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太極拳站樁

太極拳站樁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太極拳經過外練,鍛煉了筋骨皮之後,如果想進入內家拳的階段就要進入站樁的訓練,不去站樁,即便之前打拳再如何鬆柔,運用八法再如何純熟,太極拳理再如何明白,仍不能進入內家拳之範圍,尋不得入門之門徑。然站樁之說百餘種說法,百十種樁法,令人眼花繚亂,不得門竅者,往往站了十幾年仍是不能明其奧妙之所在。站樁一途,多為口傳心授,師徒之間心法口口相傳,正所謂不傳六耳。

流行於世間對站樁最大的疑問便是站樁站在什麼,怎麼站等,今試詳說一二,本人自身修為有限,不到之處,還請指正。

站樁,並非一成不變,依然是一步一景,一境一心法,雖然仍是一個姿勢一個動作,但不同境界其中內涵早已大相徑庭,樁不能站死,不能站傻,說的就是如此。十幾年一個姿勢一個心法站樁,就是傻樁。站樁站到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即是死樁,如此站樁不如打坐,打坐追求這樣不生不起的境界自然不錯但這樣站樁便錯了。站樁重點在站,求的是靜中動,是命功、是有。打坐重點在坐,坐的是靜中靜,是性功是無。

很多人一聽有,便認為低級不好,要追求無才是高境界,其實繆然。老子《道德境》中提及,無乃天地之始,有乃萬物之母,可見有無內含不同,而後又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妙。進一步說明,觀無和觀有具有不用的作用,其實老子並不摒棄有,恰恰相反,他怕後人總是執於無而摒棄有,才反覆提及有。並一再強調:有生於無,而歸於無,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可見有無缺一不可,以無為用以有為利。

站樁的境界說

第一重境界是松中求靜,初涉站樁,肢體而言務必求得自然鬆弛之狀態,要站得住,松的開。這裡有兩點,一是站住,人在站立的時候,最難克服的就是不動,站在那不出三五分鐘,不但肢體要動,體內氣血心意也愈發靜不下來,心猿意馬之下身肢蠢蠢欲動,各種瘙癢全身襲來,騷姿弄首之心欲罷不能,左顧右盼之意頻生,這一階段會持續一到兩周,需耗費較大定力,站在那一動不動,毫無心法可言,站不住,一切心法都是誘魔之餌。此時站樁別無他法,一個忍字而已,忍住這裡那裡的瘙癢,忍住騷姿弄首,忍住左顧右盼。二是松靜,常人都說運動起來不好松,而我說,站在那一動不動時最難松,松並非無力也並非下墜,而是鬆開,蓬鬆、之意。鬆開是鬆開肌肉、關節、筋,以使全身體表毛髮有蓬鬆之感。肌肉鬆開,氣血才能流動暢通毫無阻礙,而人身肌肉自己能感覺到的都是較大的肌肉群,一些細小的肌肉群一般是感覺不到的,這些小肌肉群不鬆開,就談不上真正的松,而且,人站立時,渾身重量依舊保持在下肢上,因此,下肢肌肉最難鬆開。大的肌肉群放鬆了,就會顯出韌帶的位置,韌帶是組織更為緊密的肌肉,把他們放鬆了,筋就顯出來了,人體中每一處的筋不長,最長的筋不過尺許,最短的筋不足寸,這些筋是連接兩塊骨頭頭部的東西,透明有彈性,西醫似乎叫肌腱。筋松是松長松出彈性,簡稱松彈。松筋靠關節拔長。關節鬆開才能令微小肌肉群真正鬆開,關節不但包括能動的,也包括不能動的,尤其是胸骨、肋骨、腳踝、髖、胯、脊椎、腰椎、腕指關節等,凡是兩塊骨頭交接的地方都可稱為關節,這些地方都要鬆開,開是開縫,小到一絲大道一指,肌肉、筋、關節的松,雖說起來是三個,但其實還是一個,相輔相成,就是前人說的筋骨皮的功夫,易筋經靠各種姿勢以拉伸耗的方法強化,其實就是松肌肉、彈長筋、開骨縫,但站樁不靠姿勢,而是靠的是意識對筋骨皮進行拉伸耗,達到松的目的。最終做到意識一松自己渾身毛髮(頭髮、汗毛、鬍鬚和腋下)就蓬鬆起來,意識一緊,渾身就有炸毛的感覺。毛髮蓬鬆了,就要歸靜,這個階段的靜,不是萬念俱寂的那種靜,也不是歸根之說,而是悉心體會風拂過蓬鬆的毛髮之下的那種意境。尤其是風拂過每一根毛髮穿流於毛髮之間縫隙的那種意境,體會的到,就是此時此刻的靜。

