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入股是「一畝三分地」的再改革
新華社日前報道稱,上海正在試點探索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根據上海奉賢區提供的最新信息,這項試點改革以創新和激活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製為手段,以保障農民權益為目的,推進土地承包法制化、制度化和規範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簡單地說,這項改革就是以村或鎮為單元組建新型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公司制經營管理,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為股東並享受分紅。通過這樣的改革,奉賢希望達到盤活農用地的新機制,打響特色農業品牌。
事實上,建立新型農業生產合作社或農場,上海並不是首個「吃螃蟹者」,一些地區已有成功先例。不過,儘管新型農業合作社之類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在部分地方落地生根並且成效顯著,但尚未廣泛被公眾知曉。這可能因其與40年前推行的「大包干」的環境不同有關,並且如今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也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
以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征程,改革最先從農村起步。上個世紀70年代末安徽小崗村農民自發實行「大包干」,最終被總結為土地承包制,進入農村改革的頂層設計。目前,各地的土地承包經營制普遍呈現新的形態。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聯產承包制適應了當時農村生產力低下的狀況。當農業生產只是為滿足一個家庭人口的口糧、改善基本生活需要的時候,這種制度自然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卻無力推行機械化生產,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也只能荒廢,農業的生產力無法得到持續的提高。尤其是農民可以離土離鄉進入工廠就業以後,他們有了另外的途徑滿足家庭生活需要,對農業生產的依賴不如從前,這導致一些農村地區存在大量撂荒的土地。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如今我國的糧食供應已實現市場化,不僅城市居民的口糧不再由國家定量配給,農民自己也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糧食。在這樣的背景下,種地被視為一種性價比很低的勞動。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脫貧攻堅,需要扶貧的對象正是至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缺乏其他賺錢渠道的農民。
因此,我們必須充分承認小崗村農民當年推進「大包干」的開創性意義,但也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到它的局限性。一些發達國家只用少量的農業工人,不僅能保證民眾的吃飯問題,而且使農產品出口成為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對中國的啟示是,農業生產走集約化道路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可以說,一些農村地區以新型農業合作社等形式將土地重新集中起來,讓農業生產實現集約化發展,並不是對當年小崗村「大包干」的否定,而是廣大農民站在小崗村人的肩膀上的一種再改革。貫徹其中的一脈相承的精神,就是從農業生產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適合的道路。
農業發展需要搞集約化生產,而以農地入股的形式建立起來的新型農業生產合作形式,被認為是切合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組織形式。股份合作在全球範圍內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經濟模式。它在我國工商業企業中廣泛應用,並且取得了成功經驗。農地入股的最大優勢是使土地成為農民的資本,農民即使離土離鄉也能從土地中得到收益。
更重要的是,原來以承包制分散出去的零碎土地集中起來以後,又可以保證農業生產向現代化的方向推進,不僅機械化、水利建設等都可以保證,股份合作企業為了保證產出高質量的糧食,在土壤保養上也會投入很大的精力,這就保證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為特色農業品牌的培養創造了條件。
讓小塊的「一畝三分地」集中起來,成為農民可以掌握的資本,可以極大地釋放農業生產力,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這與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是切合的。城鎮化的最重要目標就是讓農民能夠充分地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
依靠農地入股後,那些仍然留在土地上的農民已經是農業工人的新形象,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形象。他們可以依靠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躋身於富裕群體,當這種願景實現以後,中國像發達國家一樣依靠少量農業工人解決國人吃飯問題也就指日可待。
當然,儘管集約化經營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但這需要在充分尊重農民自主權的基礎上推行。只有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他們才能尋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假「陽澄湖大閘蟹」何以泛濫成災
※「十一」出遊 交通也是一景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