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般舟三昧」隨談

「般舟三昧」隨談

「般舟三昧」隨談

大乘經上說「無量三昧」,從形式上來講可以歸納為四大類。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三昧,無量法門就是無量三昧,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歸納這四種。這四種形式,我們要如何採取,這要觀機。特別是要觀察自己的根性、體力、精神狀況、生活環境,你選擇得當,修學起來容易,功夫容易得力。不能夠勉強,看到別人修什麼,大家讚歎,你也去模仿,不見得有效果。特別是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性遠遠不如正法、像法時代,這是事實,不能不明白,不能不承認。末法時期當然也有一些根利的,畢竟是少數。我們是不是屬於根性利的一類人,自己要清楚、要明白。

其中第一種是「常行」,「亦名佛立」,也叫佛立三昧。就是「般舟三昧」。

般舟是梵語,「般舟經,以九十日為期,專念彼佛。」彼佛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就是修這個法門,所以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不在道場,他在「別峰」。我們想想那是代表什麼意思?不在道場,道場是比喻一般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道場;別峰是指特別的法門,他在另一個山頭,到那邊去才找到他。他在那個地方經行、念佛,所以他修的就是般舟三昧。常行,不坐,不卧,所以也叫「佛立」。

在《般舟經》裡面,佛教我們這個方法,三個月為一期,九十天。要想修學這個法門,要考慮體力、精神狀況能不能辦到?九十天不睡眠,九十天不能夠坐下來、躺下來,人的體力畢竟有限。修般舟三昧用什麼方法?用繩子吊起來,打瞌睡的時候,兩隻手和頭就吊在那裡,換句話說,就是站著睡覺。如不如法?《華嚴經》里吉祥雲比丘沒有用這個方法,沒看到。這是一種勉強的方法,我們要懂得。佛在經論上一再教誡我們,不修無益苦行,這種苦行對我們的道心沒有什麼幫助。實在講,什麼叫道心?這部經上所引用的是轉化、轉變,真正是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那是道心。

用這個方法能不能轉得過來?果然能轉得過來,行!如果用這種方法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博取大眾的尊敬供養,你起心動念就錯了,這就變成自欺欺人,這是攀緣不是隨緣。所以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末後講念佛一百種果報,第一個就是墮地獄,這要看你用的是什麼心?所以這個修學方法,年輕、精神、體力都超過常人,能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修定,三昧是定,定能夠開慧,目的才能達到,如果只能得定,不能開慧,還不能叫三昧。「三昧」叫正受,它的本意是正受,「正」是正常,智慧不開,那個受就不是正常的。所以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才是目的。宗門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那是我們的目的,那個時候才真正是三昧,真實的三昧。所以佛在經裡頭講的這些義趣,我們要理解、要深解,不至於產生誤會,不至於修錯了法門。

三昧得到之後就不會失掉,那是真的。也有人得到之後也會失掉,那是什麼原因?功夫淺,不夠深,沒有契入境界就會喪失。凡是會失掉,要歸納其根本的因素,不外乎嗜欲沒有斷乾淨;嗜是嗜好,他的愛好,慾望沒有捨得乾淨。所以九十天一期修畢,六根再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特別是現在這個花花世界,你接觸外面六塵的境界相,你還有一絲毫的嗜好、愛好,還有一點點的慾望,被它一誘惑又起來了,立刻就迷了,立刻就退轉。現在社會是個開放的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以前社會保守;換句話說,污染輕,現在污染是非常嚴重。

以前士大夫階級,現在的話說是知識分子,沒有一個不讀聖賢書,縱然他做不到,他也懂得。他雖放逸,在某種狀況之下,他也懂得收斂。現在沒有了,現在人不讀聖賢書,完全隨順自己煩惱,那還得了!真是為所欲為,不怕三途地獄。實在講,為什麼不怕?他不相信三途地獄,三途地獄境界沒有現前,他也不在乎三途地獄,所以他敢做。這是讀聖賢書與不讀聖賢書不相同。聖賢書講的是什麼?明理而已。佛書是聖賢書,講的是我們人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讓你了解事實真相,你的思想就純正,你的言行與事實真相相應,這是聖行,菩薩行。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想的錯了,你所說所做的完全錯了,錯誤的思想行為就起很大的變化,變現出三途地獄,自己去受罪。三途地獄哪裡來的?是你自己心念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唯識所變,不是外面來的,不是別人給你受的,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真的所謂是自作自受。本來沒有這個事情,清凈心中哪有這個東西?不但沒有三途,六道也沒有,十法界也沒有,都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你能怪誰?責怪別人,增長自己的罪業,加重自己的苦報,這給你講真話。

修行功夫從什麼地方看?從嗜欲看。你的嗜好、你的慾望,如果是一年比一年淡,你功夫進步,你智慧決定增長。因為這等於是明暗的兩面,黑暗少了,光明就多了,光明少了黑暗就多了,它是一樁事情,所以佛講「煩惱即菩提」,相互的在消長。我們的嗜欲淡一分,我們的般若智慧就長一分;我們的嗜欲加多一分,我們的智慧就減一分。諸佛如來嗜欲斷盡,完全沒有了,所以才證得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名字也是假立,不可以執著名字,不可以分別名字,執著名字、分別名字還是落在嗜欲裡面,我們想想看,還是不幹凈。所以,諸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特別提醒我們,叫我們不要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你才能得真實義。真實義不在他,真實義是自覺。絕對不是說,如來真實義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實義、是毘盧遮那的真實義,錯了,是自性的覺悟,那是真實義。他沒有說願解諸佛的真實義,是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是自性,從性上說,不是從相上說。

——凈空法師講座

「般舟三昧」隨談

「般舟三昧」隨談

「般舟三昧」隨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夏蓮居居士簡介
「教以開解,觀以起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40)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