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子嬰若不投降劉邦,捨棄咸陽退守巴蜀隴西之地,秦朝能東山再起嗎

子嬰若不投降劉邦,捨棄咸陽退守巴蜀隴西之地,秦朝能東山再起嗎

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

可以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國家,建立了大一統江山。從強勢崛起至陡然衰亡,秦朝的大起大落讓人覺得有些猝不及防。千古一帝秦始皇,雄韜偉略,力圖將秦朝基業傳承萬世,然而,卻在數年後二世而亡。

儘管,歷史文獻中對秦朝覆滅原因進行了詳細闡述,但是,作為一個距今兩千多年的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無疑充滿了神秘色彩,人們對它的覆滅由此產生出強烈的好奇。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原本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驟然覆滅?秦朝的覆滅又是誰的責任?

早在東漢時期,當時的史學家們幾乎蓋棺定論,將秦朝的覆滅歸咎於一則預言上。

當時,有位方士名為盧生,他從東方回到咸陽時,曾得到一書,即《錄圖書》。此書為古時讖書,專門預言未知之事,其中,有一處便如此記載:「亡秦者胡也」。這在當時為大逆不道之語,無人敢傳,但顯然,秦朝的最終覆滅驗證了這則預言。

其中,所說的「胡」,人們普遍認為是秦二世胡亥,因此,在預言作用下,歷代王朝編史時,都會將秦朝滅亡的責任推到胡二世頭上。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若翻開秦朝那段歷史,能夠發現亡秦者並非胡亥,而是子嬰。

關於子嬰其人,歷史上記載不多,出身不詳。秦始皇病死之後,子嬰方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中患病,死於沙丘之地。其後,趙高、李斯隱瞞死訊,並偽造詔令,將皇子扶蘇賜死,皇位由胡亥繼任。

為了能夠奪得江山控制權,趙高等人還欲擬旨賜死大將蒙恬,遭到子嬰勸告。子嬰認為,蒙恬為秦朝大將,在軍中威望顯赫,如若貿然賜死,定然會引起軍心不穩、邊界動蕩。儘管子嬰所言有理,但是,昏庸的二世皇帝胡亥並未聽從,依舊選擇賜死蒙恬。

在趙高的煽動下,胡亥對始皇帝時期的臣子、皇子、公主進行血腥清理,令人驚詫的是,子嬰竟然未受波及。後來,趙高殺死胡亥,想要自己成為帝王,但卻得不到眾臣支持,為此,他只能選擇子嬰代替。不過,趙高明白,子嬰其人並不如胡亥那般容易控制。

因此,他留了一個心眼,對外稱六國舊地叛軍未除,秦朝已經失去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故而,子嬰不適合再稱「皇帝」只適合稱「王」。如此,趙高心計達成,無形中拉低子嬰在眾臣心中的地位,為其日後登基成帝做準備。

子嬰頭腦聰穎,早已看出趙高野心,他知曉如果按這樣發展下去,自己早晚會被取代。為此,子嬰一直在尋找機會除掉趙高。平常,趙高耳目遍布宮中,子嬰難以脫身,更別說計劃殺掉趙高。在此困局下,他只能靜觀其變,等候機會。

同年九月,趙高讓子嬰按照流程,先行齋戒,然後,去宗廟參拜先祖,而後,接受玉璽。子嬰暗道機會已到,遂在齋戒第五天,召來自己的兩個兒子以及親信韓談,說道:「趙高本來想要殺掉胡亥奪取皇位,但是,卻遭到大臣們反對。趙高怕大臣誅殺他,便虛情假意將我推出。我聽聞他已經與楚國秘密結盟,將要殺光秦室之人,並在關中稱王。趙高對我起了殺心,將要在我參拜宗廟的時候動手。我想出一計,假裝患病不去,他必然會來催我,到時我們將之殺掉。」

一切交代完畢後,四人便開始設伏等候趙高。而趙高得知子嬰患病後,曾多次派人前去催促,均是未果。無奈之下,趙高親自前往,恰好中了埋伏,早已等候一旁的韓談衝出,將趙高殺死。子嬰歸還咸陽之後,曆數趙高罪狀,命人將趙高三族盡皆處死。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子嬰殺趙高與崇禎殺魏忠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年,崇禎帝雖殺掉佞臣魏忠賢,但卻始終抵擋不了明朝覆滅,而秦朝子嬰殺掉趙高,也未能挽回秦朝命運。在殺掉趙高不久,項羽、劉邦的軍隊已經呈現合圍之勢逼近咸陽,昔日強大的秦朝早已成為強弩之末。子嬰不甘亡國,組織軍隊鎮守嶢關,想要以此逼退劉邦軍隊。

然而,他還是輕視劉邦軍師張良的作用,在張良計策下,劉邦一方面誘降嶢關守將,並許以重利,目的是為了讓秦軍放鬆警惕;另一方面劉邦分軍繞過嶢關,準備出其不意從背後偷襲。利用此計,漢軍輕而易舉拿下嶢關,而後繼續北進,在藍田南與秦軍發生激戰,秦軍不敵,遂潰敗。

