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為了讓城市變得更好,台灣的年輕人都做了些什麼?

為了讓城市變得更好,台灣的年輕人都做了些什麼?






從前陣子報道的台灣美感教科書起(3個不懂設計的男生,想在教科書里裝進美術館),我們發現一海之隔的小島台灣好像正積蓄著某股力量。它既來自對現代生活「弊病」的敏銳洞察,也來自對生活不氣不餒,一如往初的熱愛。兩種特質交纏發酵,催生出了我們常說的設計力。



雖然比起溫情片和青春電影里的恬淡印象,台灣更多時候是被貼上了頑固守舊的標籤。但這並不妨礙年輕人們用熱情和行動去改變他們所居住的城市。




近在遲尺卻陌生的台灣設計力,從這4件小事開始了解吧!







 垃 圾 的 時 髦 







2016年,國家地理團隊飛到台灣,拍下了一間博物館的建成過程。遠遠望過去無甚特別的建築造型,要湊近了才能發覺奧秘所在。



外牆由募集來的150萬個塑料瓶組成。

經過特殊加工後不僅外形一致,還借鑒了孔明鎖中的卡榫,不需要任何粘合劑就可以互相卡扣固定。








原計劃這裡只作為花博會展館存在一年,結果卻因扛過了颱風天,且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而被改為永久性的水資源博物館。






背後的建築設計師叫作黃謙智,畢業於哈佛,在按部就班地當了兩年大學教授後,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台灣,鑽研起了垃圾里的門道。







職業建築師固然很有吸引力,

但是用好的設計喚起人們關注環境的意識難道不是更酷更有趣?




成龍在看了紀錄片後主動上門求合作,經過一年的努力,黃謙智的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台移動式垃圾回收處理站——「環生零耗機」,它靠太陽能運作,清洗的廢水也能循環利用。







他為Nike做了一系列設計,


用回收來的材料,


製成新店的磚牆與貨架系統,

還有能背在身上的Airbag鞋盒。







在和歐洲區星巴克的合作中,


他把只存在30分鐘的紙杯,


變為可以用3年的收納和傢具,


再變為可以用30年的店面建築材料。





團隊在米蘭建了一間house of trash




除了自己所做的實踐,他還在官網上把十幾年的研究成果無償公布出來,包括1200多種材料的回收和利用參數。







從企業家或商業的角度這種行為無異於將金錢地位拱手他人,但是黃謙智大概是把地球,我們唯一的家園真的當作家來愛護吧,「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有很多選擇,這事有好也有壞。

對我來說,並無選擇可言。對我們環境的未來來說,也沒有選擇可言。





△用回收煙蒂製成的大型戶外空氣凈化器







 從 不 太 乖 到 雜 學 校 







雜學校ZA SHARE是一間「以城市為單位,以生活為內容的社會學校」。聽起來像是正經學校,其實是個一年一度,號稱最有趣的創新教育展。






△2015不太乖教育節主視覺「孔子」,口號「乖乖做自己」




ZA是雜的音譯,也是從Z到A,由下而上的概念;SHARE則指各種串連與分享。它的前身是不太乖教育節,從2015年起網羅了30多個國家,超過1000個關於學習的思考和倡議。





△科學傳播平台《意識物》





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團體


為知識焦慮的一代


提供不同的選擇與視野;


三年間,儼然有成為


一場由上而下教育革命的勢頭。





   


這裡沒人教你怎麼學好語數外,也沒人告訴你聽話和分數有多重要,

相反他們希望你叛逆一點,學會質疑,學會發問。






△讓孩子沉迷書中的秘密武器「360度立體小書」




教科書怎麼變得好玩,


遊戲能成為另一種啟蒙嗎,


失戀了要怎麼辦???


這些我們避而不談的話題,


也許藏著

讓孩子變得更有趣豐盛的可能。






△真人圖書館




在歐洲,「衣衫襤褸」的遊民有機會被聘請為導遊,因為他們熟知城市裡的一草一木與好玩秘境。當然前提是大眾要消除既定的偏見。




從丹麥引入的「真人圖書館」里,沒有書本,人們通過與「真人書」的對談去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然後漸漸學會放下偏見,尊重差異,最後才有可能創造出多元而積極的社會。






△右圖:2016雜學校海報「哪吒」,口號「學你想學,學你想成為」




雖然是教育展,但雜學校不只對孩子開放。每一年策展思路都在變化,從「德智體群美」五育,到面向學生、家長和老師等不同群體去區分,目的就是讓這裡能成為1~99歲的人都能感到快樂與啟發的烏托邦。




畢竟教育要改變起來,當中的人和社會情境是比教育本身更為關鍵的齒輪。







 改 造 彈 丸 之 地 的 樂 趣 是?  





△ParkUp古亭




去年,台北一塊小小的空地改造入選了日本Good Design Award,只有100平米的大小,沒有好玩的游具,也不是由大咖設計,究竟它的魅力或者意義是什麼?








