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對嗎?
時下,年輕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在「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號召下,全家人一起行動,進行著養龍育鳳工程。在懷孕期間進行胎教,出生後進行早教,從三個月開始就上各種早教班,參加爬行大賽。再大一點就參加諸如繪畫班、音樂班、珠心算班、舞蹈班、圍棋班、國際象棋班、語言班、表演班、英語班等等。一個嬰幼兒儼然成了地地道道的學生了。從小這樣進行早教,參加這些培訓班,合適嗎?目前對此爭論不休,意見各不統一。下面看一個例子。
果果是個5歲的女孩,從胎教開始到現在的幼兒期教育,全家人傾注了大量心血。孩子也挺爭氣,智力發展相當的好,語言表達能力強,在幼兒園多次獲得「故事大王」的稱號。但是,最近全家人又為孩子的情況擔心了,因為孩子經常哭鬧,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做集體遊戲時不大膽。在一次課外興趣班上,別的家長誇果果聰明,媽媽好欣慰。可是轉過背去卻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果果媽媽無比尷尬。大家正圍坐一圈丟手絹,手絹剛停到果果手中,她就「哇」的一聲哭起來了。媽媽當時很生氣,就打了果果一下。在旁邊的爺爺奶奶也覺得果果不應該哭,批評她。回到家裡爸爸知道後同樣認為果果表現不好,指責她一番。
為什麼果果會出現這種情況,心理醫生對其進行了分析。果果家裡人在養育她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結果和成就,為好成績而自豪欣慰,為不好的成績而「難堪」。但是,孩子對結果才不感興趣,他們注重的是過程,在做的過程中只要有趣、好玩,他們就會樂此不疲。果果是個懂事而敏感的孩子,在大人的對結果的關注下,她也變得關注結果,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明顯,可以看得出來,她害怕失敗,害怕表現不好,所以當自己意識到可能做不好時就會退縮。對於這些,大人不了解,也不去理解。
比如果果8個月時曾參加一次爬行比賽,開始時孩子沖在最前面,家裡人好興奮。當快到終點時突然轉過頭來瞅著別人自己卻不動了,全家人揪心的著急,孩子還是坐著不動,看著別人爬到終點。父母對此不得其解,為什麼她會停下來不動了呢?他們就不會去想想孩子在想什麼,孩子的小腦瓜中可能是在問:「他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在爬?」「轉過頭來看看吧。」「哇!他們爬得好快啊。」
如果一個8個月大的孩子知道排除任何干擾一直爬到終點,那麼她的心智水平至少比同齡孩子要高出兩年以上的水平。一個發育超前的孩子,本應非常的快樂,卻在「起跑線」的競爭中遭受了「批評」和挫折。
人生本沒有起跑線,跑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條線。幼兒園、小學時期,孩子們正處於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而一些家長偏偏用所謂的「起跑線」理論在孩子面前畫上一條線。
其實,孩子能全面健康的發展,人生處處都存在「起跑線」。被認為輸在起跑線上,但是獲得事業成功的哈佛男孩於智博發自內心的感悟「人生有多個起跑線,也許我落後於人,但並不見得會永遠落後於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心理從依賴向獨立發展的過程,一旦孩子能夠離開父母,到外面獨立生活了,就表示他們已經長達成人了。父母的任務就是創造條件,協助孩子自我成長,這其中起決定因素的是孩子內在成長的動力,而不是父母的推動,而自信就是最主要的內在動力。若孩子生下來就處於競賽狀態,就要比出個輸贏,那麼就要比別人多背一個「不能輸」的負擔成長著,怎麼可能會輕鬆快樂呢?兩個孩子比賽,每個人的失敗率是50%;10個孩子比賽,每個人的失敗率就可能是90%。如果一個孩子處在一個總是面臨失敗的環境中,還會有什麼自信可言?就像我們許多成功的父母養出不成功的孩子一樣,原因就是孩子總是生活在與父母差距的陰影下,一直抬不起頭,挺不起胸。
其實,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科學規律的,教育上的超前和滯後都是錯誤的。大多數父母也知道,哪有「不會走就會跑」的道理,關鍵是父母有「成就焦慮」,怕失敗。還有一些媒體過度渲染個別「成功的案例」,殊不知許多「神童」不但沒有成才,反而結局很慘。事實證明,決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EQ情商」和「AQ逆商」。
所以,請父母和孩子的照料者及早教工作者,將「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名言,改為「決不能讓孩子輸在全面科學發展的起跑線上「,要強調,科學養育,全面發展,人盡其才。用心去理解、感悟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自信、自強、快樂的人,那麼他們一定會成功的。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鄭毅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