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讀了這部經,不只要懂得報父母恩,更能明白該如何去修行

讀了這部經,不只要懂得報父母恩,更能明白該如何去修行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2018年10月7日上午,中國道教協會第十屆玄門講經活動在四川成都青城山道教學院拉開帷幕。本屆玄門講經活動的主題為「奉道孝親,知恩報本」,主講經典為《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這部經典的中心主旨是什麼呢?我們不妨一起來學習。

——編者按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是我們道教弘揚報恩思想的經典之一。這部經,其實是真武祖師借報父母之恩來教授世人修真的要旨。

了解道教文化之人應該都知道玄天上帝又被尊稱為「報恩祖師」,報的恩就是父母之恩。在《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中記載了當年真武祖師修真事迹。我們都知道,真武祖師辭別父母入武當山修道,表面上看無法報答父母對於他的養育之恩,但是祖師得道之後,卻用他普度眾生的方式得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為大孝。「報恩經」的後半部說到「感父母生恩之重,故說此經。」認為父母養育之恩,不是不報,而是將自己的報恩方式迴向給了普羅大眾。

全文有三個字眼貫穿著整部經典,分別是「緣」「行」「相」。讀懂這三個字就能理解這部經為什麼是真武祖師借報父母之恩來闡述道家的修鍊理論。

首先,什麼是「緣」。

「緣」,即是「道」。說到緣分這個詞,大家的第一反應會是萬事隨緣,認為緣分是命中注定的。那麼可能有人要問,既然緣分是命中注定的,一切隨緣就好了,根本不需要我們後天去努力去奮鬥,那為什麼這部報恩經還要勸導世人去「修緣證妙」呢?

大道化生萬物,萬事萬物都有他的「緣分」,而「緣分」是需要不斷修持的。緣分可以分為三六九等,這裡我只列出兩等——人和神。在天上的祖師先真有他們的緣分,姑且稱之為「道緣」。比如真武祖師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這是太上老君的道緣,也是真武祖師的道緣。道緣是大道化生之初就已註定的,祖師先真通過修持道緣才能夠保證仙體不會墜回肉體凡胎,從而達到「修緣證妙」的結果。

在人世間的人也有著他們的緣分,姑且稱之為「人緣」,修持人緣的這個過程可稱之為「行」。行,就是這部經的第二個字眼,相比緣它就屬於較低的一個層次。因為人修鍊的終極目標是「得道成仙,與道合一」,從而可以通往「緣」這個最高層次。「緣」和「行」就像兩條平行沒有交點的軌道,但是在兩列軌道之間有兩個可以讓它們交匯的開關,這些開關可稱之為相。相就是這部經文的第三個字眼。

什麼是「相」?我們經常說人是用大腦思考的,而道家的觀點認為人其實是用心思考的,相由心生,相就是心,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都屬於這個人的相,但是歸根結底都是源於自己的內心。「相」大致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始相、他相和我相。

經文中說「持念平等,用報始相」。道家修鍊追求後天返回先天,回到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還在母胎中嬰兒的心,是絕對純潔沒有慾望的,人人生來平等,同屬於先天,「始相」就是這顆赤子之心。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拉動第一個開關,這個開關可以讓兩條軌道交匯一段時間,但是隨後會立馬分開。這第一個開關就是「始相」,相交匯的時間就是母親的十月懷胎,在這十個月里是人和大道最為契合的階段。

但是在十個月之後母親生下我們,當我們呼吸到大自然的空氣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從先天墜入了後天,於是兩列軌道開始分離,始相開始消失,我相逐漸顯現。人開始接觸世界,產生慾望,這個時候人的心已經不再是先天的赤子之心,而是後天的分別之心,也就是經文中所說「始相不見,相化萬狀」。「分別心」就是「相化萬狀」化生的「他相」。

那麼,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才能夠再次按下讓「行」這條軌道重新和「緣」相交匯的開關呢?方法只有做到持念平等,消除「分別心」,也就是消除「他相」。那麼什麼是「分別心」、「他相」的實質又到底是什麼?

比如我們經常會遇到的一個現象,每個人的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為什麼你看有些人就覺得跟他特別投緣、特別喜歡,而你看有些人會特別不順眼、特別厭惡,這就是「他相」在作祟。因為有了後天的分別心,可能是因為他外貌很好看或者很不堪,也可能是因為他說話的聲音很動聽或者不堪入耳,他的外貌和聲音就是他的「相」。你對他人的相進行讚美或者貶低,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有一桿尺稱去進行衡量,這就是分別心。每個人都像一部投影儀,他人之相都是由我們自己投射出去形成的,歸根結底他相就是源於我相,所有才會產生喜歡和厭惡的感覺。

當你一心向善、充滿正能量的時候,再壞的事都會變好的;當你內心展示的都是陰暗面,充斥著負能量的時候,再好的事在你眼中都會變壞。所以問題的根源還是源於自己的分別心。我們都聽過疑鄰盜斧這個故事,當你對鄰居開始產生懷疑心之後,你會覺得鄰居的一舉一動,甚至就連他的長相就像個小偷,但是當你發現這是個誤會後,再去觀察鄰居的一舉一動,就會意識到其實鄰居從來未曾改變,而是你的心一直在變!

經文中的「父相母相」是我們與父母之間的「緣分」。在我們人際關係中不僅僅只有父母,還有與親人、朋友、師長、你的同事以及陌生人之間的「緣分」,這些都屬於「他相」,他們的出現都是幫助你處理好與這些人產生的種種緣分,並且考驗你是否真正能夠做到掃除一切分別心,最後才能夠突破「行」這個層次,達到「緣」這一更高的階段。

為什麼當時真武祖師能夠毅然決然地離開父母入武當山修道,就是因為真武祖師已經識破我相,消除自身的慾望,回歸始相。在祖師心中,父母已經不再是父母,因為祖師已經做到心懷眾生,而父母只不過是平等眾生中普通的一員。而作為一個普通的修行人能否「修緣證妙」,關鍵在於能否做到「積行通妙」。

「積行通妙」重點在於「積」這個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河。」大善緣都是由一點一滴小善緣匯聚成的,積小行到極致才能通妙。當我們能夠理清「緣」「行」「相」三者的含義和關係之後,才會發現這部經正是真武祖師在指導我們如何修行。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心懷萬物,感恩眾生
耐得住寂寞,才能升華自己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