被幾棟老式居民樓圍繞的這一方角落,過去一直是閑置狀態,被Plan b團隊相中後,成了他們的第一塊試驗田。




九組單杠架置於空地,即可以用來曬被單,也能掛盆栽,鞦韆,吊床,或是活動拉筋。沒有刻意粉飾一新,而就讓幾抹亮色與過去的廢墟感碰撞混搭。







在台北,平均每人僅有5.32㎡的開放空間,遠遠低於國外城市的正常水平,同時這裡卻閑置著12,000多個面積小於50坪(約165㎡)的空地。Plan b發起ParkUp計劃,

就是希望能透

過設計活化這些閑置空間,為彈丸之地製造新的火花。








在建設的過程中,退休的爺爺奶奶,與孩子大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參與其中,而不僅僅是享受成果。




Good Design Award也表示,這不只是針對閑置空間的再生提案,而是通過共創和共享的方式,把人和人連結在一起。而這大概是當下與未來,公共空間最重要的使命。







每天我們都在家與工作地之間快速移動著,偶爾騰出時間上街走走,卻無法從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中獲得新鮮和暢快感,心情似乎總在飢餓中。




更糟糕的是,我們居住的星球它只有這麼大,人口越來越多,居住密度越來越大,未來我們要生活在怎樣逼仄的空間里?孤立隔絕的心情又會走向哪裡?







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已經投入到公共空間的建設中,試圖打破制度化,臉譜化的公園或廣場。在丹麥,人們喜歡騎車出行,因此綿延彎曲的自行車道成了這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歐洲建築學生會在克羅埃西亞設計的一個平台,供當地居民集會和活動。




Plan b的創辦人之一游適任說:一個城市的進步與否就看他們對公共空間的規劃應用。




而公共空間本身也許不是重點,因為一個新奇的裝置或是一個好看的花園,人們自發地聚集在一起,或是停下來細觀所處的環境,

城市因此變得活絡生動,這才是意義所在。










 像 面 包 和 酸 奶 那 樣 發 酵 吧!








台灣的城建落後一直為人詬病。




因為土地私有而大量留存下的老建築,尚且還有人情味可言,而招牌之爭所造就的視覺奇觀,卻無時無刻不在侵染城市的活力和人的感官。









面對這樣的居住危機,水越設計成立了「小招牌製造所」。




四年里為台北的100個店家製作了各具個性的小招牌:店休時能捲起的皮料,每天可以澆花的??,供行人互動的騎車裝置.....如果再多了解一點,你會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野心勃勃的城市美學改造計劃「都市酵母」。





△皮件店和蔬果店招牌





△漢堡店和咖啡廳招牌




最早水越設計AGUA Design是做產品設計起家,也拿了不少像iF這樣的大獎。但是誕生在一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成長於不疾不徐的小島氛圍里,他們很自然地將眼光放在了商業之外:




究竟設計的價值是什麼?什麼樣的設計能給大眾帶來最深的福祉?如果只是設計師參與,那麼「人」的需求又何從談起?







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創意和行動的因子,

活化居住地

並在這個過程中

生長出認同感與愛,

這個計劃有一個可愛又貼切的名字

「都市酵母」。




官網上悉數記錄著12年間都市酵母所發揮的力量——約四五件行動,六七千個想法,它們大都不是什麼一鳴驚人的大手筆,而是諸如改造菜市場,給清潔員換裝備,辦教科書展之類的小事。







每個提案和想法都會從民眾調查,


制定色彩策略開始。


煥然一新的翠藍和大地色,


代表清潔隊更遠的環保願景;


側開的垃圾桶更省力,


可以保護好爺爺奶奶的健康。








邀請孩子們開動腦筋,


以他們的「觀察」裝飾自行車道,


重新標記起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風景。







「快樂黃包車」自帶

70年代的經典BGM,



下車時可以領取印有小故事的快樂收據,


也歡迎你在留言本上傳遞驚喜。







與西班牙藝術組織Basurama合作的公園,


用廢棄路燈和輪胎打破常規。


它好像在提醒我們一個事實,


游具哪裡需要那麼多規範?


怎麼玩的開心本來就是小孩子的天性。







教育也是他們關心的議題。當我們還慣性地將補習班與「贏在起跑線」划上等號,

他們卻在

嘗試把街道、菜市這些最普通的場景變成美感與生活的課堂。

多元食材啟發、拉近世代距離、在地感知與生意細節,一個菜市場就蘊含著這麼多可能性。




「都市酵母」計劃發起人

周育如曾說,設計應該是為了你的鄰居、為了這條街、以及這個城市的人們,很多東西到最後,你會發現是教育,是環境,那個環境才會從小影響人的行為,或者是對某些東西的尊重。







//




作為設計類媒體,我們時常在討論設計與美,但是設計僅僅意味著美嗎?




在過去的認知里,我們總是把一件漂亮的衣服,一間好看的餐廳,或一個有創意的產品奉為好的設計,確實它們是好的,我們也確實能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但如果從五十年或一百年的光景去看,好的設計又該是什麼?





△以永續設計為主題的日本選品店「D&DEPARTMENT」




它可能從普通的商品變為了一件永續設計,一棟歷久彌新的優美建築,如果再把時間延長呢?它會不會就成了不同的城市風貌,地域文化,人文圖景,甚至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




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卓曾說過:

經營人類社會的一切要素都寓於設計之中,無論是政治、經濟、醫療、福利、科學、藝術、教育、地域活動還是日常生活。





「都市酵母」

黃色椅子計劃,

討都市傢具的可能性




眼下,消費主義正成為全球的信仰,設計能否跳出製造消費的陷阱,去實現一個更遠的願景?

我想不少人已經給出了答案。






??


 你 喜 歡 哪 一 個 想 法 ?


留 言 上 牆



??


 好 物 推 薦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無聊的城市千篇一律,有趣的土氣萬里挑一





3個不懂設計的男生,想在教科書里裝進美術館




??戳這裡,發現更多好玩的生活小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夜美學 的精彩文章:

如何定製只屬於自己的理想時光?請查收這份指南
我在這個城市最平凡的風景里,滿血復活

TAG:一夜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