佔領秦地後,劉邦嚴明軍紀,秋毫無犯,受到秦朝百姓歡迎,進入秦朝腹地後,漢軍一鼓作氣,對潰敗秦軍展開追殺,於多地圍剿秦朝殘軍,藍田潰軍全軍覆沒。藍田之戰,意味著秦軍最後一支主力軍隊損失殆盡,咸陽門洞大開暴露在漢軍面前,子嬰已經沒有力量能夠阻止劉邦。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領的軍隊進駐灞上,此地距離咸陽城不過百里之距。而咸陽城此刻已無兵可戰,周圍又地處開闊,一旦漢軍進攻,將無法阻擋。子嬰嘆息秦朝將亡,只能選擇投降,同時,他下令全國各地的秦軍將士停止抵抗,歸降劉邦。

一切安排妥當後,子嬰帶著傳國玉璽,靜候在咸陽城外,等候劉邦軍隊到來。這一刻起,昔日呼風喚雨的大秦帝國正式覆滅,而子嬰,僅當了四十六天的秦王。

子嬰投降之後,關於其處置問題引發劉邦部下爭議。

樊噲為首的一批將領認為:子嬰作為亡國之君,有著「助紂為虐」之罪,理應斬殺示眾。劉邦卻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覺得子嬰選擇了投降,使得漢軍兵不血刃拿下咸陽,應該受到寬容相待,如果將其殺掉,會遭遇不詳。

隨後,劉邦派人將子嬰等秦朝降臣關押起來,日後再作處置。儘管劉邦並未泛起殺心,但是,子嬰最終仍未在亂世中保全性命。

在劉邦佔領咸陽一月後,項羽率領軍隊也抵達關中。前去接應的劉邦部下曹無傷,為了引起二王矛盾,故謊稱劉邦已在關中稱王,而那投降的子嬰,則成了關中丞相。項羽聽聞後,遂設下鴻門宴,準備伏殺劉邦。卻由於顧忌太多,錯過了殺掉劉邦的最後機會。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軍進駐咸陽,由於,他祖上項燕就是慘死於秦軍之手,項羽對秦朝有著血海深仇。剛進咸陽城,他便下令屠殺秦始皇后代子孫、殺死子嬰,並縱兵在城內大肆屠殺無辜百姓,搶奪民間錢財。在離開之時,一把火將秦王宮付之一炬,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

我們可以看到,子嬰在這場亂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也正是如此,歷代史學界認為:秦朝覆滅與子嬰無關,僅憑他一人,斷然無法力挽狂瀾,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近代以來,史學界有了不同的結論,他們認為:秦朝的覆滅,子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當時的形勢下,子嬰並非只有投降一條路可選,咸陽周邊雖無險可守,但是子嬰完全能以退為進,捨棄咸陽,收縮兵力退守巴蜀或隴西之地。這兩地天險眾多,且地勢複雜,易守難攻,完全有著反攻之力。然而子嬰卻錯估形勢,放棄最後抵抗,投降劉邦,導致秦朝驟然覆亡。

歸根結底,秦軍屢戰失利,與子嬰短見薄識有關,他未能及時洞悉天下大勢,作出合理的對策安排。子嬰繼承王位時,天下形勢已經初具雛形,反秦隊伍中形成了八大軍事集團。其中,多數是原先六國舊地殘餘勢力,他們趁著亂世舉兵,說是反秦,其實,只是為了延續各自故土的香火。而其他勢力如項羽為首的楚國新派力量,目標是為了形成割據。

劉邦為首的新興軍事集團,目標只是為了成為「關中王」,他們所謂的反秦只是拉攏隊伍的借口。八大軍事集團看似同仇敵愾,實則各懷鬼胎,等不及太久,各方勢力必然會爆發大戰,而子嬰為首的秦朝只需要退居巴蜀、隴西等地,以地險為屏障,採取持久戰策略,拖到八大軍事集團內鬥,秦朝便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反攻中原。

然而,子嬰謀略不足,未能看出天下大勢,錯誤出兵藍田,致使秦軍最後一絲精銳主力損失殆盡。藍田之戰後,秦朝仍然存有希望,如若子嬰選擇收縮兵力,捨棄咸陽,將重兵布防在巴蜀險地,那樣,反秦大軍的兵力優勢將不起作用,完全可以長期防守。且蜀地資源豐富,秦朝足以在此休養生息,待日後反攻,哪怕不願重回中原,亦可在蜀地建國,重續秦朝霸業。

因此,子嬰如若選擇退守巴蜀,結果可定要比他投降好的多,這個觀點在後世得到不少歷史人物的贊同。如西漢時期的才子賈誼,便曾直言子嬰才是導致秦朝覆滅之人,感嘆子嬰敗於才能不足,其後這種看法亦得到司馬遷贊同。

可見,秦朝亡於子嬰並非空穴,胡亥是誘因,他才是真正的秦朝掘墓人。

據史料記載:秦人的陵墓多位於國都附近,自遷都咸陽後,秦國君的陵墓多分布於咸陽、芷陽及驪山北麓。秦始皇陵西側中字型墓葬於2003年發現,曾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有「秦俑之父」之稱的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認為這處中字型大墓應該屬於君王級別,曾推測墓主人為秦末代皇帝子嬰。

參考資料:

『《史記》、《前漢演義》、《何博士備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左宗棠在陝西發現一個三百年前的超級武器,憤怒說:活該大清不行
一人見棺材有血液流出,立馬叫停,不久後一女子得救了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