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0年前的大武漢「戲碼頭」究竟長什麼樣?

100年前的大武漢「戲碼頭」究竟長什麼樣?

1919年7月的一天,武漢比以往更加火熱。小商小販們川流在剛開業不久的漢口新市場,也就是日後著名的民眾樂園附近,高聲叫賣著綠豆湯等解暑飲品。這天的生意格外的好,廣場門口早已聚集滿了群眾,他們是在幹嘛?他們在等著見明星呢。原來這幾天,梅蘭芳來武漢演出,演出的票價差不多賣到了四塊大洋。四塊大洋在當時夠買半石米了,可依舊一票難求,場場爆滿,可見當年武漢人對戲曲的愛好有多麼的深。

(民眾樂園前身 漢口新市場前的巨幅戲報)

大武漢,「戲碼頭」的稱號由來已久。上世紀三十年代,京劇在全國有三大集散地,除京津、上海之外,就是武漢;那時武漢的街頭巷尾,漢劇如現在的流行歌曲般被傳唱;到長樂茶園聽漢劇、到滿春茶園看楚劇、到漢口新市場大舞台品京劇,曾經是老武漢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承載了他們太多的歡聲笑語,也成為他們心底里溫暖的記憶。

(漢口大舞台)

都說湖北是京劇的「娘家」,這可不是吹出來的。發源自漢水流域的漢劇,於清末進入北京,米應先、余三勝、王洪貴、李六等眾多湖北漢調藝人相繼進京,加入當時盛行的徽班演出,活躍於京城舞台。漢調和徽調在演出中相互交流融合,「班曰徽班,調曰漢調」,開創了「徽漢合流」的新紀元,這也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國粹京劇由此發軔。

(徽班進京)

在民國時期,經常有梅蘭芳、周信芳這樣的大腕來漢演出。當時的演出不少就是找塊地方擺上板凳,或者就是藝人沿街拉琴,一樣不缺觀眾。無論是哪個級別的演出,都有人欣賞,所以說在武漢什麼藝術都可以落地生根,就連揚劇這種聽起來很遙遠的劇種,都能在武漢連演一個月。」

這樣的繁華景象,在各種歷史記載中屢見不鮮。每逢元宵、清明、中秋、除夕等節日,漢口的各大戲院上演的「應節戲」戲碼和票房,都是當時報紙關注的焦點。來了京劇受歡迎,來了漢劇也受歡迎,來了豫劇也是,就是來一個『蹦蹦戲』,也有人去追捧他。

(梅蘭芳(左)與漢劇大師陳伯華切磋交流戲曲表演藝術)

繁榮的演出市場,吸引了不少外地劇團來漢演出,當時京劇界盛行一個說法,不在漢口這個舞台唱響,就不能叫真正的「名角」。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六章《新武漢》中記載,梅蘭芳受漢口合記大舞台經理趙子安之邀,於1919年冬天首次來武漢演出:「同來的有王鳳卿、朱素雲、姜妙香、李壽山、姚玉芙……那時我們去碼頭演戲,下車先忙一陣,照例的應酬就是『拜客』與『吃飯』……那次演期是一個月,我演的戲碼,包含著老戲、崑劇、古裝、時裝四種,比較起來還是古裝戲最受歡迎。」程硯秋、張君秋、荀慧生、周信芳、馬連良、譚富英、李萬春、蓋叫天等京劇名家, 廣東粵劇名家紅線女, 黃梅戲名家嚴鳳英、王少舫等, 越劇大家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等,評劇名家小白玉霜、新鳳霞等都曾來漢「拜碼頭」。

(梅蘭芳演出前報紙上刊登的新聞)

戲曲之風興盛,「大漢口」也成為大師、名家輩出的沃土。「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這是百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梁啟超對「伶界大王」譚鑫培的讚譽。這位從武漢江夏走出去的京劇一代宗師,不僅創立了京劇歷史上最早的流派,更用一門七代同工京劇老生行當的傳承,濃縮了一部中國京劇的發展史。

(出生於武漢市江夏區的京劇大師譚鑫培)

「戲碼頭」這三個字的評價,包含了對武漢經濟、文化氛圍的肯定,也彰顯武漢是一個足夠包容的城市。現在去司門口,路過長江大橋旁的小公園裡,都依然能看到很多爹爹婆婆圍在一起,傳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運氣好還能看見穿著戲服,畫了臉譜坐在旁邊等待上台演出的人。武漢的戲曲文化,正在以另一種更適合現代人的方式,流傳在城市之中。

(湖北衛視《戲碼頭》正在江漢關拍攝)

為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經歷了半年多的籌備,湖北衛視《戲碼頭》將以最新穎的節目形式,最頂級的嘉賓陣容,最具匠心的舞美設計,最富底蘊的內容設計呈現在觀眾面前。湖北衛視將以精益求精的態度,為湖北戲曲事業的振興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湖北衛視《戲碼頭》正在黃鶴樓拍攝)

白燕升團隊的行業底蘊和湖北衛視的製作實力結合在一起,將最新穎的節目形式、最頂級的嘉賓陣容、最具匠心的舞美設計、最富荊楚底蘊的內容設計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得《戲碼頭》將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品牌欄目,走向湖北,走向全國。

湖北衛視《戲碼頭》節目已經於昨天也就是2018年10月7日開播,每周日21:20在湖北衛視與觀眾見面,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京劇花臉名角」 孟廣祿
看過了那麼多的精彩 這些劇種您也別忘記了!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