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北辰:從清華到MIT直博的申請之路
李北辰
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CS)專業
曾作為隊長帶領清華團隊在國際超級計算機競賽(ISC18)中贏得總冠軍
已斬獲五所名校全獎 Offer:
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博士全獎
普林斯頓大學(PU)博士全獎
康奈爾大學(CU)博士全獎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UM)博士全獎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博士全獎
文 | K K
排版 | 大如
訪談、審閱 | 辰星
01
必覽: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去美國讀博的想法?
北辰:從上大學開始就有出國的想法。之前有這樣一個契機,高中時曾到美國參觀MIT、哈佛等學校,先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
由於我本科就讀於計算機專業,所以希望之後如果有機會的話,能夠到MIT等學校讀博,深入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某一領域。並且大家畢業之後的選擇無非主要三條路:出國、保研、工作。大多數同學會選擇留校。
我並沒有對保研和出國做出很明顯的優先順序排序,只是單純想體驗一下不同的學習以及研究環境。另外,國外高校的實驗室條件也相對好一點。
02
必覽:清華計算機院的出國氛圍怎麼樣?
北辰:基本上每年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學會選擇出國。排名靠前的幾個學院加起來去MIT的學生大概有二十多人。
必覽:當初是如何選擇學校的?像今年北美計算機方面申請的難度可能比去年提高兩三倍。
北辰:選校的前期調研很關鍵。需要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了解每個學校是否有相關的實驗室或者導師。
我覺得在博士的層面上選校時,更應該以導師或者實驗室、課題組為導向,而不是單純的看學校排名。
我主申的兩個方向是CG(Computer Graphics)和 CV(Computer Vision)。在這兩個研究方向上排名靠前的高校都有這方面做的很厲害的老師。
所以我是以導師為主,看對哪個導師比較感興趣,在準備材料、文書的時候就直接表明我有意願去跟他去做科研,這樣會更有針對性。
03
必覽:MIT在申請者語言成績提交方面更傾向於接受雅思成績?
北辰:雖然說它官網上寫雅思最低7分並且更傾向於接受學生提交雅思成績,但你交託福也完全沒有問題。另外,MIT 的博士申請表面上沒有GRE要求,但我後來發現他在查我成績的時候順道查了我的GRE。所以我覺得它雖然不硬性要求 GRE,但也不代表不用考,最好還是考一個差不多的成績,325 分是一個比較安全的線,不要太差。其實我在準備GRE和托福時都比較趕,托福是大三下的時候考出, GRE是大三暑假和大四上各考了一次。
每個學校的要求可能不太一樣。相關的要求一定要提前了解好,例如需要申請者修夠哪些課,需要考到什麼成績等,我覺得托福要努力目標110分,GRE 成績差不多要325分。
04
必覽:申請 MIT 博士,在學術績點方面,成績需要至少達到全系前五?
北辰:差不多。 MIT 在 GPA 這方面倒不是有硬性要求一定要達到前幾,但如果你比別人高的話肯定是有優勢的,因為 GPA 主要反映的是你對課內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清華,一般如果成績在年級前五前十都會成為出國申請的優勢,即使不會像寫第一名那麼亮眼,但 GPA 肯定不會扯你的後腿。
所以我覺得,如果 GPA 不夠理想的話,就先以課內的學習為主;如果覺得 GPA 已經差不多足夠了,那就穩住成績,也不用刻意的往高刷。
05
必覽:在經歷方面,除了在超算方面獲得了世界冠軍外,其他方面的成果有哪些?
北辰:我當時在提交申請時還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發表出來的學術成果,因為第一篇投出去的paper 是在申請季結束後的一兩個月才收到反饋。
關於超算,如果我申請的是相關方向,那有可能會對申請產生很多幫助。
但由於我申請的研究方向是圖像和視覺,所以超算的經歷更多只是一種錦上添花,而不能起到質變的作用。當然,我在實驗室的經歷肯定是很多的,也曾經在 CMU 暑研過,回國後的整個大四一直在實驗室做科研,也有在投的paper。
科研這件事是滿關鍵的,倒不是一定要有頂會、一作等很強力的論文發表,但是該有的經歷肯定都要有,因為這些科研的經歷是會跟你導師的推薦信互相配合。
如果你科研經歷太水,有的導師要麼不願意給你寫推薦信,要麼就幫你寫一封黑推,這是很不好的。
所以科研這件事,不一定非要強求自己成功,但是一定要儘力的去投入。申請博士跟申請碩士很不一樣,碩士是以就業為導向,博士相對來說就很純粹,非常看重科研經歷。
所以我覺得如果有好的科研經歷,最好是有一些發表的論文,再配合上導師的推薦信,這個申請就會變得很強。
06
必覽:申請博士,之前的學術成績肯定只是基礎,科研才是最關注的點,那麼如何有效的體現科研能力呢?比如說沒有拿到頂會的論文或者實驗室的東西還沒做成功,主要通過教授的推薦信來說明?
