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寒露採菊話淵明|慢旅節候清鑒

寒露採菊話淵明|慢旅節候清鑒

原標題:寒露採菊話淵明|慢旅節候清鑒



前陣子,我路過臨安天目山鎮西北的西遊村,那裡仍然生活著一群陶姓人。如果你問他們從哪裡來,他會拿出族譜告訴你說:「我們是陶淵明第四個兒子陶佚的後代。」


前日寒露節氣,菊花進入花期了。慢旅君忽然想聊聊陶淵明。


陶淵明,晉代著名詩人,田園詩鼻祖。

一提到他,人們就聯想起菊花,繼而想到酒——


傳說重陽節,他喝不上酒,於是在宅邊東籬下摘下一把菊花,坐在那裡出神。不久,遠遠來了一個白衣人,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給他送酒。


《續晉陽秋·恭帝》:王弘為江州刺史, 陶潛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未幾,望見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後歸。


顏延之在始安郡當官時候,經常去陶淵明家,走的時候留下兩萬錢接濟他生活。誰知陶淵明把這兩萬塊全都送到酒家去,以後取酒方便些。


《宋書·陶潛傳》: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他太喜歡喝酒了,因為喝酒可以忘掉塵世的煩惱。但他又經常窮得買不起酒,只好自己私釀。有一次正在釀酒,順手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忽然郡將前來探望,他不動聲色濾完酒,仍將濕漉漉的散發著酒氣的葛巾罩在頭上,接待來客。


《宋書·陶潛傳》: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


如果有人來喝酒,不管身份貴賤,只要他喝醉了,就率真告知:「我醉了,睡覺去,你自己回去吧。」這可真是魏晉風流的典型。


《宋書·陶潛傳》: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元 錢選 扶醉圖


陶淵明曾於天目山訪隱居的道士,並做詩云: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


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


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


——你從天目山中來,可知我家小屋南窗下,現在生出幾叢菊花?到你歸去的時候,山中的菊花酒應已經釀好了。


前陣子,我路過臨安天目山鎮西北的西遊村,那裡仍然生活著一群陶姓人,如果你問他們從哪裡來,他會拿出族譜告訴你說:「我們是陶淵明第四個兒子陶佚的後代。」


並指出,萬曆《新昌縣誌》「(陶)佚隱居杭天目及會稽」。


臨安天目山鎮西北的西遊村


然而沒有人知道陶淵明出生在哪裡。只知道他去世在潯陽柴桑(江西潯陽)。他自己寫的《五柳先生傳》中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棵柳樹,因以為號焉」。《晉書》中亦無他籍貫記載。《九江府志》:「淵明故里,《圖經》雲,『淵明始家宜豐,後徙柴桑』。宜豐,今新昌也。」說他最早住在宜豐,後來才搬到柴桑去的。此新昌非今日紹興新昌,乃是江西宜豐。


曾有學者考證,陶淵明是江東陶門之後,東晉大司馬陶侃之曾孫,其祖上居住在丹陽(安徽當塗,秦設丹陽縣,唐代降為鎮,為區別後來的鎮江丹陽縣、市而俗稱「小丹陽」)。這些不辨真偽的家世,對他並未產生什麼實際幫助。


我們今天讀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總是浮現出熱愛自然的形象。然而,他年輕時候也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政治抱負,也曾夢想追隨祖上的功業,拋顱灑血,「在我中晉,業融長沙。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命子》)」,拯救中原於胡族之手,過上「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的霸氣生活。


可惜,睡不醒的統治者讓他感到失望與痛心。


永嘉之亂後,東晉王朝偏安江左,外部戰亂迭起。士族門閥壟斷上流官場,出身庶族寒門的人很難擁有進階的通道,內部矛盾很深。潯陽陶氏家道衰落,除陶淵明的祖父和父親曾做過太守外,其他均無為官記載。陶淵明父親在他八歲時候去世,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之女,他十二歲時庶母(生母)也去世了。


到29歲時,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淵明第一次出仕,當了江州祭酒。


祭酒,到底是個多大的官?


