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告訴我們孩子「厭學」的秘密,如何破?
下面這篇文章摘編自《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豆瓣評分高達9.4,作者丹尼爾·T·威林厄姆是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現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任教。書中他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揭開了人類思考惰性之謎。讀完,家長和老師或許能找到一種新的方式,讓孩子愛上學校。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因為人類本來就不擅于思考。」
最近讀了一本書,如果你最先看到的是這本書的封面,也許連翻開它的興緻都不會有,更別提它的名字也了無新意——《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面對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作者卻在開篇伊始就提出了一個看似離經叛道的答案——因為大腦本來就不是用來思考的,是用來避免思考的。既然逃避思考是人類的共性,我們又怎麼能強求孩子們喜歡上學——這麼一件耗費腦力的事情呢?
這本在2010年出版之後就未再版過的書,豆瓣評分9.4。
作者丹尼爾·T·威林厄姆是一名研究認知心理學的教授。他本科畢業於杜克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現今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任教,特別關注認知科學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是怎樣的一門學科呢?總的說來,它研究的是大腦的工作機制,比如記憶、注意、感知、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等等,這些內容都與我們所關注的教育話題息息相關。
更加可貴的是,威林厄姆將這些神奇又有點複雜的認知學研究成果簡潔明了地呈現給讀者,隨手翻了翻最前面的幾個章節,就能發現它無愧豆瓣上的熱門評論:
每一章都是重磅炸彈
新穎而深刻
富有智慧、權威
實踐性強
威林厄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揭開了人類思考惰性之謎。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鳥兒飛,魚兒游,人思考……如果問是什麼讓人類與眾不同,很多人都會回答是因為我們的思考能力。但作者從認知科學的角度看來,大腦能做很多事情,思考卻不是它最拿手的。
與大腦的其他功能相比,思考既費力、又緩慢,還不可靠。
想想「看」和「動」這兩個同是由大腦支配的功能,做起來都要比思考容易得多!我們的大腦在運行這些功能的時候,一瞬間就可以捕捉和處理許多信息,快到你幾乎覺察不到。
比如,當你走進一個花園時,你不會想說:「啊,這裡有些綠色的東西,可能是草,不過也可能是其他什麼東西鋪在地上。」你是在一瞬間就捕捉了整個畫面:草地、籬笆、花床、涼亭。
不僅如此,我們在看或者動的時候還可以同時做別的事情,但思考卻是一件需要你集中全部精力做的事兒。並且,我們的視覺系統很少出錯,即使出錯,也是因為看到了十分類似的東西,與正確結果接近。而思考系統卻有可能得出與正確結論完全違背的答案。
正是如此,作者才說思考是費力的、緩慢的,又不可靠的。
大多數時候指引我們行動的是記憶
那麼,既然我們如此不擅長思考,又是如何做成每件事的?威林厄姆告訴我們,靠的是記憶,記憶儲存著指引我們行動的策略。
正如有的心理學家所說:「我們大多數時候做得事情正是我們經常做的事情。」雖然靠記憶行事不會100%正確,但也比思考來得有效得多。
比如我們做飯的時候,就不會每次都閱讀食譜,比較各種做法的口味、營養價值、難易程度、原料費用、色澤外觀等,還是會用一貫的方式做這道菜。還比如開車上班回家的路,你會覺得自己好像是在「自動駕駛」模式,其實這時你正在用記憶指揮你的行動。
與之相對的是在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旅行,一切都是陌生的,哪怕是一個小動作都需要經過大量的思考,比如說從小販那裡買一罐汽水,你需要從外文的包裝上辨別出口味,和小販進行溝通,翻找所需的硬幣或紙幣等。這正是旅行如此累人的原因之一:所有在家「自動駕駛」就足夠的小動作都需要動用你的全部注意力。
所以,一個人看起來在進行邏輯思考,但其實大多數時間他只是在進行記憶檢索。
既然人類不擅長思考,怎麼說服學生喜歡上學?
但這樣的理論放在教育上就有點殘酷,如果人們都不擅長思考,甚至還努力避開它,又怎麼繼續說服學生們保持上學的熱情?
