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堂信物:心碎的離別(現藏於育嬰堂博物館)
文 | 王馨
編輯 | 馨羽
1739年育嬰堂醫院建立了,1741年3月25日的晚上,第一次向倫敦的人們敞開了大門,當時醫院所有的燈與蠟燭都被熄滅了,為了讓那些無力照顧自己孩子的母親可以在一片黑暗之中悄悄地將孩子放在這裡。
午夜時分醫院的收留名額就已經滿了,許多抱著孩子前來的母親遭到了無奈的拒絕,在一份醫院的會議記錄里記下了當時的情形,「在那樣的情況下,不能被醫院收留的嬰兒的母親的悲痛與那些與孩子永別的母親的悲痛相比,也難分伯仲,你無法想像還有什麼別的情景比這更令人心碎。」
育嬰堂醫院很快就得到了城裡很多富裕人家的贊助,很多藝術家也紛紛獻禮。狄更斯的住所離育嬰堂醫院很近,他的小說里多次提到過育嬰堂,《小杜麗》中的塔蒂?克拉姆就是一個來自育嬰堂的棄嬰。作曲家漢德爾就將自己《彌賽亞》的出演設在育嬰堂醫院,英國繪畫之父威廉?荷加斯不僅將自己的畫捐獻給醫院,還鼓勵別的畫家也這樣做。慈善音樂會、慈善畫展、慈善晚會……實際上都源自於育嬰堂醫院。
育嬰堂醫院建立後,其聲譽很快就吸引了來自各地無力撫養自己孩子的母親,她們有些是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可是醫院的承受力滿足不了所有這些母親的希望,醫院不得不設立抽籤系統來決定嬰兒的去留。母親們從一個袋子里抽籤,如果是白色的就可以將孩子留下,如果是黑色的則不能留。
留下孩子的母親在離開醫院前,會被要求留下一個信物,若日後她有能力撫養時,可憑信物將孩子帶回,有很多可憐的母親貧窮得真的什麼都沒有,只能從自己的衣服上撕下一塊布片,醫院將布片分成兩半,一半留給母親,一半貼在孩子的信息卡上封進信封。19世紀的時候,這些信封被裝訂成書,因為太過脆弱只能被小心地貯存起來,能夠被展出的只有一些小物件性質的信物。
育嬰堂的信物為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提供了靈感的來源,不同於奧利弗的是這些育嬰堂的孩子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媽媽留下的信物的存在。在育嬰堂的孩子們中,有幸能與母親團聚的實在太少太少,而且戰爭和貧困也在不停地奪取孩子們的生命。
※電影音樂|《小偷家族》:有家人在,就不必害怕這殘酷人間
※王羲之《行穰帖》: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
TAG:環球精英YO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