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歷史上真的有嗎?
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對此,人教社回應,地動儀相關內容確從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材上撤下,不過是改編進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
實際上,每過一年半載的,類似的討論總要在網路上「捲土重來」。支持者們從不同角度尋找歷史依據,以求為「張衡地動儀」的歷史正本清源——《後漢書》的記載被認為是鐵證;反對者則堅信,地動儀是歷史杜撰,經不起推敲。
那麼,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它能預報地震還是監測地震呢?我們看到的張衡地動儀是真的還是假的?
一千多年前的張衡地動儀是真是假?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史書上的簡短記載後來演變為流傳甚廣的故事——東漢時期,地震災害頻繁,太史令張衡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探究,於公元132年創造了地動儀,成功監測到了包括隴西大地震在內的多次地震。
一千多年前,張衡是否有能力造出如此高科技的地動儀?檢驗地動儀神奇的「隴西地震」是否屬實?一直以來,各方學者爭議很大。
質疑者認為張衡地動儀在原理上根本就不可能實現,有的甚至認為它根本就不存在。這其中尤以奧地利人雷立柏最為尖銳,他曾撰寫《張衡:宗教與科學》,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在他看來,地動儀失傳了,就說明它不科學、無實用性,沒有不失傳的道理。
但更多學者相信地動儀真的存在過,因為「如果明確記載的歷史都不相信的話,一切歷史都會變得虛無」。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師陳天嘉博士認為,張衡地動儀是存在的,而且具有地震監測的功能,但復原工作暫時還沒能完成。
地動儀長啥樣?你看到的那個是「假貨」
大家關於張衡地動儀的直觀印象大多來自於課本中一張形似酒樽,外側有龍珠、蟾蜍的圖片,實際上這個在歷史教科書中和科技館裡頻繁亮相的地動儀,只是20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老先生製作的復原模型。由於存在原理性錯誤,這個復原模型並不能真正進行地震監測。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是《後漢書》中關於地動儀的全部描述。後世的所有研究都是建立在這段文字的基礎上。多少年來,學界對於這段記載逐字逐句都進行深入分析,僅其中「都柱」的理解,就產生了 「立柱」「倒立擺」「懸垂擺」等多種。
陳天嘉表示,一直以來關於張衡地動儀的研究不少,復原工作也一直在做,但因為古文記載太簡略,後人的復原工作面臨很多挑戰,人們對於地動儀的爭論也很多。
復原工作進行中,100%復原無法實現
1800年前的地動儀什麼樣?不僅是我們好奇,我們的前輩也很好奇。從100多年前開始,對地動儀的研究和復原就開始了。
近代地震學奠基者、英國人米爾恩,曾經用立柱做過實驗。但實驗中立柱在受到輕微的震動後就會向四面亂倒,根本不能指示地動方向,後來他提出「懸垂擺理論」。1936年,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專業的學生王振鐸畫出了第一套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並在1951年根據「直立桿」模型的工作原理進行推斷,做出了張衡地動儀的展覽模型,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一模型廣為流傳,但其真實性和工作原理一直受國內外科學家質疑。
20世紀初,地球物理所研究員馮銳和他的課題組做了大量研究並做出復原模型,但學界對這一版本的模型同樣存在質疑,認為其關鍵之處與原始文獻記載不能密合。陳天嘉表示,100%還原難度比較大,目前確實沒能實現完全的復原。
最近一些年,儘管民眾對地動儀的關注熱度不減,但學界對張衡地動儀的關注熱度有所減弱。對許多網友期盼的「復原地震儀實現地震監測和預報」,學界並不看好。在陳天嘉看來,科學界對張衡地動儀的研究和復原,歷史意義多過現實意義。
※遠古火星地下可能具備生命繁衍生長的完美條件
※這些毫米級昆蟲化石:反映中生代湖泊經歷的"大革命"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