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策反國民黨東北守軍紀事:周恩來寫信 鄭洞國投誠

策反國民黨東北守軍紀事:周恩來寫信 鄭洞國投誠

原標題:策反國民黨東北守軍紀事:周恩來寫信 鄭洞國投誠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策反國民黨東北守軍紀事

上世紀50年代初,鄭洞國(左三)等與陳賡(右一)合影。

在三年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除在軍事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外,在政治上也積極開展了大規模的瓦解敵軍的工作。三年中,通過秘密策反而起義、和平改編和投誠的國民黨部隊官兵總數達117萬人,占國民黨全面發動內戰時總兵力430萬人的27.2%。本文記述的是我黨我軍對國民黨東北守軍進行秘密策反工作的部分事迹。


鄧鈞洪與三支隊的凌源起義


1946年1月,我黨為了迅速改變敵我軍事力量對比,提出「努力去增加革命力量,減少反動力量,使雙方力量對比發生於我有利的變化」的工作方針。熱河省軍事重鎮——凌源縣城的共產黨地下聯絡點「平民書店」經理鄧鈞洪,即刻想到在國民黨東北保安第三支隊任司令的老同學韓梅村。


前幾年韓梅村在國民黨第一九五師五六六旅任少將參謀長時,由於受到排擠,心情不佳,故託病請假閑居在家,期間,鄧鈞洪曾去看望過他。鄧鈞洪發現韓梅村不甘於和貪官污吏、軍閥政客同流合污,甚是讚佩。後來,他們二人又常在一起議論抗日形勢,痛砭時弊,探討救國之道。韓梅村已猜到了鄧鈞洪的共產黨員身份,只是心照不宣。後來,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調韓梅村到凌源擔任保安第三支隊司令和凌源市市長。他在凌源為民眾辦了一些好事,受到民眾的讚揚,而一些土豪劣紳卻散布流言蜚語,甚至告韓梅村的狀,說他「政治主張乖謬」「不打八路軍」等等。當地的一些官僚軍痞也想方設法刁難、排擠他,使韓梅村對國民黨失去了信心。


解放戰爭打響後,鄧鈞洪請求黨組織讓他去見一見韓梅村,以爭取他率三支隊起義。韓梅村見鄧鈞洪來訪,心裡禁不住一亮,暗自下決心棄暗投明。他倆認真分析了形勢,決定一方面繼續利用手中的權力同各種反動勢力進行鬥爭,另一方面積極設法打通和我東北民主聯軍的聯絡渠道,為棄暗投明、率部起義做好準備工作。


鄧鈞洪向上級黨組織彙報,要求東北民主聯軍派人與他聯繫,但由於我軍入關不久,和地方黨組織尚未聯繫上,因而遲遲未作答覆。鄧鈞洪恐夜長夢多,只好另闢蹊徑,要求到韓梅村所率的三支隊司令部謀個差事,以便以武裝接觸的辦法和我東北民主聯軍取得聯繫。韓梅村慨然允許,任命他為機要秘書。1946年9月中旬,鄧鈞洪帶領一支武裝小分隊以巡查為名,到凌源西北活動,想藉機尋找東北民主聯軍。但被熱河省人民自衛軍等反動武裝攔阻,未能成功。


1947年1月,鄧鈞洪對韓梅村說:「為堵塞反動勢力說你不打共軍不反共的嘴,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藉機與附近地區的共產黨武裝取得聯繫,你可否做做樣子,率八、九兩個團的團長、團副和5個騎兵連、1個步兵連、1個特務排,到凌源西北去"打共軍"?我們人多武器好,料地方反動武裝不敢攔阻。」韓梅村覺得有道理,就照鄧鈞洪說的辦了。當三支隊的人馬來到有共產黨游擊隊活動的紅帽子村時,偵察兵報告:離此20里有東北民主聯軍。韓梅村立即命令部隊宿營。為便於鄧鈞洪伺機接觸東北民主聯軍,韓梅村帶一個騎兵連返回駐地。但東北民主聯軍不知其中奧秘,於凌晨3點多鐘,突然襲擊了這些隊伍,一陣激戰,三支隊的5個騎兵連被打得七零八落。鄧鈞洪想藉機取得聯繫未果,只好隻身回到凌源縣。


武裝接觸的計劃再次失敗,鄧鈞洪又化裝成商人進入解放區。在一位老太太的指引下,他終於在一個小村莊找到了東北民主聯軍,並被轉送到解放軍冀察熱遼軍區第十七旅旅部。第二天早飯後,第十七旅政治部主任李質會見了鄧鈞洪。鄧鈞洪說明了來意,李質對他說:「我們不能沒有根據地隨便相信一個人,這是革命鬥爭的需要,是有血的教訓的。我想,你是能夠理解的。」鄧鈞洪雖感委屈,但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堅定地回答要用實際行動來取得信任,請十七旅予以考驗。鄧鈞洪帶著李質主任開出的條件回到第三支隊。