幸運的是,威林厄姆的講述還沒結束。儘管我們不擅長思考,但我們其實喜歡思考。因為人類生來就有好奇心,也一直都在尋求成功思考後的愉悅感。可是,這種愉悅感的得來並不容易。
那麼,究竟老師要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們持續地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從而維持上學的熱情?
面對這一教育學的究極問題,好在書中提出了確實有效的解決方案。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兩條,說出來你可能還會感到一些錯愕。
那就是背景知識和練習。
每個經歷過當前教育體系的人都不會對這兩個概念感到陌生,或許你還能言之鑿鑿地說出一系列抨擊兩者的言論。討厭死記硬背、討厭題海戰術、討厭練習的想法,幾乎鑲嵌在我們每個經歷過應試教育的人的意識形態中。
在現今這個信息發達的世界,還有必要牢記每件事嗎?你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幾秒鐘內找到你需要的任何事實性信息,包括每個詞的定義。同樣,瞬息萬變的世界使得你記憶的一半信息在五年內就會過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學會辨別互聯網上的信息,可能比學習知識點,試圖把網路上的少量信息塞進腦子裡來得更恰當。
在書中,威林厄姆致力闡述上述觀點是錯誤的。
毫無疑問,讓學生記住枯燥的事實是完全不夠的。但是同樣正確的是,想要憑空讓學生擁有分析能力或者歸納能力也不可能。認知科學研究發現,教師希望學生掌握的能力,比如分析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全面的事實性知識以及大量地聯繫來支撐。
背景知識先於技能
首先,讓我們通過一個演示來理解其中的原因。嘗試讀一下下面的字母表,只讀一遍,然後遮住它,看看你能記住多少。
XCN
NPH
DFB
ICI
ANC
AAX
你記住了幾個?現在試試這個字母表。
X
CNN
PHD
FBI
CIA
NCAA
X
你很有可能記住了更多的字母,也注意到了因為這些字母組成了你所熟悉的首字母縮略詞而變得簡單許多。但是你注意到兩個字母表除了換行不同,其實是同樣的內容了嗎?
這就表明,如果有更多的信息對你而言有意義,那你就能更有效地思考,也能記住更多的內容。
同時,背景知識還幫助你理解別人在說什麼或寫什麼。背景知識遠比理解一個詞的定義要深入得多。
當信息缺失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假設你讀到下面這句話:
他說他有個湖邊小屋的時候我還相信他,但他說那屋子離漲潮時的水只有四十英尺遠時我反而不相信他了。
如果讀到這裡,你和我最初一樣困惑不解,就能理解我之前說的話了。理解這段話意味著你具備以下的背景知識:湖水的潮汐非常不明顯。而不具備這樣背景知識的讀者,顯然也就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明的深意。
為什麼這句話這麼難以理解?為什麼我什麼信息都記不住?如果你經常有這樣的想法,那就說明你的「內存」不夠。對你來說有太多新的信息需要消化,你試著將它們都儲存在腦子裡,建立其間的關聯,但是要點太多了,你不可能同時記住。而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就可以幫助你解決這一問題。
背景知識對於學習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你需要有一些事情去思考。通過這個你就可以反對這種言論:你並不需要記住這個信息,總是可以查到的。
就像現在各類翻譯軟體都已經很厲害了,可是還是沒有任何政府、學校或者教育機構提出我們可以就此不學外語。事實上,用過翻譯軟體的人都會抱怨它們翻譯得不到位,可是如果沒有背景知識,連翻譯得正確與否都無法意識到。
和計算機的運行方式不一樣,人類的思考過程不遵循相同的工作方式,一台計算器能夠計算所有數字的正弦值,但我們的大腦不是這樣工作的。我們能夠思考二戰的起因,這不代表我們也能思考一局象棋或中東局勢,或者美國獨立戰爭的起因。
獨立、客觀的思考過程與背景知識緊密聯繫。所以,老師需要確保學生在鍛煉獨立思考技巧的同時,掌握背景知識。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在豆瓣的書評里,有這麼一句話:「想避免思考的痛苦,必須經歷更多的思考。」
如何經歷?靠的是練習。
你可能還記得剛開始學習開車時,精神高度緊張的樣子。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控制踩油門的力度上,紅燈亮時該在何時怎樣剎車,拐彎時方向盤要轉多少,什麼時候要看後視鏡等等,每個細微的動作都能讓你精神緊張。但過不了多久,這個過程就會變得不假思索,甚至像走路一樣簡單。不僅可以邊聊天邊開車,甚至連吃東西、設置GPS這樣的複雜動作都不在話下。
這樣一來,一項本來需要大量精力的任務,通過練習可以只需要很少的精力甚至不需要精力。
同樣,如果帶球的同時還要思考踢球的角度和速度,你也不太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足球選手。類似的,如果你連乘法口訣都記不清楚,又如何解決更高深的代數問題。因為只有做到在進行低層次的思考過程時不假思索,才能給高層次的思考預留更多的空間。
所以,練習是必要的,但又不是所有的技能可以通過練習提高。
就好比通過一定程度的練習,學生就可以輕易做到心算19*6,但心算184930*34004就不是可以靠練習完成的。
那麼,什麼技能是我們需要練習的?
