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 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宦海浮沉中

原創 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宦海浮沉中

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明人姜清【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殿試第二甲第84名進士出身】在其所著的《姜氏秘史》卷二中記述程本立時,對於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的事情,就已經有所表達。

根據姜氏所述,程本立是因為文學優長、守身廉潔而被舉薦,朝廷徵召其進入翰林院,參與纂修《高廟實錄》。後來,程本立被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位階為中順大夫,支予四品官俸。辛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因為失誤陪祀,程本立被調除左僉都御史,但仍留作翰林纂修。明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高廟實錄》完成,程本立被調為江西按察司副使,他還未赴任,朱棣的靖難兵就已渡江,待兵士進入都城之後,程本立盡人臣之節,自盡身死,時在壬午年(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程本立死後,朱棣命令追討其在建文時期所受的朝廷恩典,結果發現,程本立家無遺貲。時人稱揚程本立,言其清正。程本立生前著有《異隱集》十卷。後來,由僉事吳昂(生於成化時期、弘治末年進士、嘉靖時期仍健在)將其書在閩地刊行;參政林延昴(不詳)還為此書作序,稱其為「今之夷齊」。

在姜氏對程本立的記述中,關於程本立的評價,姜氏雖然引述林延昴書序的內容,但是,可以推知,這其中,大約也是姜氏的一種認同。

「夷齊」是何等人物?「夷齊」是被傳頌了千百年的有氣節的人物。把程本立比作「夷齊」,那些站在程本立對照面的人物,該如何評價,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記述程本立的死節高行時,作者姜清還特別記了一筆:

「時同纂修者學士董倫、禮部郎中夏正善,史官錢塘高讓、廬陵吳勤、趙友士、端孝思,同郡張秉彝、唐耕,侍講王景、修撰李貫,編修吳溥、楊溥、楊子榮(即楊榮)、劉覲,侍書劉彥銘,皆不能死節,或見用新朝焉。」

雖然,姜清沒有明白指斥這些不能死節的人、沒有明確譴責其中見用新朝的人。但是,正如上文所說,從作者對程本立的褒揚之中,多少或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關於建文文臣對朱棣的迎附一事,明人黃佐(公元1490年~公元1566年)在其所撰的《革除遺事》二中,也曾著墨,其內容與《姜氏秘史》所述同(未知其間有無摘錄、引述關係)。

另外,明末清初谷應泰(公元1620年~公元1690年)所著《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中,關於建文文臣對朱棣的迎附,亦有記載:

「帝左右唯數人,遂盡閉諸后妃宮內,縱火焚之,挈三子變服出走,倉皇復棄三子於宮門,被燕軍執置師中,帝遂遜國去。是日,茹瑺先群臣叩頭勸進,文臣迎附知名者:吏部右侍郎蹇義,戶部右侍郎夏原吉,兵部侍郎劉俊,右侍郎古樸、劉季篪,大理寺少卿薛岩,翰林學士董倫,侍講王景,修譔胡靖、李貫,編修吳溥、楊榮、楊溥,書黃淮、芮善,待詔解縉,給事中金幼孜、胡濙,吏部郎中方賓,禮部員外宋禮,國子助教王達、鄒緝,吳府審理副楊士奇,桐城知縣胡儼。」

據此可知,當日朱允炆失國時的倉惶、悲慘:

其時,面臨失國的皇帝朱允炆身邊只有幾個人而已;猜想,大家都各自逃命去了吧。

其時,后妃被關閉在宮內,縱火焚燒;猜想,這些無辜的女人,大概都葬身火海之中了吧。

其時,朱允炆改換衣服,帶著三個皇子出逃,但情急之下,為了保命,他連親子都丟棄宮門,結果,三個皇子被燕王軍隊抓走;大概,生死之間,父子都不能相顧、不能相保了吧。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文帝的一撥文臣,向朱棣叩頭勸進、屈膝迎附了。

當然,朱棣掌權之後,這些文臣一開始大都被重用了。

人生無常,宦海叵測。

這些文臣在朱棣永樂(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前後共二十二年)時期的官場經歷又是如何呢?