鄧鈞洪把情況向韓梅村報告後,按照李質開出的條件,立即將奉蔣介石之命搶佔古北口、建平及凌源的國民黨第十三軍的兵力部署、番號、武器裝備、防禦工事等軍事情報,以及蓋有凌源縣政府大印的幾十張空白公文信紙等準備妥當,於第三天又化裝來到我民主聯軍第十七旅旅部所在地——桎梏台。當他把這些情報和空白公文信紙交出後,李質才相信鄧鈞洪的身份。於是商定:4月30日,民主聯軍第十七旅分三路接近凌源城,首先破壞鐵路,以防敵十三軍增援;以一個營的兵力監視車站,不讓剛集中在車站附近的東北保安第三支隊官兵逃散;以一個營進城發起「攻擊」。當十七旅的一個連進到韓梅村司令部大院時,韓梅村立即傳令停止抵抗,並把主要軍官召集到司令部大門口宣布起義,走向光明。


5月1日凌晨,十七旅準備的近百輛馬車裝滿軍用物資,連同3000多名起義官兵浩浩蕩蕩向解放區——寧城縣八里罕進發。沿途群眾敲鑼打鼓,熱烈歡迎。

韓梅村將軍率部起義,恰好發生在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前夕,這對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無疑是給了當頭一棒,而對解放區的廣大軍民則是一個鼓舞,它對於瓦解國民黨軍隊的士氣,以及堅定我軍反攻必勝的信心,在東北戰場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48年10月,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率部投誠,圖為鄭洞國(中)起義後抵達哈爾濱。


劉浩與六十軍的長春起義


在東北戰場,黨中央把爭取滇軍起義,作為奪取東北解放戰爭全面勝利的一項重要決策。為了具體實施爭取滇軍起義的戰略決策,1946年初,黨中央從延安黨校等單位抽調劉浩等10名黨員幹部,去東北專門開展對滇軍的策反工作。朱德總司令還親自給滇軍將領盧浚泉、曾澤生、隴耀等人寫了信,委託劉浩面交,對他們曉以大義,施加影響。


劉浩是雲南人,1937年入黨,入黨後長期從事秘密工運工作和對雲南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同龍雲、盧漢、盧浚泉、張沖、隴耀等雲南軍政要人,都有過一定的接觸和交往。他在延安受領任務後,先到北平向當時在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工作的葉劍英、李克農彙報,在他們的幫助下隻身輾轉進入國民黨的第六十軍(滇軍)。在六十軍地下共產黨員、軍部副官處處長楊重的安排下,劉浩用化名辦理了少校軍需官的通行證,以辦理公務或做生意為名,頻繁來往於滇軍之間,先後三次以我黨特派員的身份會見了九十三軍軍長盧浚泉,除面交朱總司令的親筆信以外,還向他揭露了蔣介石的內戰陰謀,宣傳我黨我軍的方針政策,指出了滇軍的出路和前途。我黨東北局和東北軍區首長根據劉浩提供的材料,認真研究了滇軍九十三軍和六十軍主要將領的情況,認為雖然劉浩與盧浚泉有過幾次接觸,但盧浚泉已被蔣介石提拔為兵團司令,對國民黨幻想更多,加之我地下黨組織在九十三軍的力量不如在六十軍的力量大,於是決定讓劉浩集中精力做六十軍的策反工作。


1948年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民黨在軍事上被迫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我軍在東北戰場已把蔣軍逼到瀋陽、錦州、長春等幾個孤立點上,並截斷了北寧鐵路線,蔣軍在東北的日子每況愈下。


國民黨的第六十軍、新七軍等10萬人退守長春。兩軍以中山路為界,新七軍防守西半部,六十軍防守東半部。我軍掃清了長春外圍的據點,緊縮了對長春的包圍。根據黨中央和東北局的指示,我軍確定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對長春守敵實行軍事打擊、政治攻勢、經濟封鎖三位一體的久困長圍的方針。我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對長春圍困了長達五個月之久,使長春守軍處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欲打打不贏、欲守守不住、欲走走不了的絕境。這時,以劉浩、楊重為首的六十軍地下黨組織,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策動六十軍起義的工作。劉浩在與曾澤生直接見面前,做了許多鋪墊工作。一是利用原在滇軍有影響的人物,對六十軍將領開展工作。如請滇軍老前輩張沖、與曾澤生和暫二十一師師長隴耀關係密切的潘朔端、逸飛、鄭祖志等人給曾、隴寫信,指出他們的危險處境和光明出路,勸說他們採取正義行動,棄暗投明,反蔣起義。


