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誰說玄學空談誤國?玄學家能耐大的比比皆是
文/謝玩玩
大家一般印象中可能認為玄學名士是一幫只會對空氣扯淡的無能之輩,這其實是很嚴重的誤解。玄學名士不敢談政治,是被險惡的政治氣氛和兇惡的篡權者逼的,玄學的誕生其實正是為了解決儒家經學崩潰後帶來的政治和思想危機,而玄學的創始人何晏、夏侯玄等勇於任事、矢志改革的政治家。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貴公子與玄學創始人
1
我最早知道何晏,是讀歐陽修的那一首《望江南》:「江南蝶,斜日一雙雙。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天賦與輕狂」,輕佻中帶了十分好看,想必這個何郎該是個美男子。認真讀過典故以後,見何郎果然是個美男子。
《世說新語·容止》記載,「何平叔(晏)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何晏長得特別漂亮,也很白,魏明帝懷疑他在臉上搽了很多粉,所以在盛夏天氣賜了他一碗熱湯餅吃,想看看他不搽粉的模樣,誰知道一碗餅從頭吃到尾,何晏不斷用朱紅衣服擦拭汗珠兒,臉依然那麼白,卻原來是天生白!
皮膚白並不一定是人妖啊!
這樣漂亮的容止,已經很讓人心折,何況何晏出身也算不錯,是漢末大將軍何進之孫,也算個貴公子。他的母親尹氏在戰亂中被曹操納為小妾,於是何晏也搖身一變,成了曹操的養子,和魏文帝曹丕等人一塊兒長大。
但是,曹丕很討厭何晏。一來,是因為曹操很喜歡何晏,把他當做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二來,何晏恃寵而驕,衣著打扮都和曹丕很相似,所以曹丕每次都不叫何晏的名字,叫他「假子」,提醒何晏是尹夫人前夫的兒子,和曹丕這些人,是不一樣的。
正因為和曹丕關係不好,所以曹丕登基以後,整整七年時間,何晏都「無所事任」,沒有任何一官半職。直到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即位,何晏才有了一個駙馬都尉的職務。但這個職務,只是一個閑散的虛職,一般皇親國戚都可以得到。而何晏平時的「工作」,也只是陪同曹叡參加宴會,賦詩作詞,調節宴會上的氣氛罷了。
對從小聰明伶俐,七八歲就能和曹操談論兵法,並為曹操解惑的何晏來說,這種類似文學侍從,甚至高級倡優的生活,根本無法忍受。所以他用盡一切辦法和手段,委婉地向曹叡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
譬如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何晏奉命寫一篇《景福殿賦》,本來是一貫歌功頌德的應制之文,但何晏硬是在文章里見縫插針,強行插入了「君主要順應自然,實行無為之治」的政治理念。
他說,魏明帝是集名教與自然為一體的理想君主,「遠則襲陰陽之自然,近則本人物之至情,上則崇籀古之弘道,下則闡長世之善經」,為政方針既順應宇宙變化的自然規律,又符合人的自然本性——這是玄學中,名教本於自然的最早表述。
講到壁畫的時候,何晏寫,「欽先王之允塞,悅重華之無為」,君主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那怎麼才能無為而治呢?要重用賢能,「偉孟母之擇鄰,故將廣智,必先多聞,多聞多雜,多雜眩真。不眩焉在,在乎擇人」, 孟母擇鄰固然是好事,畢竟想增長智慧,就一定要多見多聞,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多見多聞,獲取的信息量太大,也會干擾一個人的判斷。那該保持清醒理智呢?應該效仿古時候的聖賢,重用那些以仁待人,不為自己謀私獲利的賢人。
介紹景福殿南的承光前殿,何晏也不忘提上一句選拔人才, 「納賢用能,詢道求中,強理宇宙,甄陶同風。雲行雨施,品物咸融」,只要君主選擇了賢能,採用中和之道,那麼國家就會風調雨順,萬物和諧。怎麼才能選擇賢能呢?第一步,就是「除無用之官,省生事之故」,改革現在的政策,把不做事白領俸祿的官員統統裁掉....
