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1957年的時候,陝西神木縣納林高兔村發現了一座匈奴墓,在這座陵墓中,出土了一個巴掌大的金質怪獸。這隻怪獸模樣之怪,簡直怪到了南天門,它究竟是幹什麼的呢?是鎮墓的?可是這個神獸不凶;是圖騰?可是這東西又沒有啥象徵的意義;專家研究到最後,只是初步確定了它的名字,而研究其用途的時候,還是幸運地終於找到了突破口——其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您想要知道這件怪獸背後的所有真相,那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吧:

高兔村只是一個荒涼的小村子,不是農民取土修房,挖到了漢代的青色墓磚,誰也不知道,這座名不見經卷的小村子的村外,竟然有一座「漢墓」。

當神木縣的文物專家打開這座「漢墓」的時候,他們心中充滿了期待,這座漢墓因為遠離人煙稠密之地,故此,保存完好,沒有被盜墓賊光顧。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這座「漢墓」的墓頂被打開後,文物專家踩著梯子走進墓穴,他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便一下子愣住了,因為不管是墓室的建制,還是陪葬物的擺設,竟與中原的漢墓大不相同,最後,經過專家的確認,這座漢代的陵墓,竟是一座匈奴人的陵墓。雖然墓室內的主棺已經腐爛,可是這座陵墓亦出土了眾多非常有價值的玉器、石器還有青銅器,當然最讓人感到欣喜的就是一件長11厘米,高11.5厘米,重160克的金器。

這件金器出土的時候,用泥塗無色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它的上面沾滿了墓室內的腐爛物質,當神木縣的文物專家,用清水將這件金器洗凈,他們驚奇地發現,這件金器竟是一隻動物的形狀,可是這隻動物和我們常見的動物又有很大的不同。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它頭部似馬,嘴巴似鷹,雙角似鹿,身體似羊,雙足站在蓮花形的器物座上,俯首挺角,四蹄繃緊,造型生動,製作技術,十分精美,其藝術價值,極為高超。

當時,神木縣的文物工作者們,為了搞清這件金怪獸的名字,就特意從省城博物館,請來了幾位文物專家,開了一次鑒定會,這些文物專家看到這件金怪獸,也是一個個驚呼——神物,但這件怪物的名字是什麼,這些專家的意見卻始終難以統一。

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最早可以追索到夏後氏時代(夏朝),直到公元前後的三百左右年,匈奴在漢朝鐵騎的進攻之下,節節敗退,最後,煙消雲散,泯滅於歷史當中。

雖然匈奴政權消失與歷史的深處,但他們亦創造了獨有的文明。他們留下的文物,對於歷史學家來說,不僅可以填補匈奴歷史的空白,亦是漢朝歷史重要的補充。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陝西匈奴墓出土「金怪獸」,底座上12個孔洞,泄露了它的用途之謎

一位省城的專家,他對古人崇拜的圖騰怪獸很有研究,他看罷這件金怪獸認為:它很有可能是傳說中的飛廉。飛廉又叫蜚廉,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飛廉便是鳥身、鹿頭或者鳥頭、鹿身,在秦朝的時候,秦人的圖騰便是飛廉。在《楚辭·離騷》中,便有這樣的詩句:「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這個金怪獸,是不是飛廉,直至目前,還存在著巨大的爭議,但可喜的是,關於這個金怪獸的用途,專家們基本取得了一致——它是匈奴王冠頂的裝飾物。

專家們為什麼如此肯定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道理就來自金怪獸蓮花形底座上的12個小洞,很顯然,這些小洞就是用金釘,或者是絲線,將其固定在匈奴王冠頂的鐵證。(根據出土文物顯示,匈奴王的冠頂上,就有裝飾蒼鷹等圖案的習俗)

這件捶揲成型的金怪獸,拋棄其存在著爭議的地方,它不失為一件能代表匈奴王時代,金屬製造工藝最高水平的珍品,說他是陝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絕對是名至實歸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解密坊 的精彩文章:

獨孤伽羅是一個偉大的皇后,她只用了三招,便讓楊堅變成好丈夫

TAG:歷史解密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