很多人從《晉書·職官志》中找到關於「國子祭酒」的定義,認為這是一個文官,類似於校長或教育局長的職位。


「晉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及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陶淵明掌管的則是諸曹:兵曹(徵兵辦公室主任)、賊曹(公安局長)、倉曹(管倉谷事)、戶曹(管戶籍)、水曹(水利局)、鎧曹(管武器鎧甲),這是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中基層公務員的管理崗位。


《宋書·百官志下》:「晉成帝咸康中,江州又有別駕祭酒,居僚職之上。」「(州)祭酒分掌諸曹:兵、賊、倉、戶、水、鎧。揚州無祭酒,主簿治事。」


陶淵明為江州祭酒是太元十八年,這時江州剌史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家是五斗米道的信徒,五斗米道從低到高分為鬼卒、鬼吏、奸令和祭酒。《宋書·百官志下》說,晉代「自主簿以下,置人多少,各隨州,舊無定製也」。這個「別駕祭酒」職位,可以說是王羲之發明的,揚州則沒有祭酒這個職位,相關事務由主簿兼理。


陶淵明回憶這段職業生涯的時候,卻是這樣描述的:


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耒是一種農具,餒是飢餓。從字面上理解,他確實是種地沒法養家糊口,饑寒交迫,才去做官,結果仍然無法適應卑躬屈膝的恥辱,活的很不快樂,沒多久就辭官回家了。


從上司王凝之的命運來看,陶淵明辭官是正確決定。


王凝之有個響噹噹的爹——書法家王羲之,晉朝宰相王導的侄子。他還娶了一個響噹噹的妻子——謝道韞,就是那位「未若柳絮因風起」的詠絮才女,晉朝宰相謝安的之女,謝安還有一個侄子叫謝玄,打了場名震朝野的淝水之戰。

唐人劉禹錫感慨: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什麼叫貴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就是當時最大的兩家貴族,王凝之,就是集官二代、富二代、文二代為一身的貴公子。


DNA里刻下的魏晉風流,再與謝家強強聯姻,一統文壇、政壇的耀眼明星,莫過於他。


可惜王凝之是個草包,他狂熱沉迷於五斗米教。隆安三年(399年),同為五斗米教信徒、出身此等士族之家孫恩,師從杭州人杜子恭學習「秘術」,於上虞起兵造反。


大兵壓境,會稽內史王凝之既不出兵、也不設防,在室內拜神起乩。官署請求出站,他說:「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


他信奉的大仙和鬼兵沒來。十一月甲寅,孫恩攻陷會稽,王凝之逃出後被殺,子女全部遇難。妻子謝道韞鎮定自若,舉刀出門,帶領侍女殺敵數人後被俘。

孫恩殺氣騰騰,伸出沾血的手,來扯她懷裡的小外孫。謝道韞亢聲而辯:「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小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


孫恩感念其貞勇,放了二人,並派人護送他們回會稽。謝道韞從此守寡終身。王謝等士族大家在這一次浩劫中損失慘重,孫恩則流竄至舟山群島,做了海盜的祖師爺。


早早歸隱的陶淵明逃過一劫。


在六年的田園生涯中,他娶了翟氏續弦,連生三子,加上亡妻的兒子,一大家子生計成了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他又出來做官了。


這一次他的上司是桓玄。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在江陵「入桓玄軍幕」,職位是參軍。


譙國桓氏,東晉相愛相殺四大門閥(王、謝、桓、庾)之一,出過很多著名的人物:

  • 晉明帝的駙馬、滅成漢並差點廢了司馬氏的桓溫;
  • 發明重陽登高習俗的桓景;
  • 在淝水與謝琰、謝玄並肩作戰並給王徽之吹《梅花三弄》的桓伊……

桓玄是恆溫最小的兒子,備受寵愛,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他5歲時就有一個夢想,就是當皇帝。


有人考證說,司馬懿政變誅殺曹爽及其親信桓范三族,而桓玄這一脈卻成了漏網之魚。他默默等待著機會,一直到孝武帝去世,桓玄趁孫恩攻京口時借口勤王,渾水摸魚、收編軍隊,封鎖長江漕運,最終攻破京城,殺會稽王司馬道子及其子司馬元顯。大亨元年(403年),桓玄逼晉安帝禪位,廢了司馬家的江山,做了桓楚皇帝。


晚年桓玄據說是個比安祿山還胖的胖子。有天上朝的時候,一屁股坐塌了龍椅,氣得變了臉色,只有機智的殷仲文說:「陛下德行深厚,大地承載不住了。」這才挽回尊嚴。可想而知,他手下都是些什麼人!


