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螞蟻金服的2B開放

螞蟻金服的2B開放

Fintech正從三年前的草莽期進入,由金融機構數字化半徑躍遷,系統化引領創新的時期。

在2018杭州雲棲大會-ATEC金融科技開放峰會上,螞蟻金服副總裁劉偉光提出了"數字化半徑"的概念。


「從金融IT信息化到金融科技,我們用『半徑』來作區分。未來數字化銀行是全方位的。數字化理念和基因,將貫穿銀行的各個部門,甚至成為每一個人身邊的工具。所以說數字化半徑代表著銀行未來業務增長迭代的半徑和速度。半徑這個詞代表著覆蓋的深度、廣度。」

不僅是銀行,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著類似的挑戰,以現有的技術基礎、業務創新能力,顯然還無法支持用戶的新一代的隨時隨地需求。一些科技公司也注意到了這個斷層,這些年的2B市場也在不斷蓬勃發展。

螞蟻金服的2B開放

螞蟻金服副CTO胡喜

螞蟻金服是最早一批提出技術開放的企業之一。螞蟻金服副CTO胡喜在大會上進行了一次總結性發布,據介紹,在2015~2018三年間,從「互聯網推進器計劃」到「成熟一個開放一個」,螞蟻金服的公布產品數量從5個增長到了80個,解決方案從3個發展到了50個。

他還宣布螞蟻金融雲升級為螞蟻金融科技,實現了100%全面開放,包括三地五中心的容災系統,BASIC技術(區塊鏈、人工智慧、安全風控、物聯網、計算)及解決方案,和餘額寶、花唄、財富號、小程序等業務能力。而未來將以「螞蟻金融科技」為技術輸出品牌。

完整的支持金融業務的技術堆棧

螞蟻金服的2B開放

從2015年的螞蟻金融雲,到2017年強調分散式技術架構,在夯實技術基石之上,螞蟻還在向更多應用和場景需求延伸。而今,螞蟻常說2B模式是以業務、技術雙軸為驅動的。目前已有80多個產品及解決方案,梳理來說,總有三類,一類是金融科技產品,包括分散式中間件、分散式資料庫、圖資料庫以及新發布的區塊鏈BaaS平台等,第二是智能、安全、金融交易與交互等通用解決方案,第三是數字銀行等垂直業務的行業解決方案。

螞蟻金服方面表示,2018年重點升級的是分散式金融核心套件。據稱,該方案不僅封裝了分散式事務、通信、容災、彈性伸縮、資金安全等多項經歷實戰驗證的底層技術方案,同時融合了螞蟻生態和業務場景,以及支持ISV與金融機構快速研發上線業務應用系統的能力。

「螞蟻技術開放的目的不是為了銷售軟體,真正的目致力於用技術解決業務發展中的難題,用技術改變業務形態;用技術創造新的業務模式,與金融機構建立更為緊密的連接關係」。劉偉光表示,以此將螞蟻的定位與金融IT商做區分。「螞蟻金服與金融機構最早建立的連接是基於支付業務的合作,後來我們有了很多其他普惠金融類的業務,包括網商銀行的同業合作,借唄、花唄的業務合作,如今,我們想增加一個新的連接紐帶,就是科技。」

在過去,技術在金融行業的定位只是支撐型業務,業務部門提出需求,IT部門實現需求。這個階段更準確的定義是「金融IT」。到了Fintech階段,更多的是引領或者改變業務發展形態,脫離了相對被動的角色。

劉偉光指出,「單一的人工智慧或者區塊鏈技術不足以支撐完整的金融業務形態的發展,我們認為的金融科技,在涵蓋了這些新興的金融技術(區塊鏈、人工智慧)之外,還包括IT基礎架構升級換代的技術體系,包括大家熟悉的雲計算和大數據以及金融級專屬的技術,所以這是一個完整的支持金融業務的技術堆棧,而這些技術的集合能夠與金融業務的發展建立如方程式般的關聯度,讓科技的產出變成可以量化的業務價值,這些才是金融科技的真正精髓所在。」

金融機構+開發商生態共創,革新傳統IT服務模式?