北辰:對的。科研能力主要通過兩方面來體現,一方面是教授的推薦信。
他覺得你在這段時間內,雖然可能沒有做出成果,但是非常盡心盡責、或者很聰明,有一些創造性的想法,那麼他會把這些都如實寫進推薦信里。
如果這個教授是一個國外的教授,並且相對來說比較知名,再配合上國內導師寫的推薦信,效果就會更好。
推薦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方面則反映在自己的文書里,文書的表達也極為關鍵。
07
必覽:在申請過程當中,獨立DIY還是通過中介?
北辰:我是有通過中介幫忙的。因為整個申請季,能夠用於準備的時間還是比較少的。
有很多其他的事會佔用時間,比如準備超算比賽,沒有太多精力把申請的每個環節都完整走下來,所以中介幫我做了一部分東西,然後我會把關每部分的內容質量,最後再提交材料。
但是我需要強調一點,中介不是萬能的。不管它好還是不好,首先要看中介適不適合自己。與其中介靠譜,不如自己靠譜。如果自己本身申請的實力已經到位,只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那麼在比較有經驗的文書老師指導輔助下,肯定是相得益彰的。
但如果自己本身條件不夠,中介也沒辦法把你的背景材料做出太多修飾。所以首先是自己要對申請過程高度負責,另一個和對應的老師配合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家。
08
必覽:推薦信方面是如何準備的?
北辰:兩封來自清華教授和一封來自暑研CMU教授。暑研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有機會認識一些國外的教授,來爭取寫推薦信的機會。
必覽:在和一些相對比較優秀的學生溝通時,會發現一些優勢富集的效應:當他比大部分同齡人優秀的時候,這種優勢會不斷地加劇拉升,導致會越走越快。所以像申 MIT 這樣的學校,如果學生大一沒有類似的想法或準備,之後就很難了?
北辰:我是這麼想的,我真正開始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開始加實驗室,為整個申請季做準備,其實基本上還是大二下、大三的時候。
我大一、大二在社工等無關的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直到大二、大三才一點點把精力拉向實驗室。大家也不一定非要從大一就開始早早準備,但儘早開始準備的結果肯定更好。早點開始做積累,不管是什麼內容,肯定都會對以後有所幫助。
這一方面取決於一些客觀因素,另一方面還是看個人的實際能力和主觀想法,看你對這件事有沒有足夠的信心和動力。
所以說這件事情最好還是早點開始做。
09
必覽:申研的時間線大概是怎麼樣的?
北辰:我從大二下開始正式在實驗室幹活,整個申請的準備流程大概是在大三下開始。
大三首要的事是把目標學校都查好確定好,與此同時去爭取學校暑研的機會,還有準備考托福,GRE。大三暑假我就專心做暑研,先在美國考了一次GRE,首先有了一個保底的成績。
等到回國,大四上就開始全面準備各種東西。文書、推薦信等大多數申請材料都是在大四上申請的時候完成。我也沒有特別早開始準備,主要的任務都是在申請季那一年完成。
10
必覽:除了申請博士外是否申請碩士?
北辰:沒有,我申的都是博士。因為之前沒有考慮要讀碩,所以全申博士。當然也需要有一些保底的選擇。
必覽:申請博士選擇了什麼院校來保底?
北辰:被選擇用來保底,不代表個人覺得這個院校水或者怎樣,而是單純覺得自己申請MIT等學校的成功可能性比較大。當時想拿的保底院校一個是密歇根,一個是uscd(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這兩個學校也有非常好的導師。比方說密歇根的教授鄧嘉,之前在斯坦福李飛飛那邊待了五年,然後就到密歇根去教書,是很厲害的。uscd的那個教授原來是從伯克利過去的,也是非常牛的一個人。
11
必覽:實習這方面,比如說去微軟亞研院實習,對申研可能會很有幫助,但對申博意義不大?
