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於楊振寧,別只知道翁帆、翁帆!!!國籍不能阻擋他愛國!!

關於楊振寧,別只知道翁帆、翁帆!!!國籍不能阻擋他愛國!!

原標題:關於楊振寧,別只知道翁帆、翁帆!!!國籍不能阻擋他愛國!!


喧囂的國慶中,忙碌的假期里,2018年諾貝爾獎悄然而至,看著一群外國人,在歡呼尖叫。


我突然想起了一個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


現今,他出現在人們的口裡,或許更多的是他充滿爭議的國籍,亦或許是他老少配的第二段傳奇婚姻。


人們似乎都忘記了,他是科學家,享有當代愛因斯坦的美譽。

來,摘掉有色眼鏡,拒絕刻板印象,走進一個被藏起來的楊振寧。


1


楊振寧教授居住在清華大學裡,他在清華大學雖有100萬人民幣年薪,但分文不取,悉數捐給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不僅如此,他售賣在美房子的100萬美元、部分諾貝爾獎金都捐給了清華。



清華園,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


1986年,楊振寧的好友、數學家陳省身初辦南開大學數學所,他邀請楊振寧參與南開大學理論物理室的創立,楊振寧欣然答應。


起初,由於經費緊張,南開大學理論物理室講習班的部分費用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講課費。此外,不僅為南開大學主辦的國際會議籌集資金,楊振寧還從香港為南開大學數學所購買了第一台計算機和激光印表機。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現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並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著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除了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他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圖為:南開大學


3


被人一直所詬病的,或許是他的國籍吧。不少人會問,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錢學森回國了、趙忠堯回國了、為什麼偏偏他沒回??


楊振寧和錢學森關係很好,並且和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也是親密摯友。他們不僅在學術上有諸多交流,且楊振寧還在生活和工作上對鄧稼先有諸多幫助。在鄧稼先遭到困難的時候,楊振寧老先生還積極發聲堅決支持鄧老。對此鄧老的夫人許鹿希也曾經說過:「他們之間的情義堪比戰友和親兄弟。」


楊振寧的確沒有和錢學森一起在中國最危險的時候回國,但這並非是他的本意。當年楊振寧先生有過回國的念頭,但是大家研究之後沒有同意。


錢學森老先生是做應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於造導彈,是新中國最最迫切需要的東西。但是楊振寧先生不一樣,楊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當時的中國國內很難馬上發光發熱。因此當時大家的意見都是,希望他繼續留在國外發揮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楊振寧先生才接受了這一建議,繼續留在國外做研究。—要知道當時的新中國極度孱弱,西方有些國家個別政客甚至會直接罵中國人是黃禍、黃皮豬、垃圾人種。所以有些國際科學交流學術會議或場合,總是特別排斥中國科學家,這十分不利於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而楊振寧先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學界積累的人脈和影響,積極在國外活動,說服各個國際學術研究交流組織,幫助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交流。楊振寧先生的努力,感動了很多國家的科學家,他們紛紛站出來幫助中國科學家,為中國打開了學術交流的大門。


4


他不愛國嗎???


答案是:不,他愛。


1971年夏,楊振寧回中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回國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那時,中美還沒建交,他這次回國並不輕鬆。


以「全美華人協會」創始人身份回國的楊振寧,是美籍華人科學家裡第一個訪華的。


《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卷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了楊振寧說過的一段話:


「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樑。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他這麼說,這麼做了。


1971年楊振寧開始回到中國旅居並開展物理學教育以及講座。七十年代的中國並非像今天一樣富足,而是依舊十分貧窮落後,很多家庭都吃不飽飯,還有數億人在溫飽線上掙扎。

由於當時國內局勢和經濟形勢依然很不樂觀,所以物理學科研條件和物理學科知識儲備十分短缺,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是一片空白。因此楊振寧回到中國旅居後,把自己的家產都捐給了國家,然後全身心地投入了搭建前沿物理學教育體系的工作當中。



同樣是1971年,他參與了保釣運動,是70年代保衛釣魚島運動的精神領袖



1975年,楊振寧向我國建議加強科普工作,並建議引進《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版權。這本刊物最終引進中國,即《環球科學》前身。