劉偉光解釋說,與傳統的IT服務模式的區別主要有二:一是出發點和關注點不同,IT服務商基本上面向B端,不太關心用戶頂層戰略,更關注科技戰略和年度預算,「螞蟻關心的不僅僅是科技部的戰略,更關心的銀行的戰略,以及如何分解業務戰略目標。」

據介紹,因此,合作重點會有所不同。螞蟻與南京銀行聯合發力互聯網金融以及鑫雲+平台;與西安銀行等小型銀行的合作注重移動戰略;也幫助重慶農商行建設大數據平台以及智能風控平台;與台州銀行合作移動端的建設,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過程;與常熟銀行合作建設大中台支持大零售轉型;與廣發銀行合作,則從前期的推動廣發信用卡發展,到即將進行分散式核心業務平台能力的探索研究。

另外,業內人士也告訴過雷鋒網,金融機構的定製化需求是一大趨勢。而螞蟻實現定製化需求的模式,與傳統IT廠商有所區別。

胡喜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個特徵在螞蟻內部體系也存在。「我們內部建立了一個開源共建的體制,代碼完全開放。其他業務的垂直BU自己也可以實現定製化需求。」面向外部時,具體的應用場景要求技術提供方對於業務非常理解和專業,所以他們盡量還是聚焦在通用性。

劉偉光說,「螞蟻更關心產品本身的運轉情況,而不是在上邊運行的系統。例如我們提供資料庫,不會太關注跑得是信貸還是網銀。」也就是,螞蟻金服提供的是標準化方案,多由IT商完成「最後一公里」,實現定製化需求。

區別之二在於生態圈。「IT公司的服務模式就像蓋房子,蓋完一個接下一個,不會替開發商考慮銷量問題,而螞蟻除了建設一流的房屋,會幫助裝修、獲客銷售,甚至運行維護體系的建設和培養等。」以移動銀行為例,幾乎所有銀行都有手機銀行,但是獲客和營銷以及數據運營一直是個難題。高科技的手機銀行不是純粹為了高科技,而是為了解決上述這些問題。

當下金融APP已經不只是單純的金融服務平台,而是金融+生活的大平台,而是創造更多的場景以及與很多現有場景建立連接。因此,除了技術賦能,螞蟻金服常提的策略就是生態開放。

劉偉光表示,「2.0時期的能力主要是分散式架構、資料庫、中間件等,相當於提供一輛車的發動機,各家的發動機只是性能優劣的區別而已。我們希望將技術與應用深度融合,在科技開放中秉承著應用驅動的原則,與金融行業的應用開發商(ISV)一起合作,真正提供一台整車的交付能力,向上沉澱,才能讓科技和業務之間產生直接的連接,不只是只聚焦下面的基礎技術架構層面,這也是我所強調金融行業的縱深度。」

科技開放步入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關鍵時刻

今天的中國金融機構正在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拐點,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是,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主動擁抱科技戰略,積極轉型,並且是更加深入地採用各種措施加速數字化轉型。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科技與金融業務越來越深度的融合。

其中關鍵是,就像CPU推動互聯網科技進步,GPU推動AI集群技術落地一樣,金融核心系統轉型升級,將極大推動數字金融的發展進程,讓業務核心系統可以無邊界的支撐業務的發展。

劉偉光演講中提到交流時幾位銀行客戶的困惑,有人問「未來的CoreBanking系統是不是還存在?是否會變成業務能力工廠的形式存在?」或者,「Core Banking系統不進行分散式改造從而去支撐更多的業務類型,則沒有出路。」

變革的當下,有迷茫者,也有堅定的前行者。

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部總工程師胡憲忠稱,現在建行已經沒有核心系統,變成了完全組件化。「IT架構轉型是數字化創新的基石,唯有創新才能快速進入市場,面對新興的產業生態體系。」

他詳細介紹了建行2011年初至2017年底的規划過程。初期,他指出,存在宏微觀多因素驅動建行革新,「建行有十億個活期帳戶,每天有4億筆交易。最高峰每秒鐘有12000筆的吞吐量,系統非常複雜。這些東西放進一個信息系統的時候,要怎麼在服務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做無縫的銜接?」