這裡,就根據《明史紀事本末》所載的建文文臣名單,來逐一說說這些建文朝的知名文臣在永樂時期的升降沉浮。

茹瑺

建文帝時,茹瑺是吏部尚書。刑部尚書暴昭【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升任刑部尚書。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因不肯屈服,被朱棣處以磔刑。】曾揭發茹瑺的貪贓罪行,茹瑺被貶出,執掌河南布政司事。很快,茹瑺又被召回,再次出任兵部尚書(朱元璋時就已任兵部尚書)。

因勸進有功,朱棣登位後,茹瑺被封為忠誠伯,食祿一千石,終身享用;仍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並選其子茹鑒為秦府長安郡主儀賓。後因不送趙王(朱高燧,朱棣第三子),茹瑺被治罪,遣返歸里。隨後被家人告發,逮押茹瑺至京師,又放回。過長沙時,茹瑺不去拜謁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又被告發至朱棣處,遂遭陳瑛彈劾違背祖制,逮押下入錦衣衛大獄。茹瑺自知罪不可免,就叫兒子茹銓買來毒藥,服之而死,時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隨即,茹銓也被彈劾毒害父親,並請以謀殺父母之律治罪。後查,茹銓所為,乃奉其父之命,於是,減茹銓死罪,將其兄弟家屬共二十七人貶至廣西河池戍守。

可參看《明史》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茹瑺傳》。

蹇義

建文帝時,蹇義被超升為吏部右侍郎,授予嘉議大夫。

因主動歸附,朱棣登基後,蹇義被升為吏部左侍郎;幾個月之後,蹇義又被升為吏部尚書,授予資善大夫。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蹇義兼任太子詹事。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升蹇義為資政大夫。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蹇義受命輔佐皇太子監國。建文舊臣被朱棣親信任用的,其中戶部尚書夏原吉與蹇義齊名,當時朝廷內外並稱二人為「蹇、夏」。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蹇義因父喪,回歸故里,朱棣與太子都派遣官員賜祭。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北征歸來,因為太子曲意寬宥禮部尚書呂震【洪武年間以鄉舉進入太學,朱棣起兵時直接投降,成為朱棣的寵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記性很好,上朝奏事從不備份,但為人陰險,多名大臣因其冤死。】之婿、戶部主事張鶴參見失儀的罪過,朱棣便怪罪蹇義等不進行匡正,遂將楊士奇、呂震、蹇義等逮捕,並關進錦衣衛大獄,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春天,蹇義得獲釋出獄。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崩逝,明英宗(朱祁鎮)即位,蹇義因齋戒得病,皇帝派醫生去探視,並問他有什麼話要說。蹇義說:「陛下剛繼承大位,惟望敬守祖宗成憲,始終不渝。」說完,他便去世了,終年七十三歲,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忠定。

蹇義為人質直孝友,能夠妥善處理同僚、友朋之間的關係,從未一語傷物。楊士奇曾經說:「張詠之不飾玩好,傅堯俞之遇人以誠,范景仁之不設城府,義兼有之。」

可參看《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蹇義傳》。

劉俊

建文時,劉俊為侍中(建文帝曾設侍中,正二品,位次尚書,在侍郎上。)。

朱棣即位,升劉俊為尚書。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朝征伐安南(今越南地區),劉俊參贊軍務。沒過多久,簡定(簡定帝,名諱陳頠,越南後陳朝的第一位君主。)再次判亂,劉俊再次外出,參贊沐晟【明朝初期將領,黔寧王沐英次子。】軍務。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冬,沐晟與簡定大戰於生厥江(當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南河山平省境),沐晟戰敗。其時,為沐晟參贊軍務的劉俊行進至大安海口,颶風大作,揚沙漫天,白晝如晦,劉俊且戰且行,被敵方圍困,自經而死。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因劉俊陷賊不屈,而有司不言,未對其加以褒恤,朱高熾下敕責備禮官。隨後,乃賜祭,贈劉俊太子少傅,謚節愍,並予其子劉奎給事中之職。

可參看《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劉俊傳》。

古樸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擢升古樸為兵部侍郎。

朱棣即位,古樸改任戶部侍郎。朱棣營建北京,命古樸往江西,負責採伐木材事務。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北巡,太子監國,古樸被召還,佐助夏原吉管理戶部。起初,戶部主事劉良行為不檢,他乞請中貴人,欲求將考績定為上考。在古樸處,他未予許可。於是,劉良就誣奏古樸,致使古樸被逮入獄。朱棣察明古樸被誣,得釋。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古樸死在任上。

古樸在朝三十餘年,自郎署以至於尚書,確然有守,不通干請,與右都御史向寶,俱以清介為時所稱。

參見《明史》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三十八《古樸傳》

劉季篪[chí]

建文帝時,劉季篪為兵部右侍郎,(明人王世貞《弇山堂別集》五載,建文四年,劉季篪轉刑部左侍郎。),召為刑部侍郎(見《明史·劉季篪傳》)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刑部侍郎劉季篪參與纂修《永樂大典》。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劉季篪被降為兩淮鹽運司副使,還未行,又被逮押入獄。過了很久,才獲釋,命其以儒服隸屬翰林院編纂。永樂十五年(1417年),授職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劉季篪死在任上,享年六十。