只要君主這樣君主順應天地自然之道,真正做到無為而無不為,那麼「家懷克讓之風,人詠康哉之詩,莫不優遊以得,故淡泊而無所思」,政治就會清簡寬厚,下民就會慾望淡泊,沒有太多憂思雜念,沒有這些憂思雜念,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天下也就會太平無事了。
然而,這種無為之治,順其自然的政治理念,對曹叡這樣一個積極進取,平鮮卑、收遼東,有一統天下之志的皇帝來說,不啻於一個天真的笑話。何晏這篇花了很多心血,委婉提出自己政見的《景福殿賦》,哪怕有再深的含義,註定也只能成為一篇看過就算的應制文章。
浮華黨的政治生涯有如過山車
2
從少年時候,被一代梟雄曹操稱讚,到七年的無所事事,再到曹叡一朝的不被重用,何晏心裡必然儘是失落與不滿。
但幸運的是,他很快就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朋友,一個是曾為尚書郎,後來因為犯了法,一度被免官的鄧颺,另一個,則是青年士人的精神領袖夏侯玄。
這些人年紀相仿,在政治上都沒有受到重用,所以都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常常聚在一起,發泄對朝廷不滿的同時,還互相品評,為對方製造名聲輿論,形成了一個政治關係網。
這種結社交遊的風氣,很容易讓人想到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當時的名士也是互相品評,為對方提高名氣,譬如「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他們「上議執政,下譏卿士」,控制了社會輿論,矛頭直指宦官,繼而影響國家政策的實施。(大司馬按:其實曹魏這些貴公子的交遊跟漢末士人相比已經變質,他們只是徒有其形,為的卻是自身的利益而非天下公義。)
後來人讀史,大概會感動於漢末士大夫們這樣捨生取義的骨節,曹魏開國的這些大臣也不例外;而且他們其中很多人,都是漢末黨人的後裔,或者因為那些士大夫的直言身死而獲益。
但正是因為他們親身經歷過,知道那些士大夫的骨節能給天下學子帶來多大的震撼與支持,知道這些交遊的威力有多巨大,所以當換了一個立場,他們成為執政者的時候,難免就會十分忌憚這樣的聯結行為。
建安老臣董昭最先坐不住,上疏魏明帝說,「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國士不以孝悌清修為首,乃以趨勢游利為先。合黨連群,互相褒嘆。以毀訾為罰戮,用黨譽為爵賞……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現在的這些年輕人,心思都不在學習上,只知道交遊清議,互相吹捧。和他們玩兒得好的,他們就極力讚賞,把這個人說得天上有地下無;不跟他們來往的,他們就會極盡詆毀之能,把那個人說得十分不堪。這是國家所不能容忍的,希望皇上能嚴加懲處——這就是魏明帝時期有名的浮華案。
其實早在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叡就注意到了這個現象。那時候他曾下過一道反浮華的詔書,說「博士課試,櫂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警告過這些議論朝廷,結黨交遊的青年士人,要他們以儒學六經為根本,認真學習實際的為官之道。
但很顯然,兩年前的詔書並沒有真正起到警告作用,以何晏為首的這些青年才俊,行事照舊,甚至聲勢比之前還大。於是曹叡下令嚴懲,把何晏、鄧颺等人統統免官,不准他們再進入官場。
何晏與夏侯玄是浮華黨黨魁
在接下來的七年里,曹叡也一直對浮華黨人保持高度警惕。他跟吏部尚書盧毓說,「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選取人才的時候,不要選那些名氣大的才俊,名氣這種東西,太虛了,聽著好聽,但這個人呢,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個為官的好材料——這等於是絕了何晏等人的後路。
史書上沒有記載,在這又一個無所事事的七年里,何晏到底是什麼心情,但這並不難猜想——人生何其短,轉眼就已經過了而立,但曾經躊躇滿志,想要在政治上施展作為的自己,依然只是一介白衣。曾經的仕途履歷,不過「駙馬都尉」這樣一個毫無價值的虛銜;而未來的日子,似乎也沒有了出頭之日,也許終自己一生,就只能這樣碌碌無為地度過了。
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落差實在太大,難免讓人絕望到崩潰。