二是請解放軍東北軍區政治部在「解放團」(教育改造國民黨被俘軍官的機構)選擇表現較好、與曾、隴關係較深、又在六十軍中、下級軍官中有一定影響的被俘團長張秉昌等人,以釋放的形式派遣回長春開展策反工作。三是請東北軍區政治部將六十軍倉皇撤離吉林市時留下的家屬收容起來,安排食宿,組織學習,進行形勢和政策教育,並派人送到長春與其親人團圓。這些家屬離開時,痛哭流涕,感謝共產黨的關懷照顧,表示回去要讓丈夫早日棄暗投明。四是劉浩在六十軍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單獨約見隴耀,面交了朱德的親筆信,隴耀表示「一定積極配合做曾軍長的工作」。


做了這些工作之後,劉浩才約見六十軍軍長曾澤生,面交了朱德總司令和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蕭勁光致他的親筆信。曾澤生看信後表示反對內戰,厭惡從蔣,但希望部隊得到補充,條件成熟時才能考慮反蔣起義。

10月13日晚10時,曾澤生軍長、一八二師白肇學師長、暫二十一師隴耀師長進行了第七次研究,一致認為全軍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決定於10月16日夜間開始行動,並作出了六項具體部署,要求劉浩將起義的決定和部署文本連夜帶回我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部,請第一兵團首長指揮部隊配合起義。


可是,10月14日這天,我第一兵團司令部收到東北軍區和東北局送來的情報,說長春守軍準備突圍。因此,有人認為六十軍起義可能有詐,很可能是以起義為名,行突圍之實。為了判明真偽,不輕易放棄爭取滇軍起義的一切機會,劉浩將六十軍起義的具體部署文本攤開,請熟悉六十軍軍長曾澤生字體的潘副參謀長辨認,潘副參謀長確認是曾軍長的親筆簽名。劉浩又進一步從他長期開展對滇軍的策反工作中掌握的情況和當時六十軍的處境進行具體分析,認為六十軍除了反蔣起義外,沒有別的出路,起義是可信的。他還以東北軍區前方辦事處處長的身份給東北軍區和東北局寫信,詳細彙報了六十軍準備起義的情況,陳述了對六十軍起義的看法。此後,他又和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副參謀長潘朔端一起去兵團部向蕭勁光司令員、蕭華政委等兵團首長作了詳細彙報,說明六十軍起義的可信根據。


16日午夜,黨中央電告東北局、東北軍區和一兵團,應不失時機地和六十軍加緊密談,只要六十軍能拖出長春開入我指定地區,願意加入解放軍序列,發表通電錶示反對美國侵略,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贊成土地改革和沒收官僚資本,擁護共產黨及人民解放軍也就夠了。遵照中央指示,兵團即派劉浩為我軍代表,進城與曾澤生將軍具體商談起義事宜。曾澤生提出,希望部隊起義後不要編散;要求解決起義官兵的禦寒被裝及部分官兵要求回家等問題。劉浩當即根據兵團首長指示精神答應了曾澤生的要求,曾軍長表示非常滿意,並親自同劉浩一起到我第一兵團部,向唐天際彙報商談情況。唐天際對曾澤生率部起義的正義行動表示熱烈歡迎,並打開地圖,指定了交接防地、單位、時間,規定了口令。17日晚上8時開始交接防地,六十軍起義部隊於18日天亮前撤出了長春城,向九台縣開進,完成了起義的全過程。


周恩來的信與鄭洞國的投誠

青年時期的鄭洞國


六十軍起義後,中共中央軍委對被圍困在長春的鄭洞國兵團部和新七軍的前途甚為關注,曾來電指示東北局、東北軍區和第一兵團:圍長春各部隊對鄭洞國取威逼政策,暫時不予攻擊,以促其變化。鄭洞國系黃埔軍校第一一期畢業生,人老實,在目前情況下可爭取起義、投誠,這對整個黃埔系的影響當會很大。應派適當人員與鄭進行談判。與此同時,周恩來副主席和林彪司令員均發來致鄭洞國的信件。


周副主席致鄭洞國信的原文是:


洞國兄鑒:


