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故宮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只因記錄著一件恥辱事

故宮牌匾上一支斷箭,200年來無人敢拔,只因記錄著一件恥辱事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家宮殿,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作為皇家宮殿,紫禁城的守衛歷來極其森嚴,但也並非牢不可破,至今600年間,共有三次被攻入,一次是清嘉慶年間的天理教農民起義,一次是八國聯軍侵華,一次是日本侵華。

今天講的就是嘉慶年間的這次入侵事件。

嘉慶十八年(1813年)夏天,嘉慶帝按祖輩習俗和往年習慣,帶著禁衛軍和後宮隨從離開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莊狩獵,也就是說皇帝休假,避暑消遣去了。

此時,活躍在直隸河北的天理教(屬於白蓮教的一個分支)首領林清,在得知嘉慶帝外出狩獵的消息後,便和同夥一起密謀一件大事——推翻清王朝,具體的辦法就是率領天理教起義軍(其實是一幫農民)攻入大清老巢紫禁城,並以此為據點號召天下。

說干就干!

林清提前與宮中太監、清軍中的一些天理教組織成員進行聯絡,以作為起義內應,起事那天內外接應一舉攻下紫禁城。一切準備妥當後,林清帶著70名教眾身藏武器,分頭潛入北京城,再化整為零,躲進茶館酒樓這些魚龍混雜的地方。

大家約定9月15日為起事之日,這天,70餘人的起義軍裝扮成不起眼的商販,懷揣著武器,由內應太監領著,兵分東、西兩路,計劃分別從西華門和東華門攻入紫禁城。

不料,東華門那支起義隊伍因行動敗露,守城人員拿起武器跟起義軍展開了激烈戰鬥,最後起義軍大部分犧牲,最後只有6個農民攻入東華門,進入了紫禁城內,宮女、嬪妃們見狀頓時驚恐萬分,宮內的太監們一看攻進來的人只有6個人,於是壯著膽子拿上木棍上對這幾個起義軍進行群毆,東華門的起義軍到此全軍覆沒。

林清親自率領的西路起義軍相對比較順利,幾十個起義軍殺入西華門,進入紫禁城內,隊伍在一陣打打殺殺後來到隆宗門,隆宗門是內廷與外朝西路最重要的一道禁門,門外為慈寧宮,門裡為軍機處、乾清門,過了乾清門就是後宮,佔領了後宮就相當於佔領了整個紫禁城。

當起義軍進攻到隆宗門時,此時清軍守軍已經把隆宗門關閉,起義軍於是亂箭射向大門,想嚇唬太監和守軍把門打開,喧鬧了幾分鐘後,門依然緊閉,著急進攻,又沒有更好辦法,起義軍便開始翻牆,有三個人爬上了牆頭,不料被隆宗門牆內的皇次子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帝)用鳥槍打死了兩個,另一個人也被貝勒綿志用鳥槍擊斃。

在隆宗門外的王公大臣們,聽到戰鬥聲音,趕緊組織鳥槍兵前來助攻,鳥槍兵與起義軍在隆宗門外的這片區域激戰了兩天一夜,最後才把起義軍消滅殆盡,這其中就包括天理教首領林清。

在這次戰鬥中,起義軍曾將一支箭射在了隆宗門牌匾上。

嘉慶帝聞訊後,立即起駕回宮,面對一片狼藉的戰鬥場面,感到大清顏面盡失,對內部的混亂更感到痛心疾首,堂堂大清皇帝竟然現場失聲痛哭了起來。

這次紫禁城失守,無疑大清的一個恥辱,也讓嘉慶帝認識到這樣一個道理:失去了民心,城牆再堅固,也有被攻破的一日。

為了銘記歷史教訓,警醒清王室後人,嘉慶帝下了一道《遇變罪己詔》,描述了此次事件的簡要過程,並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檢討,同時不許任何人取下起義軍射在隆宗門上的這隻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後人牢記大清的恥辱,因此隆宗門上的這隻斷箭一直被保留,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

雖然這次農民農民起義最後被鎮壓了,但從中看出大清內部之空虛,也預示著王朝的末日不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迅來了 的精彩文章:

長征第一功!這位將軍曾打過3000場戰鬥,所有將軍中數一數二
溥儀回憶真實的帝王生活:每頓飯至少30道菜,衣服多到數不清

TAG:魯迅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