好在否極泰來,當一個人倒霉到了極點,也許就是轉運的時候了。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因病去世,讓司馬懿和宗室曹爽輔佐年僅八歲的小皇帝曹芳。但是,和同樣身為輔佐大臣的司馬懿比起來,曹爽一沒有政才,二沒有威信,三沒有黨羽,他所能依靠的,只有少年時的朋友。這些朋友,正是曹叡一心罷黜,嚴加提防的浮華黨人。
所以,何晏被曹爽擢為散騎侍郎,不久升任為吏部尚書,手握任免官員的大權;夏侯玄也擔任了中護軍一職,主要負責選拔武官。一文一武,曹爽一黨漸漸控制了朝中大權,何晏這些人施展抱負的機會,在沉浮數次,殷切盼了十多年以後,也終於來了。
是玄學家也是改革家
3
他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改革。
先是改革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時期提出來的,是讓各州郡推舉大中正一名,按照人才調查表上的品級,填寫推薦表,然後提交給吏部。吏部再根據這張表,對人才進行升遷和罷黜。
曹丕的本意,是想避免漢末察舉制產生的舞弊現象,避免「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現象發生,但可惜的是,各州郡的中正往往由當地的世家大族擔任,他們推舉的,不是族中子弟,就是和自己門第相當的其他世家大族(大司馬按:這種舞弊行為在司馬懿奪權,設置大中正,並且由大中正任免各郡中正,而不是依鄉論選舉中正後才加劇,曹魏時期還是要顧及鄉論的)。所謂的人才調查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紙空言,逐漸造成了魏晉時候「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庶族」的著名現象。
何晏他們覺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吏部和中正之間的職責範圍沒有分清楚。中正應該只負責人才的分類,不能編排等級,確定人才高低次序的事,應該交給吏部。只有這樣做了,才能避免地方上的關係牽扯,避免徇私舞弊的現象再次發生。(大司馬按:中正當然可以產生選舉腐敗,吏部同樣也可以,而且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權力更大的朝廷選官肯定比中正更腐敗,對照東漢察舉可知。)
為什麼要改革九品中正制呢?原因其實就在於,曹魏選拔的很多官吏,未必有真才實幹,很多都是靠著裙帶關係,在官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
而何晏他們想的第二步,就是改革行政機構,把州、郡、縣三級政府,合併為州、縣二級,這樣不但可以節省朝廷財政開支,辦事的流程也會大大縮短加快——這些改革方案,就是何晏之前提出的自然無為,選擇賢能的具體措施。
在某種程度上,何晏這些人,的確切中了當時的時弊。如果他們的改革真的能實行下去,也許魏晉南北朝專由世家大族把持高官的局面,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得到改變;很多寒門的有識之士,也不會因為沒有士族背景,無法當到高官。
但歷史永遠沒有「如果」,何晏他們的改革,讓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深感不滿——因為司馬家篡了曹魏天下,所以史論大多認為司馬懿從歸附曹操開始,就有不臣之心。但這種說法,基本上是後來人讀史,給予的片面評價。
其實在這個時候,司馬懿並沒有反心,甚至和皇帝曹芳處得也不錯。只是何晏他們提出的措施實在有些傷感情。
譬如改革九品中正制,大大削弱了中正勢力;清減行政機構,打算裁掉一萬名官吏,裁哪些?肯定有不少出身世家大族的不稱職官員,所以當時有很多世家人物被降職、罷免,連司馬懿自己也被架空了——這麼激進地限制世家勢力,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世家大族們才聯合起來,推司馬懿為首,反對曹爽一黨。
這些世家大族,基本上都是曹魏建國的參與者,幾十年的政治生涯,跟著曹操南征北戰,他們關係網的複雜,勢力的雄厚,政治經驗的豐富,遠非曹爽這些青年士人所能比。