參見《明史》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三十八《劉季篪傳》;另參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翰林院藏本))、明人王世貞《弇山堂別集》五、明人程敏政《明文衡》(楊士奇《故工部營繕司主事劉君墓志銘》)。

薛岩(也作嵓)

建文時,薛岩為大理少卿【明人姜清《姜氏秘史》卷四載,洪武間,累官大理少卿,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春,曾奉詔勸降朱棣,未果。】。

朱棣登位,免薛岩死罪,貶謫廣西。當日,安南國王被黎季犛殺死,其孫陳天平自寮國前來歸附明朝。黎季犛之子黎蒼假意上請還其君主。廣西總兵官、都督黃中帶領兵士五千人送陳天平歸國。其間,黃中推舉薛岩輔助同行。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三月,丙午,安南胡奃(一般寫作上大下互,音[dī])在芹站突襲並殺死陳天平,前大理卿薛岩遇難(《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卷五載,薛岩自經死),黃中等引兵還。

散見《明史》;另《革除遺事》、《國朝獻征錄》、《七修類稿》均有薛岩小傳。

董倫

建文帝時,拜董倫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他曾負責給朱允炆講授經、史、鑒等書,還主持編纂了《太祖實錄》。朱允炆曾親寫「怡老堂」匾額給董倫,又賜他髹幾和玉鴆杖。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董倫主持會試,取中名士胡廣、吳溥、楊榮、楊溥、胡濙等人,一時號稱得人。其時,解縉被貶謫河州,他曾予董倫書,祈請哀告,經董倫言於皇帝,解縉又被召還,被用作翰林待詔。

朱棣即位,董倫年已八十,命其致仕,很快,他便去世。

參見《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傳第四十《董倫傳》、明人項篤壽所撰《今獻備遺》卷五

王景

建文初,王景被召入翰林,參與編修《太祖實錄》。因吏部尚書張紞[dǎn]薦舉,除授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講。

朱棣即位,擢升翰林學士。朱棣詢問安葬建文帝的禮制時,王景頓首言道:「宜用天子禮。」朱棣採納。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卒於官。

參見《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傳第四十《王景傳》。

胡靖(胡廣)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狀元胡廣,授職翰林修撰。胡廣廷試對策有「親籓陸梁,人心搖動」語,為建文帝所賞識,並賜名靖。此科原本是王敬止【王艮,字敬止,靖難兵入京,飲鴆而死。】奪魁,因王艮身材短小、面容醜陋,被建文帝黜為第二名。

因胡靖偕解縉迎附,朱棣登位,他被擢升侍講,改侍讀,並複名胡廣。後升遷右春坊右庶子。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進升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朱棣北征,胡廣與楊榮、金幼孜扈從。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再次北征,皇長孫隨從,朱棣命胡廣與楊榮、今幼孜在軍中為皇太孫講經史。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胡廣為文淵閣大學士,兼職如故。禮部郎中周訥請朱棣封禪,胡廣言其不可,朱棣遂不許。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五月,胡廣卒,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明朝的文臣得謚,即自胡廣始。胡廣喪還故里,經過南京時,太子為之致祭。明年(公元1419年),朝廷授予胡廣之子胡穜翰林檢討。

胡廣個性縝密。在皇帝面前所言及所治職務,出來之後,胡廣從未告訴別人。時人以他比作漢代的胡廣【東漢時期重臣、學者,博學多聞,史稱其「學究五經,古今術藝畢覽之」。他在前人學術成就的基礎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為後人研究漢朝官制留下了寶貴資料。在選舉上主張「選舉人才,無拘定製」。但他性格圓滑,柔媚宦官,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稱,歷事六朝,為官三十餘年,史稱「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京師為其作諺語道:「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頗能持大體。奔母喪還朝後,朱棣問他百姓可曾安否。胡廣對曰:「安,但郡縣窮治建文時奸黨,株及支親,為民厲。」朱棣納其言。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胡廣傳》

李貫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第一甲的三個人,首位胡靖(胡廣)、江西吉水人;次名王艮、亦吉水人;第三李貫,為廬陵人,都是同郡人,真乃奇事。建文時,李貫為翰林院修撰。

