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傳位於梁孝王?這場儲君之爭,兄弟倆都在假戲真做
原標題:漢景帝傳位於梁孝王?這場儲君之爭,兄弟倆都在假戲真做
上期回顧:西漢自孝文帝以來,功臣武將同文官智囊的矛盾便一直存在。在七國之亂爆發的大背景下,功臣武將聯合逼宮,迫使孝景帝殺死了晁錯,導致西漢文治更化進程的重大挫折。
本期話題
對孝景帝來說,七國之亂的平定並不意味著地方藩國威脅的消除,對皇權最大的威脅並非起兵的吳王劉濞,而是有志圖王的梁孝王劉武。
對待這個雄心勃勃的胞弟,孝景帝該怎麼辦呢?
最後的強藩
晁錯死後,竇嬰、袁盎、欒布等賦閑的功臣武將紛紛復出,同周亞夫和酈寄等功臣二代連手,僅僅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基本平定了七國之亂。
但是對孝景帝來說,威脅最大的藩王並未消除。因為這個人不是挑起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而是孝景帝的胞弟——梁孝王劉武。
梁孝王劉武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臣。
若非他治下的梁國拚死堅守,擋住了吳楚叛軍的西進之路,太尉周亞夫就不可能以逸待勞,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將劉濞一舉擊潰。
但浴血奮戰的劉武可不在戰場上賣傻力氣,他真正的盤算是要做孝景帝劉啟的接班人。
孝景帝劉啟同梁孝王劉武兄弟倆關於皇位繼承人的爭奪,簡直就是一出西漢版的《鄭伯克段於鄢》。
關於這個故事的前因還得從七國之亂髮生前說起。
據《史記·梁孝王世家》的記載,在孝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也就是七國之亂爆發的前夕,梁孝王劉武來朝。孝景帝同梁王燕飲,席間從容地對梁王說道:
「千秋萬歲後傳於王。」
——《史記·梁孝王世家》
孝景帝為什麼要說「死後讓梁王繼承皇位」?
關於這個問題,電視劇《漢武大帝》是這樣還原「案發現場」的:
因為梁孝王劉武是竇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太后捨不得讓他之國,想留他在身邊,所以提出讓梁王做儲君。
孝景帝被這一突如其來的要求打了個措手不及,礙於母親和胞弟的情面勉強應承,隨即又在外戚竇嬰的提示下改口說自己「一時沒想好,話就說不周全。」
這個情境還原有兩點同司馬遷的記載相衝突:
第一,據《史記·梁孝王世家》,主動提出讓梁王嗣位的是孝景帝本人,而不是他的母親竇太后。竇太后僅僅是在孝景帝提出這個意見之後表示了高興。
第二,司馬遷說孝景帝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是「從容言曰」,而不是「失言曰」。
「從容言曰」是個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看這個語例: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
——《史記·吳王濞列傳》
削藩是晁錯計深慮熟的主張,他對太子劉啟陳述自己的削藩意見不可能「失言」,更不可能「屢次失言」。
所以,「從容言」是考慮成熟之後才出口的話。
孝景帝為什麼要說這番話,讓人費解;而說出此話之後,劉武的反應更是蹊蹺:
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
——《史記·梁孝王世家》
孝景帝說「傳位於梁王」並不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話。這一點,劉武心知肚明。所以對皇帝假惺惺的「好意」,他表示了謙讓。
但皇帝的這番話仍然讓他感到高興——世上哪兒有這麼笨的人呢?明知道拿了個畫餅,還挺知足?!
在我看起來,《梁孝王世家》裡面這一段看似簡單的記載,背後隱藏著許多政治鬥爭的暗算與角力。
孝景帝對梁王劉武說要傳位於他,應該是深思熟慮之後的話。而且就算他再不情願,這番話也是不得不說的。
因為,為了預防在近期內可能因削藩而發生的藩國叛亂,孝景帝急需要梁國的鼎力相助。
早在孝文帝時代,賈誼在《治安策》中就曾指出,梁國是中央防範齊、趙等東方諸侯的重要前沿陣地,必須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當初,孝文帝正是根據賈誼的建議把劉武封到梁國去的。
為了讓梁國成為關中地區的有力屏障,孝文帝一口氣把北界泰山,西至高陽的四十餘座城池盡數封給了劉武。
但孝文帝使得動梁王並不代表孝景帝劉啟也能使得動他。
因為漢朝的傳國制度是父死子繼。
對劉武來說,孝文帝劉恆是父親,父親去世,他是有機會繼位的。他同孝文帝可以藉此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連手應對其餘劉姓諸侯。
可孝景帝劉啟只是劉武的哥哥。他跟梁王的關係本質上同吳、楚等其他藩王並無區別,都是中央和地方藩國的關係。
現在朝廷要削藩,作為藩國之一的梁國,它的政治訴求、利益關切應該同吳、楚等藩國一致才對。
孝景帝想把梁國從諸侯的行列里拉到自己身邊來,調轉槍口對準吳、楚,他能開出什麼讓梁王心動的條件呢?