欣聞曾澤生軍長已率部起義,兄亦在考慮中。目前全國勝負之局已定。遠者不論,近一個月,濟南、錦州相繼解放,二十萬大軍全部覆沒,王耀武、范漢傑相繼被俘,吳化文、曾澤生相繼起義,即足證明人民解放軍必將取得全國勝利已無疑義。兄今孤處危城,人心士氣已背離,蔣介石縱數令兄部突圍,但已遭解放軍重重包圍,何能逃脫。曾軍長此次起義,已為兄開一為人民立功自贖之門。屆此禍福榮辱決於俄傾之際,兄宜回念當年黃埔之革命初衷,毅然重舉反帝反封建大旗,率領長春全部守軍,宣布反美反蔣、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贊成土地改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則我敢保證中國人民及解放軍必將依照中國共產黨的寬大政策,不咎既往,歡迎兄部起義,並照曾軍長及其所部同等待遇。時機急迫,顧念舊誼,特電促速下決心。望與我前線蕭勁光、蕭華兩將軍進行接洽,不使吳化文、曾澤生兩將軍專美於前也。

周副主席給鄭洞國的信,對長春守軍投誠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根據中央電令精神,我東北野戰軍總部當即派第一兵團解沛然參謀長為全權代表進城與守軍談判,處理有關事宜。


解沛然進入長春城後,將周恩來給鄭洞國的信交給前來接洽談判的新七軍副軍長史說。史說看過信後,認為軍長李鴻正患病卧床,而他作為副職,號召力有限,難於服眾,如果起義,可能會發生動亂,引起內部殘殺,所以只能寄希望於兵團領導。可是鄭洞國的態度仍很頑固,愚忠「黨國」的思想很深。10月18日下午,鄭洞國來到新七軍軍部召集師以上將領開會, 督促按照蔣介石的命令突圍。各將領都默不作聲,經鄭洞國再三催促,副軍長史說才開了腔:「眼下官兵餓得腿腳浮腫,行軍困難,況且途中還有共軍攔截,這些情況你是知道的。」接著暫六十一師師長鄧士富站起來大膽地說:「我們的部隊不能打了。目前的情況,突圍已不可能,建議司令官暫時維持現狀,再徐圖別策吧。」鄭洞國看到會議再開下去也不會有什麼進展,故而只好宣布散會,一言不發地沖門而去。


鄭洞國兵團之副參謀長楊友梅、新七軍副軍長史說、參謀長龍國鈞、新三十八師師長陳鳴人等,見大勢已去,突圍不成,守亦不成,生死的抉擇擺在面前。本來寄希望於兵團司令員鄭洞國,然而鄭洞國的態度仍很頑固,於是商定新七軍全軍自動放下武器,向解放軍投誠。


10月19日上午,當解放軍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接收中正廣場和中央銀行大樓時,鄭洞國因不知新七軍與解放軍談判達成的條件,所以仍率兵團部機關和特務團據守在大樓內,拒絕放下武器。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仍未以武力強攻,而是命令獨九師將鄭洞國兵團部大樓包圍起來,促其變化,盡最大努力爭取鄭洞國投誠。


鄭洞國被圍困在銀行大樓里,此時已到了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境地。他將長春的全部情況向國民黨東北「剿總」做了彙報。不久,杜聿明打來電報,說他擬請蔣介石派直升飛機接鄭洞國出去,問有無直升飛機的降落地點。鄭洞國複電:「現在已經來不及了,況亦不忍心拋離部屬而去,只有以死報命。」


獨九師一團擔任了包圍鄭洞國兵團部的任務。他們根據解沛然參謀長的指示,利用海上大樓可直接通鄭洞國兵團部的電話,向其展開政治攻勢。團政委朱軍和團參謀長師鏡,與鄭洞國兵團部參謀處長郭修甲溝通了聯繫,雙方同意談判。19日晚8時,鄭洞國兵團副參謀長楊友梅派人接解放軍代表朱軍和師鏡去銀行大樓談判。鄭洞國兵團部的正式代表為少將參謀處長郭修甲和數位參謀,談判中他們提出三個條件:(一)放下武器後,要保證所有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二)鄭洞國不在報紙和廣播電台發表講話;(三)對外宣傳時,講鄭洞國傷後被俘。


朱軍和師鏡立即將談判情況向解沛然參謀長作了彙報。解參謀長微笑著對郭修甲等人說:「此次你們放下武器,並不是恥辱,而是很光榮的一件事。你們這樣做,正是給人民做了好事,好事是應該宣傳的。」解參謀長又說:「你們這樣做,我們很歡迎,這也是一種形式,是解決長春問題的一種辦法。」


10月18、19兩日,新七軍和國民黨駐長春的地方部隊、鄭洞國兵團部紛紛放下武器,向解放軍投誠。23日,國民黨中央社報道說:鄭洞國已經「壯烈成仁,為國捐軀」。蔣介石號召黨政軍高級官員學習鄭洞國殺身成仁、忠於黨國的精神。


豈知就在此時,向我投誠的鄭洞國等一批國民黨高級將領已經安全抵達解放區,在哈爾濱受到熱烈歡迎。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皖南事變談判 周恩來如何「逼殺」蔣介石
踏尋延安精神的光輝足印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