第二重境界靜中動。在毛髮蓬鬆清風拂過的狀態下,令身肢在意識的調動下動起來,就是靜中動,這種動,不是肉眼能見的運動,而是蠕動,拳諺說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樁是不動的,擺著站樁的架勢,有規律的來回移動肢體不叫站樁,叫試力,站樁就是站在那象木樁一樣一動不動,但是在這不動的外形下卻有著外人看不見的動,是肌肉群在皮下的緩慢蠕動,是筋在肉里拉動,是骨節的來回開合,這些動都不能表現出來才對,一旦表現出來就是動大發了。當然一開始的時候,不能或者說不會蠕動,需要加大動的範圍,就會表現出來,等會動了,就要收回去,不能再表現出來了。蠕動是個技術活,不是亂動,首先是肌肉群有序有方向的蠕動,就像槐蟲那樣,先弓起身子再向前展開身子,那樣一節一節的傳遞,從腳趾開始向上一塊肌肉一塊肌肉的傳導蠕動上去,順著身後一直到頭頂,再從身前回到腳趾,在肩胛骨那塊,分成三股,兩股向手臂一股向頭頂,在顫中穴三股合成一股向下回到腳趾,一寸一寸的將全身每一塊肌肉都動一遍,不但身前身後,還有身體兩側。肌肉動完了就要練筋骨的蠕動,先從脊柱開始,一節一節脊柱骨縫依次從骶骨開到頸椎,一直要動到小腦裡面去,脊柱動完了是兩臂,從夾脊開始向兩手指尖依次打開關節縫隙,肩胛骨要能開一指的縫,兩肩也要能開一指,肘和腕也開一指,手掌里有五根指骨,要能橫向打開,最後是手指,每節手指關節都要打開。開關節必然牽扯到拉筋,這兩個是同時做的。關節打開就把筋拉長,拉到頭不能馬上就收回來,要在最開點耗一會,再慢慢收回來,這一開一收越慢越好。這有個名詞叫搜骨,搜到全身骨頭但凡連接處都有縫可開才行,尤其是骨盆、頭顱,由幾塊骨頭拼成,不搜骨至死都不會開,能拉開這些骨縫,才叫開胯。筋不長勁不出,骨不開氣不通,到最後,不管是筋骨皮,都要靠意識拉動慢慢蠕動起來,肉如毛蟲筋骨如蟒才算到家。同時快不是功夫,慢才出功夫。有個搖滾樂隊的吉他手跟我說過,搖滾吉他彈得越快,越練不出來,必須要慢彈,練必須要比正常彈的節奏慢上一倍,才能出功夫。道理是一樣的。

