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梟雄陳友諒墓在武漢蛇山?陳友諒後人說:那是假的,真的在這
原標題:元末梟雄陳友諒墓在武漢蛇山?陳友諒後人說:那是假的,真的在這
元末亂世,漁民出身的陳友諒是個桀驁不馴的主。
他原是天完皇帝徐壽輝手下的部將,卻不甘為人下,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悍然殺主,在江州建都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搖身成了「大漢皇帝」。
陳友諒不但不甘為人下,而且榻旁容不得別人酣睡,為了滅掉在自己榻旁酣睡的朱元璋,其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親率六十萬大軍,駕著代表當時一流造船技術的巨大戰船,滿載家屬百官,狂攻南昌,最後演變成歷史上著名的水軍大戰——鄱陽湖大戰。
該戰,陳友諒輸得很慘,不但全面崩盤,其本人從船窗伸出頭來指揮作戰時,被大明悍將郭英覷得真切,張弓搭箭,一箭貫穿頭顱,當場掛掉。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
朱元璋取得了鄱陽湖大戰的勝利後,在戰場上再無大的障礙,順風順水,蕩平群雄,驅逐蒙元,一統宇內,開創了煊赫了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
陳友諒的「南漢集團」則在鄱陽湖大戰之後迅速瓦解,其妻兒老少、舊臣故將的去向,悄然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去,不為大多數人所關注。
時間過了數百年,即到了公元1908年,革命黨人萬耀煌、耿仲釗在武昌蛇山黃鶴樓腳下的山坡意外地發現了陳友諒的墓地。
經考證,是鄱陽湖兵敗後,陳友諒的部下將其遺體運回武昌,葬於該地。
辛亥革命勝利後,湖北省內務司於民國元年(1912年)對該墓進行整修,在墓前修築了墓道和一座高大牌坊,牌坊前額書「江漢先英」,後額書「三楚雄風」。墓兩側還各建一座碑亭。
整個墓園佔地約長30寬15米,與朱元璋的孝陵相比,是很小很小了,但也有模有樣,算是一座微縮版「帝陵」。
解放後,武漢市人民政府於1956年對墓園給予了修葺,並在墓旁豎一生平事略碑,記載了陳友諒的生平事迹,其中有:「…1360年自立為帝定都江州,國號為漢年號為大義…」
1956年11月5日,陳友諒墓還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即陳友諒墓在武昌蛇山南麓漸漸成為了史界共知的常識。
但是,近來,有自稱為陳友諒的第24世孫的人士出面指證:武昌蛇山南麓的陳友諒墓只是一座為掩人耳目的假墓,真墓其實在浙江舟山衢山島。
這位陳友諒24世孫,名叫陳蕙芬,女,1956年生人,退休前曾擔任公司總經理職務,助理經濟師、嘉興市第三屆市人大代表。
陳蕙芬為什麼現在才指出老祖宗的真墓所在呢?
原來,從2015年5月開始,她才擔起家譜修訂之任,整理和查閱了大量相關史料,並通過拜訪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的專家、老師,對老祖宗陳友諒的興亡史有了比較翔盡且真實的了解,最近才確認陳友諒真墓是在浙江舟山衢山島的。
陳蕙芬說,當年陳友諒身死,軍心大亂,士氣瓦解。在這緊要關頭,鄒普勝太師、張定邊太尉、以及一位名字已不可考的趙將軍,經過緊急商議,最後作出決定,由鄒普勝太師、張定邊太尉,帶領眾將士保護陳理及陳友諒遺體全力突圍;由趙將軍帶領一支精幹隊伍營救、保護陳友諒三子陳孝突圍。
成功突圍、並且又順利會合後,大家猜想朱元璋會尋找陳友諒的遺體,為了保護陳友諒尊容尊嚴,他們不得不對陳友諒遺體進行秘密的火化,並由陳友諒之子陳理、陳孝把父親的遺骨裝封入壇。
接著,他們再次分兵撤離:由張定邊太尉等將士,保護陳友諒二子陳理並攜帶虛設的陳友諒靈柩(陳友諒的遺物),往西方向武昌撤離。由鄒普勝太師、趙將軍等一行,保護陳友諒之子陳孝並攜帶陳友諒的遺骨順長江向東撤離。
陳理在張定邊太尉及將士們的保護下回到武昌,稱帝,改元德壽,為陳友諒在蛇山南側建立了衣冠冢。
陳孝則在鄒普勝太師、趙將軍一行的保護下,攜帶著陳友諒的遺骨,向東逃亡,江北到了江東,進入了東海舟山海域,在衢山島屯駐了下來。
陳蕙芬還說,鄒普勝等人在衢山島的中北偏西位置選了這一帶最高的、現在叫皇峰墩的丘峰,依託山丘建造了一座皇墳,坐北朝南,立墓碑,碑上鐫刻「大漢皇帝陳友諒之墓」。但這還是一座假墓。
陳友諒的遺骨被存放在兩個罈子里封好,實行「海葬」,即葬在長江與錢塘江的入海口處,分別「掛」在兩個「龍角」 之上。
陳蕙芬的說法引起了史學界的廣泛注意,但其真實性如何,尚需進一步探索。
※岐陽王李文忠驚懼而死,是因為隱藏二十多年的隱私被朱元璋偵知?
※「元朝擎天二木」之一,馳騁沙場,奔走平亂,卻被元朝出賣而亡
TAG:覃仕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