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溪柄這個村真奇特!以溪為界,兩邊分別屬福安和霞浦管轄!

溪柄這個村真奇特!以溪為界,兩邊分別屬福安和霞浦管轄!

福安溪柄鎮坑口村,我未曾去過,但並不陌生。因為我曾在溪柄工作生活過,常聽同事好友說,同一個村落叫「坑口村」的,中間以一條溪為界,兩邊分別屬於福安溪柄鎮和霞浦柏洋鄉管轄,山高水長,風景十分秀美。而隸屬霞浦柏洋鄉坑口村,是個出財主的老村落。

可惜在溪柄的四年多,從未造訪過這兩個坑口村,耿耿於懷。適逢國慶長假,便推出心愛的"寶馬」,一早便向心儀的兩個坑口村進發。

福安騎行往坑口村,走104國道至扆山大橋橋頭,左拐經北山、檳樹下、淫村厝、西洋里、坑邊、採花橋、溪邊嶺頭、坑口,全程40多公里。

其中自坑邊村左一二公里便開始入山,路面十分乾淨平整,至採花橋路面變緩,過一大彎至岔口路面更緩,幾為平行,直至溪邊嶺頭,嶺頭後又下坡至坑底,過橋右轉微坡至坑口。

一溪兩岸的坑口,分屬福安、霞浦管轄

坑口位於一山坳中,一溪中流,溪左為福安市溪柄鎮坑口村,溪右為霞浦縣柏洋鄉坑口村,一橋交通兩坑口,立於橋上便可橫跨福安霞浦兩縣。兩座村委樓樓上紅旗招展,格外引人注目,也是此地一道獨特景觀。

坑口不大,兩村也只有一二十座房屋,其貌不揚,但小有名氣。其出名在於一村跨兩縣,在於曾是安福縣坑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土地革命時期柏柱洋老區的一個重要門戶。

坑口村的名氣,還在於村下有一水庫,綠瑩瑩像一塊翡翠鐫嵌在群山之中。山護著水,水繞著山,彼此纏綿著依戀著,憑添不少溫潤與靈動。可以想像,如若雨天,水面就會升騰起成片的水汽,將諾大的整個山谷氤氳成一個雲的世界。

出坑口繼續東行,便進入柏洋境界,左行4公里便抵院邊村。村口有座新建的宮殿,碧瓦紅牆,飛檐翹壁,十分富麗堂皇,門上鐫刻著「威鎮浣溪」四個大字,是為吳氏祖宮,殿中祀奉吳姓開姓始祖太伯公、入閩始祖承渙公等二十多個神像。

院邊村舊稱浣溪(多有詩意的村名),是個古村落,全村均為吳姓。據吳姓族譜記載,宋代天聖二年遷入,至今已近一千多年,在譜人丁5000多人,實際住村人口900人。村莊三面環山,山勢陡峭,修竹茂林遍布;一面臨谷,谷口開闊,遠山相對,是個藏風納氣的風水寶地。村子依山而建,形似布達拉宮。其間房屋犄角相對,高低錯落,巷陌交叉,雞犬相聞,2015年被福建省授於「傳統村落」的榮譽稱號。

村中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的老房子,這些老房子建築極其精美,從僅存的拱斗、柱頭、窗格、門扣、聯圍、錦桌等構件及裝飾物上看,可見該村鼎盛時是多麼的富有,人們生活是多麼有品位,有講究的。

院邊村還是個革命老區基點村,也是坑口嶺戰鬥遺址。村中有革命烈士40多位,相當於當時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當時村中所有的青壯年,幾乎都參加了革命鬥爭,其中6人1935年還跟隨葉飛、阮英平北上抗日。

在院邊,我發現了一個小秘密,在兩處古屋廳堂廊前均看到古人練武的石鎖,其中一家還左右各置一個。像這種石鎖,我之前只在坦洋村武舉人施光凌故居,西坑村一財主老宅見過。崇武健身護家應是院邊村前人一種生活理念,也難怪在革命時期有那麼多的熱血青年投身革命。

走在這樣的村莊里,心裡十分舒坦,有種回到童年,回到家鄉的親切感,能帶給我們這一幫從鄉村走出來的人許許多多回憶。今天走過院邊村中"供銷社"店面時,看到敞開的店窗、空蕩的貨架、長長的廊椅,我彷彿看到農閑時節或雨天無法出工時,眾多鄉民圍在店前或聽一人講評書,或吆三喝五地打撲克,或張家長李家短地擺龍門陣,偶有二三個不知趣的小孩穿梭其間嬉戲打鬧,遭遇喝斥驅逐的情景,不禁放慢腳步,在廊椅上小坐片刻。可眼前空無一人,山村一片寂靜。

這可是一座有積澱有看頭的老村莊啊!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們,什麼時候能讓路邊的雜草不再恣意生長,收掇回家的路?什麼時候能讓屋瓦房椽不再頹廢老去,煥發昔日的神采?

歷史村落常走訪,革命傳統多頌揚!

轉自:福安百姓網,作者:黃錦國

為坑口村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福安 的精彩文章:

TAG:今日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