1977年2月27日,楊振寧又與他人共同發起成立「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並自費8000美元在當天的《紐約時報》上刊登全頁廣告啟事「致美國卡特總統公開信」,全文用英文發表,旁邊加了八個中文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


1983年12月28日,楊振寧向鄧小平建議:「國外認為,搞軟體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體專業。

1984-1986年,楊振寧倡議的「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吳健雄物理獎」和「陳省縣數學獎」相繼成立。


1997年,在楊振寧建議下,清華大學決定根據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驗,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2003年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清華大學蓋了三幢「大師邸」,一幢給楊振寧,一幢給姚期志,一幢給林家翹,姚和林都是楊振寧勸回來的。


……


這只是他為我國科學事業發展所做貢獻的冰山一角。


5


他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這些專有名詞,我們看來也就是天書,細說了也不懂。


我們只需要知道:


在2000年的時候,《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全人類總共只有20多人上榜。這份榜單,被譽為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物理學唯一的封神榜。

楊振寧先生在這個評選中名列18位,並且他還是這個榜單里唯一一個活著的物理學家。與他一同登上這個榜單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鱷們,包括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定諤,波爾,海森堡等等……。



也就是說,他的成就,追上古人,後面,卻可能再也沒有來者了。


他的主要成就大致分為以下幾項:


(1) 弱作用宇稱不守恆(諾貝爾獎工作)


(2) Yang-Mills非交換規範場理論(弱電統一的基礎之一,楊振寧一生最傑出的成果,大一統理論的指路明燈,當代前沿物理學的基石之一,比肩廣義相對論的巨大成就)


(3) 費米子系統的Bethe ansatz嚴格解和Yang-Baxter方程(引起數學領域對辮子群和紐結理論的廣泛研究)


(4) 非對角長程序(凝聚物理的核心理論之一)


(5) 磁單極子的量子化和規範理論中的拓撲結構(拓撲場論的開創性工作,微分拓撲被引入物理學)


(6) Lee-Yang單圓定理(相變現象的基礎理論)

(7) 2D Ising model的自發磁化和臨界指數(臨界現象和普適類的開創性工作)


(8) 玻色氣體的Lee-Huang-Yang修正(富有遠見的理論,50年後方被冷原子實驗證實)


他,是華人歷史上學術成就最高的科學家論學術成就,華人中能和他比肩的只有微分幾何學大師陳省身了。


他一直在憑藉自身的努力,促進中國科學的發展:


他,獨自一人把清華大學的冷原子凝聚態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幾十年。


他,義務參與建設了中國六十多個一流的物理實驗室。


他,全身心投入了中國物理學的教學工作,開展諸多免費講座交流和實驗指導。


6


你說,無論他有多麼牛,做了多少貢獻,美籍,註定成為你不理解的理由。


我說:你真瞎。

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


事隔7年,他得諾貝爾的時候,是中國人。


2017,95歲,恢復中國國籍。


有人說,只不過是回國養老罷了。


先是詆毀貪慕虛榮,才去美國,然後說人回國養老。百年了,誰到那年紀都是把老骨頭,一碰就散了。養老,為什麼不選在你們一直以為發達的美國,而大費周章的回來???


或許,就只是為了這一生,唯一的執念罷了。



猶記得,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走了,享年76歲。


他生於伽利略、馬克思忌日,死於愛因斯坦的誕辰。

有人說:最接近外星人的地球人去世了,這是全人類的損失。


也有人說:他屬於星辰宇宙,不過是離開了地球,掉進了蟲洞。


連重力加速度都不會算的物理學渣,也來湊熱鬧發個朋友圈。


尊敬偉大的科學家,感謝他為人類做出的貢獻,理所應當。


可我好怕,10月1日,今年,楊老已96歲高齡了。


我好怕萬一有一天,我們不能像禮待僅僅只知道名字的外國科學家那樣,禮待屬於我們自己國家的科學家。


我好怕,有一天,人們只會說:翁帆終於如願以償了。


真的,人言可畏,一紙定論,跟風起鬨,惋扼貢獻。


何其荒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州學趣 的精彩文章:

人類的審美背後,是純種寵物的命途多舛

TAG:貴州學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