迎附朱棣,李貫復官翰林修撰。朱棣登位後,曾拿出建文時期群臣所上的密封奏章千餘件,命解縉等編閱,這些奏章,凡涉及兵、農、錢、谷之事的留下;凡涉及而觸犯律條者及其他者,都加以焚毀。此間,朱棣趁機從容問李貫、解縉等道:「你們應該都上過密封奏章吧?」眾人未敢做答。此時,只有李貫向朱棣叩首道:「微臣確實未曾上過密封奏章。」朱棣對李貫說道:「你以為自己獨獨沒有上過密封奏章,自己就很就很賢明嗎?食君之祿,則須思任君之事。當國家危急之際,作為君主身邊的近臣,卻無一言建議,這樣子可以嗎?其實,我並不是討厭那些對建文盡心盡責的大臣,但是,我非常痛恨那些惡意導引建文破壞祖宗法度、擾亂國政的人。你們以前為建文做事,就該忠誠於他;現在,你們在我身邊任職,更該效忠於我,大可不必曲意隱藏蔽匿以前的行為。」後來,李貫升遷為中允,因被牽連獲罪,死於獄中。臨死時,李貫曾嘆息道:「我愧對王敬止(即王艮,見前文)啊!」

參見《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王艮傳》

吳溥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吳溥中進士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

永樂初,吳溥遷為翰林院修撰,後升為國子司業,任《永樂大典》副總裁,參與編纂《太祖實錄》。吳溥居官廉潔儉樸,清慎嚴謹,但在國子監二十餘年,未曾升遷。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吳溥死於任上。

散見《明史》。

楊榮(楊子榮)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楊子榮參加禮部會試,考中第三;在殿試中,考中第二甲第二名,賜予進士出身,授職翰林編修。

朱棣入南京時,楊子榮歸附迎謁,他在朱棣的馬前說:「殿下是先拜謁太祖(朱元璋)陵呢、還是先即位呢?」朱棣便立即驅馬拜謁太祖陵。從此,楊子榮便受到朱棣的親任。朱棣即位後,簡選楊子榮入文淵閣,更其名「子榮」為「榮」。經過兩次升遷之後,楊榮官至侍講。朱棣立太子,楊榮進位為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直的文淵閣諸位大臣一同賜予二品冠服。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命楊榮往甘肅經畫軍務;回來之後,楊榮在武英殿奏報此行狀況,朱棣聽後大悅;時值盛暑,朱棣親自殺瓜讓楊榮吃。很快,楊榮又進職為右庶子,兼職如故。遭遇母喪,楊榮其情歸里守制,朱棣以北征行期緊迫,不予許可,並命其與胡廣、金幼孜扈從。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楊榮扈從朱棣出塞。後,朱棣又命楊榮侍奉諸位皇孫在文華殿讀書。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因甘肅守臣宋琥【功臣宋晟次子,安徽定遠人,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娶安成公主(朱棣與仁孝文皇后徐氏所生)】言叛寇老的罕逃往赤斤蒙古【明代設有赤斤蒙古衛,又名赤金衛,明代嘉峪關以西的「關西七衛」之一,治所在今玉門市赤金鎮】,且易成成為邊患,朱棣再次派遣楊榮前往陝西。明年(公元1413年)楊榮又與胡廣、金幼孜從朱棣北巡。又明年,朱棣出征瓦剌,皇太孫侍行;此行,朱棣命楊榮在空閑時向皇太孫陳說經史,併兼領尚寶事。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楊榮與金幼孜俱進升為翰林學士,仍兼庶子之職,隨從朱棣回到京師。明年,楊榮復從朱棣北征。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胡廣過世後,朱棣命楊榮執掌翰林院事務,更見親任。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進楊榮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如故。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復從朱棣出塞。明年,扈從出塞,朱棣將軍務全都委託楊榮管理,晝夜會見,不分時分。朱棣稱楊榮為「楊學士」,而不呼其名。又明年(公元1424年),楊榮復從朱棣北征,回來時,駐軍榆木川,朱棣崩逝。中官馬雲等不知所措,秘密與楊榮、金幼孜進入御幄商議,隨後,妥善處置了朱棣的死事與太子承位事。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楊榮病逝,年七十,贈太師,謚文敏,授予世襲都指揮使。

楊榮老成持重,論事激發,不能容人之過。但是,遇到有人觸怒朱棣而招致不測時,他往往會以微言引導皇帝,總是能夠得以解救。夏原吉、李時勉之所以不被處死,都御史劉觀之能夠免於戍邊,均依賴楊榮出力護持。他曾告訴人說:「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而,楊榮的恩遇始終沒有間斷。楊榮的性格,喜歡賓客,即使貴盛之後,仍然無稍崖岸,士人多歸心於他。有人說,楊榮處理國家大事,不愧唐代名相姚崇,而他的不拘小節,亦頗類姚崇。

參見《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楊榮傳》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境心影錄 的精彩文章:

原創 閑說戒石箴: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原創 情僧判:臂間刺道苦相思,這番了卻風流債

TAG:塵境心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