北辰:如果在微軟做的也是跟博士研究相關的內容,那會有幫助的。但現在絕大多數實習都是工程相關,對申請博士的幫助不是很大。
必覽:去 MIT 之後是怎麼打算的?
北辰:還是打算老老實實讀博,暫時也沒有其他特別想做的事。至於博士畢業之後我會看當時的具體情況。畢竟在五年之內,科技方面會有很多變化,但對我來說比較理想的選擇就是先在國外待一段時間再回來。
當然,這個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到時候國內外的環境,以及美國相關政策是否允許我留在那邊,還是有很多變數的。
但唯一不變的事就是老老實實讀博。因為讀博也相當於一種工作,也是要拿薪水的,就和平時上班一樣,該好好做就好好做,要負責任。
12
必覽:之後傾向於去學術界還是工業界?
北辰:我基本的判斷是:我大不適合當教職,去做教授帶學生。大概率會去工業界,但可能做的還是偏研發相關的技術崗位。如果以後有機會,我也可能會轉向管理方向,但這都太遠了,不太好說。
必覽:在本科期間有沒有遺憾的事?
北辰:這方面可能是沒能給自己留太多時間做真正想做的事。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科研。但我覺得以後博士生活的時間安排會更自由,所以可能相對來說會好一點。
必覽:在你提交申請材料後,MIT是否對你進行了面試?
北辰:我是差不多過了兩個月就直接被錄了,沒有收到面試的安排。
我覺得如果被通知面試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學校認為從申請材料上看還不能完全了解學生;另一方面是學校在選擇學生時出現舉棋不定的情況,所以要通過面試來更多的了解學生。第一種情況可能更普遍,比如學校通過面試去觀察一個學生,而不會在一些可能申不上的學生之間做選擇。
13
必覽:有什麼建議給大三的學弟學妹們?
北辰:申請季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已經大三了,可能申請前的GPA已經不能有很大改變了。在這種情況下,申請就要穩紮穩打,安排好時間,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去做,盡量不要分太多的心。
理工科方向申請最主要就兩件事:科研和申請,其他都可以適當放一放。
大家一定要安排好時間,不能等到臨近DDL發現好多之前不知道的事,這樣會很慌。所以我覺得穩紮穩打很重要,很多同學找中介也是為了讓自己在各個方面有個底。
申請方面的小建議:
(來自本科浙大,MIT博士畢業學長)
MIT 博士申請非硬體背景:
01.海外經歷
雖說是非硬體背景,但這幾乎是必須條件。
從以往情況來看,即便是國內Top2學校的學生也是如此。當然國內學校能報銷的項目往往競爭也比較激烈,但也有很多項目是當地學校全包的。
比如國內教育部的珠峰計劃之類的會給本科生提供經費支持,不過每個高校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順帶提一句,在選擇念 PhD 之前一定要事先體驗一下,可以早日幫助你選擇是否要跳坑。)
02.海外暑期科研
以往如果有海外暑期科研經歷或者微軟亞研院( MSRA)就可以成為眾多競爭者中的佼佼者。
但現在這些已經幾乎成標配了。比如,浙大竺院和我同屆的學生,去H/M/P讀博的有8個,其中六個都是大四在哈佛 / MIT 待了整整一年(另外兩個本科都發了很好的文章)。
03.推薦信
推薦信相當的重要,選擇推薦人時建議找那些跟自己生活學習有交集的老師,這樣才會在合理性上讓人信服,推薦信的內容也會讓人覺得是可信和有參考價值的。
我當時的推薦信是本科老師,港大張五常教授,和哈佛老闆。這個陣容只能說是中等了,畢竟我還是差點全聚德。身邊好幾個陸本同學都是美國院士的強推。
MIT讀書的收穫:
(來自本科台灣大學,MIT博士畢業學長)
1.在完全自由的環境下(包括經濟上的自由,選題目和選合作夥伴的自由),和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一起研究各種既有趣也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極其值得懷念的。
語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不少提升,讓我可以輕鬆跟世界各地的人溝通,讀寫英文論文也跟吃飯一樣簡單。
2.「做研究」的能力的提升。研究能力的高低不僅是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的訓練。
一般情況下,一個看似複雜的問題,經過理性思維的梳理後,會變得簡單化、規律化,系統化。而在MIT讓我明白做研究的能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面向——判斷什麼樣的題材是有研究價值的,有效提升系統思考能力。
傾聽你的聲音(投稿/諮詢),用全身心對待每一個故事
content@viewer.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