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為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劉邦雖說好色,但結婚生子都很晚。劉邦的大兒子叫劉肥,後來封作漢王朝的第一代齊王。劉肥是劉邦尚未發跡以前和外婦曹夫人所生。外婦,外遇之婦人,婚妻之外,私通的女人。關於曹夫人,史料中沒有任何記載。劉邦發跡以後,曹夫人大概已經不在人世了,劉邦追加了曹夫人的稱號,將舊日情緣,完滿續結,並給劉肥很多封賞,劉肥也是劉邦八個兒子中能夠善終的一個。其他的幾個兒子除去代王劉恆後來成為皇帝(漢文帝),其他六個結局都很悲慘。

由此看來,「豐生沛養」的說法不準確,人家劉邦一直在豐縣生活。況且當時沛縣屬於楚國,一說,當時豐縣也屬於楚國,由於現在地理環境和兩千多年前的地理環境變化太大了,並且縣界自古以來犬牙交錯,現在豐縣區域的一部分可能屬於楚國,但豐縣的縣城肯定屬於魏國。魏國的大梁公元前225年被秦軍攻佔後,豐縣縣城還曾作為魏國流亡政府的行政中心。「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看看,當年劉邦用「生」和「長」兩個字,就把自己與豐縣的關係說清楚了:豐縣是俺家,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劉邦與沛縣的關係應該是公元前224或223年,豐縣和沛縣納入秦國的版圖以後發生的故事。


連載《閑 讀 劉 邦——劉邦與豐縣的故事》

作者:石培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裡是徐州 的精彩文章:

馬公書院的讀書郎!(連載:《閱讀劉邦》)

TAG:這裡是徐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