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何慳貪小氣的人 福報卻很大?

為何慳貪小氣的人 福報卻很大?

文:本幻法師

有一些人很小氣,不愛布施,也不供養三寶修福,但這些人雖然小氣,卻很有錢。請問師父,這是什麼因緣?

此等人雖富,但卻慳貪。誠如《安士全書》中有言:「復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此所謂之「富而不施」者也!

另尚下以下幾類,「先富後貧」,《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後還追悔。以是因緣,先富後貧。「先貧後富」,復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生在人間,先貧後富。「勞而致富」,富有富之因,勞亦有勞之因。如經言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使請僧到家,使僧奔走往來而後就食,則後世雖享大富,必以勞苦得之。「逸而得富」,若其送食至庵院,使眾僧安然得食,則其福報,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樂。

「貧而能施」,經又云:復有眾生(必言眾生,不言人者,人止說得一件,眾生則該舉六道矣),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施多福少」,《菩薩本行經》云: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譬如耕於薄地,下種雖多,所收甚少。「施少福多」,又云: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凈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是故,真實知因果者,豈能不樂布施哉?特收入多者,更當要布施也。今舉《安士全書》中所說之一例,明湖州徐汝輝,富而好施。時杭州重建戒壇,所費不貲,布、按兩司,召富民勸募,汝輝願獨力任之。憲長楊繼宗問故,汝輝曰:「人有子不肖,雖有所積,必屬他人。何如干此勝事,後世漸漸享用乎?況財為怨藪,吾子無財亦無怨藪,未始非愛之也。」遂以白金千錠獻。兩司共嘆其明達,特設席後堂,邀同僚宴之,復以彩帳親送之歸。聞者無不欽慕。[按]《大寶積經》云:「吾不舍財,財將舍我。我今當舍,令作堅財。」徐君已作堅財矣。

吾常見,一些學佛之人,甚多世財,然不好布施。甚至於僧前,或人前,已言要布施,卻後一毛不拿。可嘆人心之如此也。如此好慳者,吾深恐其一氣不來,當轉餓鬼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雨 的精彩文章:

持午會影響身體健康嗎?
為什麼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TAG: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