他們一方面以退為進,紛紛上疏辭職,或者稱病在家,不問世事;另一方面,卻在暗中豢養死士,散播謗書,在輿論上攻擊曹爽一黨,伺機行事。當時有個說法,「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當,—狗憑默作疽囊。」,三狗之一,說的就是何晏。
曹爽一黨其實人才濟濟
正所謂內憂外患,比世家大族們聯合起來的反對更要命的是,何晏這群人內部也出現了問題。政治上,朝令夕改,沒有一個統一的常法;或者發布下去的命令,和實際情況差距很大,根本執行不了。
私生活上,譬如曹爽,新娶了不少小妾,裡面甚至還有曹叡的妃嬪。他還修了豪華的地下室,經常和何晏等人在裡面喝酒宴樂。就連何晏自己,也強佔公田,行為上有可議之處。
他們這麼言行不一,說要行無為之治,清減節約,但做的,卻又是另一套,以至於根本不用司馬懿這些對手怎麼費心,何晏這些人在朝廷中的威信,就已經一落千丈了。
時日漸久,何晏敏銳地感覺到了不對。他預感到政變很快就亞發生,心裡非常不安,但也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鴻鵠比翼游,群飛戲太清。常畏大網羅,憂禍一旦並。豈若集五湖,從流唼浮萍。永寧曠中懷,何為怵惕驚?他把自己比作在天空中飛翔的鴻鵠,看上去身居高位,自由自在,但實際上每天都在害怕自己突然跌落在大網羅之中,被人抓捕。這樣的生活,還不如那些在池塘里吃浮萍的游魚,雖然位卑,但至少怡然自得,沒有性命之憂。其間的悲涼惶恐,可見一斑。
被污名化的一代名儒
4
然而,東門犬嘆,華亭鶴唳,追逐於富貴名利的人,往往只有在被富貴名利反噬的時候,才會悔不當初,哀嘆不如歸隱山水,漁樵扁舟了一生,其實早已於事無補。
何晏也是如此,他的預感很快就成了真。
十多天以後,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馬懿趁曹爽等人陪曹芳離開洛陽,祭拜曹叡的高平陵時,發動政變,「同日斬戮,名士減半」。
何晏的結局,《三國志》中寫得有些不堪——「初,宣王使晏與治爽等獄。晏窮治黨與,冀以獲宥。宣王曰:『凡有八族』。晏疏丁、鄧等七姓。宣王曰:『未也』。晏窮急,乃曰:『豈謂晏乎』!宣王曰:『是也』。乃收晏」。
何晏為了活命,對曾經的同志,曹爽一黨嚴刑拷打,一共誅殺了鄧颺等七戶人家,只求將功贖罪,讓司馬懿網開一面放過自己。但司馬懿卻說,還少了一戶,何晏急了,脫口而出:「難道還有我家嗎?!」司馬懿說,沒錯,於是何晏也被抓了起來,四天後被殺,並夷三族。
何晏的死法很可能是司馬氏捏造的
這樣的記載,總是讓我心生疑惑。
早在司馬懿政變之前,何晏就已經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以他的聰明才智,大概不會抱有這樣的僥倖心思;《三國志》中這樣的記載,無非想說何晏是個為了活命,寧可殺戮同黨的真小人罷了。
但史書是勝利者所寫,關於這一段歷史,關於何晏的為人,符合當時真相的,又有幾多?譬如何晏他們這一群人,歷來的形容,都是「口談浮虛、不遵禮法」。但仔細讀過史書,卻很難看到他們不守禮法,行為放蕩的記載。
而被描述成「蔑棄典文、不遵禮度」的何晏,更是從小就知道要講究尊卑禮節。他從來不和曹丕這些王子們一起就坐,因為尊卑不同,座次有別;在曹芳做皇帝的時候,何晏還寫了一篇《奏請大臣侍從游幸》,勸曹芳要遵循儒家禮法,不可太過放縱;他主編的《論語集解》,也是典型的儒家著作,在唐朝被認定為論語的標準注釋版本。
或許正如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所說,「何晏的名聲很大,位置也很高....因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馬氏很討厭他,所以他們的記載對何晏大不滿」,因而初初看過的何晏,的確就像歐陽修在《望江南》里寫的那樣,「天賦與輕狂」。然而真正的他,更像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的,「尚務實幹」,「人格自高,所存自正」吧。
而對於我來說,真正的觸動在於,經歷了十四年的絕望,卻依然能抱有心中那簇火苗不息,信念不滅,在機會來臨的時候,無論障礙幾多,孤注一擲地去實踐自己的夢想——如此何晏,如此執著,世間能有幾多?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十分豐厚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文史宴:三國時代,雲台二十八將的後人都是英雄好漢
※文史宴:人類崛起的兩大強敵,打倒他們後人類開始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