《二十四史?晉書?殷仲文傳》:「桓玄臨朝,其龍床忽倒塌,群臣失色。仲文曰,陛下聖德深厚,地不能載,遂大悅」。

公元前404年三月,在京口,賣草鞋出身的寒門之子劉裕,糾集了二十七位中下層將領與一千精兵討伐桓玄。


桓玄一敗塗地,同年五月在益州被殺,頭顱掛在大桁上——


賣草鞋的幹掉了穿皮鞋的。


門閥士族經歷了一場大洗牌,即便貴為王、謝、桓、瘐,亦不免滿身血污。平民百姓死於非命者,更是不計其數。


幸虧陶淵明政治敏感,跑得快,不然很可能也葬身其中。


隆安五年冬(公元401年),陶淵明嫡母孟氏去世,回潯陽居喪,又一次成功避開了政治風暴。


三年丁憂期滿,陶淵明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他從尋陽沿著長江順流而東行,過京口(今鎮江市)轉入運河,中途遇風浪,在曲阿(今江蘇丹陽)停留,並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中有二句:


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後來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中回憶這次旅行,對會稽一帶的風光念念不忘: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在劉裕手下幹了一年,他又辭職了。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並有《乙巳歲三月(公元405年)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然而,劉敬宣於同年辭職改任宣城內史,陶淵明再次返回家鄉。


三出三隱的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是在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據他自己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說,這次出仕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供養家室,換口酒喝: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狀。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上任八十一天,太守派出一名督差前來視察工作。縣吏對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上官服,束上大帶,否則有失禮儀,只怕督郵要到太守那裡說些對大人不利的話。」陶淵明嘆口氣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向這些鄉里小人折腰。」當天就辭職了。


《宋書·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


名不正言不順的政權,走馬燈一樣換,在他們手下做官,與其說是陶淵明的「政治污點」,不如說是見證了理想的幻滅。出仕的動機,立志救國也好,迫於生計也罷,結果都一樣。煎熬,以一己肉身對抗濁世滾滾,最終只有粉身碎骨,值得嗎?


《宋書·陶潛傳》:「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

從這以後,他心累了,永遠地歸隱了。


作為官宦的「陶潛」死去,作為詩人的「五柳先生」誕生。他在清貧中走完的人生最後二十年,歸來南山腳下,於農家小院中安放心靈。寫最好的詩,喝最烈的酒,種最芳美的菊花。



陶淵明歸去來辭圖卷,元,佚名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這些空靈如畫的境界,開拓了詩壇的「田園派」,亦成為後世文人精神上的避難所。


據說,陶淵明有張沒有琴弦的琴。《宋書·陶潛傳》:「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有人請他出來做官,他一言不發。人走了,他在山頂吟嘯《南風歌》。來人回稟,晉主不悅,唯有沈約說:「此人安居山林,卻有南風氣象,後人必有德居山林者。」


陶氏後人果然出了一個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淵明在世時人微言輕,只留下一百多首,且為《詩品》列為中品。在他去世百年後,有一位重量級粉絲——南梁太子蕭統,他編纂《陶淵明集》,並親自作序、倍加推崇。


而另一位重量級粉絲蘇軾,則對陶淵明崇拜得五體投地,他說:


「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於陵仲子,惡其不情也。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蕭統曾非議陶淵明的《閑情賦》,蘇軾為此大為不滿,「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他甚至說:「每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唯恐讀盡後,無以自遣耳。《東坡題跋·書淵明羲農去我久詩》」怕一口氣讀完了,以後再無可消遣,要省著點讀。


唉,的確是真愛粉啊。


支持原創,給重度拖延症作者一點鼓勵


圖文:梵七七|版權所有,轉載請支付稿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旅 的精彩文章:

TAG:慢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