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影定時與葛洪造影:古人的影子觀測與道教文化
一部名為《影》的電影作品因其山水畫般的鏡頭風格和涉及陰陽的文化元素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與「影」有關的詞語,比如「形影不離」、「顧影自憐」、「形單影隻」等等。顯然,影子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
本文通過古代天文曆法中圭表和日晷的發明與使用、《莊子》中「罔兩問景」的寓言故事以及葛洪造「影」來看道教對影子文化的影響。
1
周而復始
周公測影台(資料圖)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秦,成於漢,被用於農事。人們通過對天文進行觀察,定節令、回歸年、陽曆年,才形成現有的節氣觀念。
那麼,二十四節氣又是如何做到準確測量的呢?人們找到影子做參考。
在人們的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中,太陽成為觀測的重點。人們相繼發明了圭表和日晷兩種測量工具。
簡單而言,圭表根據日影的長短來測定時節,而日晷則根據日影的位置來判定當時的時辰。
圭表示意圖(資料圖)
日晷示意圖(資料圖)
現代測時的「表」,最早指的是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可以判定時間。
儀征銅圭表(資料圖)
現存於南京博物館的「儀征銅圭表」,是現今出土的最早的圭表,同期出土的還有濾器、鐵杵等實用器材,專家認定為道教煉丹用具。這一件圭表尺寸較小,便於攜帶。
《儀征漢墓出土銅圭表屬於道家用器》一文指出此物為道人出門時判定四方、粗測四時節氣的工具。
刻漏(資料圖)
錢泳在《履園叢話·藝能·銅匠》中指出日晷在日常使用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測十二時者,古來惟有漏壺,而後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於日中,月晷用於夜中,然是日有風雨,則不可用矣。」
所以大部分時間,人們採用不受天氣影響的刻漏計時。筆者在《秤桿有玄妙:那裡藏著星君,還能稱出時光的短長》一文中曾介紹一種由北魏道士李蘭發明的秤漏,也是測時工具。
2
罔兩問景
問影(資料圖)
《莊子·齊物論》的最後,設有兩則寓言,一則是大家熟知的「莊周夢蝶」,另外一則叫做「罔兩問景」。原文是: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影子的影子對影子說:「你為何如此沒有操守?」影子的回答是:「吾有待」,而且「吾所待又有待」。
意思是「我有所依靠,他動我也得動。而他和我一樣也有所依靠,如此往複,皆是如此。」這個寓言放在齊物論的最後,意義非凡。影子的回答有智者的風範,指出一個「萬物依存」的道理。
罔兩,郭象注為「景外之微陰」,即影子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日在京上。京,表示古代用以瞭望預警的高大亭台。
《釋名·釋天》云:「景,境也。明所照處,有境限也。」許慎《說文解字》又云:「景,光也。」那麼現行的「影」字是誰造的?
葛洪(資料圖)
《顏氏家訓·書證》里說是葛洪:「《莊子》云:『罔兩問影。』如此等字,皆當為光景之景。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為景。
《淮南子》呼為景柱,《廣雅》云:『晷柱掛景。』並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鄉,音於景反。而世間輒改治《尚書》、《周禮》、《庄》、《孟》從葛洪字,甚為失矣。」
皮影 八仙過海 (資料圖)
文中指出,古籍中的「景」、「影」不能妄自修改,應力求保持原貌。歷史上的葛仙翁,著述頗豐。
他在《抱朴子·外篇自序》中寫到:「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又撰俗所不列者,
為《神仙傳》十卷,又撰高尚不仕者,為《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伎、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別有目錄。」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著錄葛洪《要用字苑》一卷,為漢譯佛經的字義考辯。
宋志盤《佛祖統紀》卷第三下《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釋「影」曰:「影古作景。晉葛洪《字苑》始改作影。」
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對影子進行觀測,作為一種自然現象,人們借其以定時定侯。莊子的寓言故事,如電影《影》的劇情一樣,令人發思。
影,包含著中國人的天地、時節、陰陽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觀念。相信這樣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題材的電影作品將會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編輯:靈瑾)
聲明
※道家劍仙:莫笑紅塵無道義,仙中自有俠客行
※會仙於橋:連接人與神、塵世與仙境的道教符號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