答案是,那些需要「自動化」的過程。這些「自動化」的過程往往是人們在某一個領域一遍又一遍重複的事情,這可以讓你在記憶中操縱信息的過程更有效率,為日後更高級的工作奠定基礎。
在繼續解釋之前,讓我們先來重溫一下自己第一次接觸代數時的場景吧。我們基本運用的就是數數的方法,面對像4+5這樣的問題還好解決,但到多位數加法,比如89+97時,數數的方法就無效了。我們需要先將9+7相加得16,記下6這個數字,再計算8+9,還要記得再在結果上加上1.
現在看來,這樣的過程如果建立在你對9+7等於16這個事實熟悉,並且可以「自動化」處理的基礎上,這道題就一點也不難。
那麼,哪些過程需要自動化?乘法口訣、漢字與單詞的發音與詞義都算,元素周期表也需要。所以,不管是像開車、算數、說話、打字這樣的普通技能,還是像創作、研究、運動、演奏這樣複雜領域的技能,練習都是可以讓你的思考變得更容易、水平變得更高超的訣竅之一。這麼看來,「題海戰術」也沒有那麼討厭了是不是?
可是,總是有比「題海戰術」更高效的練習方式,威林厄姆在書中給我們提出了兩個建議:
1. 分散練習時間
持續不斷地練習同一種技能是很無聊,又沒什麼成效的事。分散練習的時間可以讓學生的記憶更持久,也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消化和思考學到的知識。
2. 在進階環境中練習
沒錯,讓基本技能練到可以「自動化」的程度是需要的,但這並不代表學生們必須在一個枯燥、單調的環境下練習。學生們需要掌握同義詞的用法,但為什麼不將這種練習與有趣的閱讀相結合呢?
自動化需要很多練習,聰明的辦法是既分散練習的時間,又分散練習的環境。老師們需要盡量多設計有創意的方法來練習最關鍵的技巧,讓學生們用更有趣的方式掌握基本技能。
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里,作者威林厄姆主要引用了九條認知心理學理論,除了本文中重點談到的背景知識與練習,作者還論述了記憶到底是什麼,如何像專家一樣思考,以及該如何看待智力等種種在教育領域爭論不休的問題,因為篇幅原因,不能全部涉及。但如果你對這些話題感興趣,不妨讀讀這本書。
附:書中的九條認知心理學理論
1. 人生來就有好奇心,但我們不是天生的傑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儘可能地避免思考。
2. 事實性知識要先於技能。
3. 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
4. 我們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數知識是具象的。
5. 沒有充分的練習,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腦力活。
6. 學習早期的認知力和晚期的截然不同。
7. 兒童在思考和學習方面相似點比不同點更多。
8. 孩子智能上的差異可以通過持久努力來改變。
9. 教學,和其他任何複雜的認知技能一樣,必須通過練習得以提高。
註:本文摘編自《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彙編丨外灘教育 孫魯妮
※孩子膽怯怕事,不只是性格遺傳,爸媽做6件事能讓孩子更勇敢
※花14年追蹤168對夫妻:什麼樣的婚姻擁有終極安全感?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