在安靜的樁架下進行筋骨皮的升級改造,這階段就是靜中動。

第三重境界氣動,流行摩盪氣騰然。靜中動以後就有了氣感,這氣感光有還不行還要能流動起來,這時的氣感就像水或者水銀一樣,能順著經脈流動,這時要學會泯滅意識,不要去管這股水銀或者水的流速和流向,順其自然的在體內流走,不要去干涉他們,只要保持毛髮蓬鬆和骨節張開就可以了,氣流的越自然越不加引導干涉越好,等有一天,這種水銀般的氣感流遍全身了,你也就明白了奇經八脈十二正經都在哪了,也許你不知道每條經脈的名字,但你一定能知道從這到那之間有條路能走氣,就這樣,陽經陰經在身上什麼地方,走向起止點,不用背書你就門清了。這時氣還有沉重感,再往後,純熟了一段時間,陰經陽經會在全身構成很多迴路,你會體會到氣分成兩股,一出一入同時流動了起來,不再像之前,出是一股,到頭再回來,而是同出同入了,而且兩股氣在出入時會在一些特定的地點相遇,一個通道既有出的也有回的,交錯,就像火車那樣會車,上行和下行交錯摩擦,這個現象叫摩盪,經過摩盪,那種沉滯感就減輕了,氣就會變得輕靈一些,長此以往,氣就擺脫了水狀水銀狀的氣感,變成了霧狀(就像釋放乾冰的那種效果),霧狀的氣會散布在經脈中,向更細小的經脈中滲透過去,這叫騰然,就像突然掀開蒸饅頭的籠屜一樣,水蒸氣瞬間充斥了整個空間一般。流行、摩盪、騰然,都不能有人為的意識引導和干涉,純任氣自然而然的運行轉化遞進,這階段無需意守無需引導,此所謂無意。從有意(上一階段)進入無意,練的是一份心性,一份定力,一份致知格物。受得了氣感出現時的誘惑而依舊無喜無悲無念無望,不追氣感不求氣脈,便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這是克念,克的是喜悅、貪慾、儘快精進的心愿!最難便在此處。

站樁站到此時,已經進入內家修鍊的層次,但以武而論,一身功夫仍不可用,不能用,與人交手仍然會被外家功夫強者所制,越是此時越要加強修心養性的修鍊,更重要的抵禦住爭強好勝之心的誘惑,敗也不能放棄,而轉練他法,否則前功盡棄。為何進入內加修鍊仍不敵外家拳呢?一句話:「先天合道,道不可用,後天和於先天,道之大用。」諸位讀者可細細品味。

站樁第四重境界神意相合,束展開合以為用。流行、摩盪、騰然之後會進入一個較長的養氣階段,站樁並無一日千里的感覺,而是不斷重複之前的過程,雖說重複,也不完全相同,流行摩盪騰然最開始在皮里肉外,然後貼骨,最後入骨,即斂氣入骨。

這一階段比較枯燥無味,大部分人也是在這個階段放棄的。而一旦越過養氣的過程,就會步入新的境界,神自發而出,人身之神只可意會,大略是眼神凌厲如有實質精神矍鑠感知敏銳。此是神自內外發之象,此時當回光返視,將神收回,神乃陽神,由陽氣積累而化,外發則耗,耗則損氣。故曰氣乃神之宅,體乃氣之宅。神收回來呆在何處是一個問題,有說在泥丸,有說在上丹田,其實不然,泥丸上丹是煉神之所,不是藏神之地,藏神之地在心,而發意之地也在心,神藏於心而不出,意生於心而不發,兩者在心中漸漸交合混融,即神即意,此為神意相合。

所謂束展開合,則是用法,到了這個階段站樁便不僅僅局限於鬆了,而是要在神意的引導下進行身法的調整,通過調整後的樁姿與以前的樁姿會有較大改變,而這種調整後的姿態也要揉進拳法中去,這一步才有資格談打拳就是站樁,站樁便是行拳,一味求松的樁是挨揍的把式,根本就談不到樁拳一如。這階段也是性命雙修的階段,性功為根命功為本,神意氣為基礎,由此生萬法而開枝散葉以為用,至此外家之功力不可敵也。

站樁之第五重境界化有為無,漸入虛空。只知其名,其性不詳,不敢妄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金丹大道修鍊基本法則1
金丹大道修鍊基本法則 4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