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越窯青釉荷葉口碗
原標題:唐代越窯青釉荷葉口碗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是晚唐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詩中描寫越窯青釉瓷器的名句。
唐代一般以州名命名瓷窯,越窯即「越州窯」,窯場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浙江省北部餘姚上林湖一帶。
眾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誕生於浙江,從原始青瓷到東漢成熟青瓷的燒造,再到六朝青瓷的輝煌,都發生在浙江北部地區,陶瓷界通常將這些統稱為早期越窯瓷器。南朝後期至隋代,浙江青瓷經歷了短暫的衰落,唐代以後再次復興,到晚唐、五代時期,又迎來了越窯的發展、鼎盛期。
這一時期的越窯產品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本文就來介紹一件安徽博物院展廳里展出的晚唐時期越窯青釉荷葉口碗。
這件越窯青釉荷葉口碗,高5.1厘米,口徑13.9厘米,底徑5.7厘米,1974年2月安徽省肥西縣肥光公社出土。
此碗碗面設計成一朵微卷的荷葉造型,荷葉兩邊緣自然對卷,碗內外釉面均有細小的開片紋,或有意或無心,總之恰似荷葉表面細密的葉脈,渾然天成。靜觀全器,形如一朵出水的荷葉,享受著微風的吹拂,隨水波的蕩漾而搖曳,小巧可愛,惟妙惟肖。
從出土的紀年標準器物看,1973年浙江省寧波市出土的一件荷葉式托盞,盞作五瓣花口形,盞托則呈荷葉狀造型,邊沿四面向內捲曲,與此荷葉托盞同出的一件越窯青瓷碗上刻有大中二年(848年)的明確紀年。
著名的西安法門寺地宮(咸通十五年,874年)也出土過多件花口盞和海棠式杯,同類的紀年標準器還有幾例,茲不細舉,所以學者們認為:越窯燒制這類荷葉口碗、花口碗、海棠式杯等主要集中在晚唐時期的唐宣宗大中朝(847-860年)和唐懿宗咸通朝(860-874年)的這幾十年時間裡。
那麼,本文介紹的這件越窯荷葉口碗的大致年代也就可以確定了,也應屬晚唐時期產品。
下面再來觀察這件碗的燒制工藝,此碗釉層較厚,釉面勻凈,無流釉現象。通體施釉,包括圈足和圈足內均施釉,而圈足上留有五個泥點墊燒痕迹。
唐代越窯青釉碗有玉璧底、玉環底和圈足等幾種樣式,從時代上看,玉璧底較早,其次是玉環底,圈足則出現較晚。而泥點墊燒則是晚唐、五代時期越窯典型的裝燒工藝,一般來說,晚唐時期泥點墊在圈足上,而五代時期泥點多墊在圈足內。
所以,此碗圈足上五個泥點墊燒痕的細節也反映了晚唐的時代特點。
一千多年來,越窯青瓷以其青幽雅緻的特點引得無數文人雅士的青睞,這件越窯青釉荷葉口碗就是其中的典範,1994年它被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專家組評定為一級文物,這樣一件小碗能被定為一級文物,我想其「取勝之處」主要在於造型巧妙,精工雅緻,妙趣橫生,筆者贊曰:「碧葉田田隨風卷,越瓷青幽雅趣生。」劉東 柳絲
TAG:合肥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