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文官中最高規格的謚號是什麼?

清代文官中最高規格的謚號是什麼?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中國歷史有對人物「蓋棺論定」的傳統,對死者賜予「謚號」即是一例。古代帝王、大臣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生前的功業與品行給予稱號,褒貶善惡,以寄哀思,稱為「謚號」。謚號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西周就有流傳,如「周穆王」的「穆」字即是謚號,「布德執義曰穆」,而周厲王因鉗制輿論,弄得天怒人怨而被謚為「厲」,「暴虐無親曰厲」。先秦古籍《逸周書·謚法解》就是指導官方如何取謚號的工具書。南宋的岳飛因精忠報國,含冤而逝,被追謚「武穆」,後改謚「忠武」;而秦檜則先謚「忠獻」,後謚「繆丑」,懲惡揚善,一目了然。

(岳飛,字鵬舉,死後追謚「武穆」)

秦始皇曾曾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故秦朝不實行謚號。皇帝則以數字順序為記,「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但秦後謚法照行不誤。歷朝歷代湧現過許多謚號,而文臣的最高謚號,則毫無疑問當屬「文正」一謚,在清代尤其如此。清朝對此謚也把控甚嚴,不輕易賜予。清朝開國二百六十八年,只有八人獲謚「文正」,分別是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下面即簡要介紹一下這幾位人物:

1、湯斌,是康熙朝著名的理學家,官至工部尚書,為官有行,頗有政聲,曾任《明史》總裁。值得注意的是,湯斌生前曾任廢太子胤礽的老師,被明珠以「教導無方」參奏,因明珠此行引起民怨,康熙赦免湯斌。湯斌的「文正」謚號也是乾隆所追謚。

2、劉統勛是雍正、乾隆二朝元老,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被乾隆譽為「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卒謚「文正」。民間所說的「劉羅鍋」——劉墉即是劉統勛的兒子。

(劉統勛)

3、朱珪是乾隆、嘉慶兩朝老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尚書,死後贈太傅,謚文正。

4、曾國藩,晚清政治家、理學家,歷仕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因消滅太平天國,立下不世之功,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襲罔替,謚文正,贈太傅。

(曾國藩著作《曾文正公家書》)

5、李鴻藻,咸豐、同治、光緒三朝老臣,是同治的啟蒙老師,官至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禮部尚書。

6、孫家鼐,咸豐九年(1859年)狀元,曾與翁同龢擔任光緒帝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京師大學堂成立後,曾任第一任管學大臣。

7、杜受田是咸豐帝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相傳咸豐與恭親王奕?爭寵得勝,即是杜親傳秘技。所以,這個文正也很好理解了。

8、得謚文正最受非議的當屬曹振鏞(1755—1835年),曹官聲不著,功業不高,德行不顯,卻一生官運亨通。有人問他明步青雲之策,他答:「無它,但多磕頭、少說話耳!」時人亦多譏誚之,曾有《一剪梅》對其諷刺:「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後世更無窮,不謚文忠,便謚文恭。」「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師」,曹丞相即曹振鏞,董太師即與曹同朝為官的董誥,此聯即取笑二人大事不決,庸碌無為。

文正從國家名器的極致到隨意授予,這背後也彰顯著清朝的國運衰微。

參考文獻:

1、王亦煒:《晚清官員謚號研究》,2010年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暴希明:《古人謚號論略》,《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明代票擬制度是如何確立的?其運作流程又是怎樣的?
除了《石灰吟》,你知道于謙還在京師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嗎?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