答案只能是:傳位於梁王。
所以,孝景帝對劉武說的這番話,雖然言不由衷,卻是想清楚了才說的。
可是梁王劉武拿著皇兄畫的大餅,為什麼又這麼高興呢?
這大概是因為他背後有竇太后的鼎力支持。
竇太后之所以支持梁王繼位,應該是希望在漢朝中央政府同地方藩國矛盾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央始終能有一位強有力的成年君主來控制藩王勢力,維持朝政穩定。
這樣算起來,讓劉武繼位比讓劉啟的幼子繼位要更保險。
而且,坐皇位的是劉啟還是劉武,對竇太后來說區別並不大,反正都是她的親兒子嘛。
如果孝景帝不主動提出傳位給梁王,就算竇太后支持劉武也沒用。
因為父死子繼的傳國祖制不能隨意更改。
但現在皇帝鬆了口,即便他言不由衷,但在太后的支持下,梁王劉武也大可以為此奮力一搏。
看到了繼位的希望應該才是劉武竊喜的原因。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七國之亂爆發前夕,孝景帝劉啟和梁孝王劉武雖然倉促結成了政治同盟,但其實兄弟倆都心懷鬼胎,各有算計:
孝景帝盤算著拿劉武當槍使,在戰爭爆發之時將叛軍擋在睢陽以東;梁王劉武則惦記著挾戰勝之功逼迫劉啟承認他的皇位繼承權。
這樣的聯盟關係註定是短暫而脆弱的。七國之亂剛一平定,孝景帝和梁孝王哥倆就開始掰手腕了。
就在叛亂平定之後的第二年,孝景帝違背了當初的承諾,立庶長子劉榮為太子。作為補償,梁王得到了豐厚的物質賞賜。
《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說:
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
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出言蹕,入言警。
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東遊說之士,莫不畢至。(中略)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史記·梁孝王世家》
當初的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招降亡叛,不朝京師。有此四條就已經讓孝景帝寢食難安了。
而現如今的梁國呢,財富不比吳國少,軍力不比吳國弱,梁王的排場已經與天子分庭抗禮,更要命的是它與京師的距離遠比吳國近得多!
患生肘腋,禍起蕭牆。
梁國在七國之亂以後的迅速壯大已經註定了劉啟與劉武兩兄弟最終決裂的結局。
公元前150年十一月,孝景帝下詔廢除了劉榮的太子名位。身在京師的梁王劉武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在竇太后的支持下對皇位繼承人的寶座發起了最後的衝擊。
最終梁王劉武為什麼失敗?
司馬遷說這是漢朝宮廷的秘密政治,外人無從知曉。
但是從梁王奪嫡的蛛絲馬跡看,以竇嬰和袁盎為代表的功臣武將應該是其中最大的阻力之一。
西漢自高祖時代延續下來的政治格局是異姓功臣輔政中央,劉姓藩王鎮撫地方。
藩王進京繼位,會打破這種政治生態的平衡,在七國之亂中憑藉軍功而再度崛起的異姓功臣們是不會答應的。
所以在梁王繼位的問題上,竇嬰和袁盎都表示了反對,這一點《史記》當中有明確的記載。
在這一次爭奪繼承權失敗以後,當年四月,孝景帝冊立膠東王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為太子,這意味著梁孝王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
失望的梁王將怒火發泄到反對自己繼位的袁盎等漢朝大臣身上,派遣刺客進京刺殺袁盎等人。
長安城裡迅速飄散的血腥味隨即招來了孝景帝對梁國的懷疑。經過對刺客的審訊,梁國買兇殺人的犯罪事實逐漸浮出水面。
但是對於梁王劉武,孝景帝沒有祭出收拾吳王劉濞的手段來對付他。
這並非是孝景帝仁慈,而是因為用雷霆手段處置劉武的話,萬一逼反了他,梁國這個七國之亂時為皇家站崗的衛兵轉頭就會變成燒殺搶掠的暴徒。
那樣一來,漢朝的戰略縱深將比七國之亂時後退上百公里,戰火將在家門口點燃。
有鑒於此,孝景帝選擇了妥協。梁王劉武拋出公孫詭和羊勝兩個替死鬼來頂罪,他也勉強接受了。
但自此以後,梁王在孝景帝的壓制下逐漸失勢,終於在五年以後抑鬱而終。
梁孝王劉武一死,孝景帝隨即將梁國肢解為五個小國,分別冊立劉武的五個兒子為王。
由此,對西漢中央政府構成威脅的最後一個強藩終於黯然落幕。
PS:本文系小書房1538(XSF1538)的晉公子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End--
歡迎走進小書房1538
一個有趣有料的小房間
同文學來一場充滿溫情與敬意的邂逅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路
※誅滅呂氏的周勃是漢家的功臣還是罪臣?
※鴻門宴上,項羽究竟為什麼不殺劉邦?
TAG:小書房1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