「這不只是核心系統轉型,而是一個全業務範圍的再造。要把建設銀行的業務以結構化的方法重新定義,變成一個企業級的能力、打破孤島的系統。」

再看另一個案例——招商銀行一向是金融科技先鋒軍。近日招商銀行APP7.0發布,據介紹,在App 6.0的微服務架構基礎上,7.0對內部研發流程做DevOps(開發運維一體化)的變革。招行研發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雷鋒網,「傳統方式自然也能做開發,但在微服務這種架構下施行DevOps,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去改造研發流程,包括系統質量、投產數量、事故率的變化等。過往傳統研發方向可能主要來自產品經理的構思,現在多了大數據來告訴我們怎麼改進,每次迭代的有效性和速度也更能有所體現。」

螞蟻金服與南京銀行的合作也是一個典型案例,胡喜在採訪中也稱這是讓其印象最深刻的一樁。他指出,監管要求金融機構自主可控,但是說得多,做得相對少,真正往主機上遷移的銀行、金融機構也不多。


「所以我們後來想到採用雙核心機制,老核心繼續運行,新核心啟動起來,讓老核心逐漸往新核心遷移。南京銀行就是在做新一代互聯網的核心,面向互聯網渠道的客戶。南京銀行的項目非常關鍵,相當於你在另外一個地方,重新搭建了一個銀行核心系統,存、貸、匯業務全部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上。」

據雷鋒網了解,去年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與南京銀行達成合作,在項目實施交付上,他們打破了傳統IT項目中的流程和做法,不再用總包商、集成商、多方產品供應商組成多國部隊聯合作戰的模式,而是採用一站式服務做法,敏捷開發以及DevOps的工具的大量運用,大大縮短項目開發測試周期,將互聯網項目交付的速度帶到了傳統的銀行中。據稱,他們用了不到5個月的時間,從「一張紙」到完成互金平台「鑫雲+」的上線,而按照傳統流程,需要一年以上。據稱,上線半年,截至2018年6月底的最近8個月中,「鑫雲+」平台新客戶數達到390萬,每日貸款額從1萬人民幣上升至10億人民幣,貸款餘額從1億人民幣增長至100億人民幣。另外,客戶平均處理時間小於1秒,實現秒級放款。

所以,到了今天,金融科技不再只是單點應用,不只是依靠酷炫的科技的炒作,也不只是某些純線上業務的背後的技術平台,而是真正進入金融業務由科技推動和引領的時代。畢竟,在創新轉型時期,決定成敗的關鍵,不是一隻腳有沒有踏入未來,而是另一隻腳有沒有從過去離開。

未來數字金融:隨時隨地隨需

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於徹底的數字化服務能力和企業數字化基因。過去的銀行重視線下網點建設,場所驅動;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時候,一部分銀行也緊抓線上場景。

但場景即金融嗎?場景確實是很明確的經營信號和範圍,好處無非在於風控門檻降低,以及產品定義門檻降低,即獲客的捷徑。

螞蟻金服表示,未來入口會細微化、隱形化,場景從需求而來, 場景更需要自己去建設。因為需要金融服務的不是場景,而是人。金融機構先要滿足一個人的需求,才有所謂場景。事實上,等你看到場景時,戰爭於你或已結束。


「比場景驅動業務模式更進一步的是——需求觸發業務。未來的進化方向將會是,只要有需求,就能隨時調用銀行服務,甚至不一定需要在場景中。未來的銀行服務都可能放在雲端,伸手可得,金融服務得以擺脫時間、空間對物理網點的制約。未來的銀行應該是秒申秒到、即用即走、有需求觸發的銀行」。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此前報道,新網銀行副董事長江海也表示了類似觀點,「場景可能是個偽命題,介面虛擬化是未來銀行的進化方向之一。」

而這種移動化、碎片化的需求,要求著隨時隨需隨地的服務能力,即足夠深厚和廣泛的數字化區間服務能力,提高金融核心業務平台支持水平。

未來,金融的業務能力,並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或者業務問題,業務和技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拓寬金融機構的數字化半徑,意味著從不同角度縱深、橫向拓展的數字化服務和觸達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10nm工藝嚴重受阻,14nm產能已經告急,「牙膏廠」還有多少牙膏可以擠?
「開放銀行」席捲全球,加拿大成立開放銀行問題諮詢委員會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