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為什麼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為什麼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原標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為什麼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


諸葛亮在歷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義里六次北伐。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後世歸納總結成了四個字:六出祁山。諸葛亮在五次北伐軍事行動里,走了三次隴西大道,走了一次散關故道,最後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整個用兵重心,在西不在東。


儘管諸葛亮一共只出過兩次祁山,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祁山已經成為了諸葛丞相北伐的一個標誌、一個品牌,或者說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


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兩者密不可分。

為什麼做出重西輕東的決策?原因有幾個,比如隴西地區曹魏勢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資利用;比如隴西地區地勢較高,且可居高臨下直入關中,與漢中形成鉗形攻勢;比如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寄希望於一役,而是徐圖緩進,隴西恰好可為一塊堅實的踏腳石。


但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讓諸葛亮選擇了走隴西地區?


從漢中到隴西,有一條相對寬闊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這條通道從東南的漢中盆地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條走廊。走廊的南牆是南秦嶺和岷山山系——武都、陰平即在此處——北牆是北秦嶺,完全是穿山尋地而行,婉轉曲折,最後抵達祁山。到了祁山,就等於出了山區,一路開闊可抵天水。


這條走廊除了兩端以外,還有兩個出口,一個出口是在成縣,連通散關故道,可以通過大散關直抵陳倉。暗度陳倉,就是走的這條路。另外一個出口在文縣,這裡古代叫陰平,有一條七百里的山路,直通綿竹。換句話說,無論諸葛亮是去祁山還是走散關,這裡都是必經之地。所以他五次北伐,有四次都走得這條走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地圖可見,黃色為通道路線,從衛星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祁山古道附近的山勢


這一帶的地形相當複雜,西邊朝青藏高原過渡,北邊向黃土高原過渡,南邊向四川盆地過渡,三大地質帶在這裡交會,可想而知地形有多麼錯綜複雜。所謂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谷地、山峪和海拔相對比較低的丘陵組成。這種地形,勉強可以行軍,但對運輸輜重糧草來說,是個徹頭徹尾的噩夢。


除非有河流可以幫忙。


古代搞後勤運輸,效率最高的辦法是漕運,也就是走水路。一條船運走的糧草,可以與幾十輛車相當,且速度要快得多——哪怕是逆流而上,也比拉車更便當。這是摩擦力的選擇。諸葛亮用兵的特點,就是依水而行。他走的路線,一定是有河流可以協助後勤。比如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是因為中途有褒水和斜水。


諸葛亮如此執著地走祁山古道,自然也是因為這裡有水力之便。

天水南部有一座齊壽山,古稱嶓冢。西漢水在這裡發源,流經天水、鹽關、祁山、永興、城關,然後轉向南側,至石橋、江口、龍林、雷壩,掉頭向東,進入西和縣、成縣,抵達略陽,與嘉陵江合流。西漢水的上游——古稱漾水——和諸葛亮出祁山的路途完全一樣。


另外嘉陵江的源頭之一,發源於鳳縣代王山,流經兩當縣、徽縣,抵達略陽,和西漢水合流。這條路線,恰好與散關故道相合。



圖中藍色為西漢水的大致流向,粉色為嘉陵江的大致流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這兩條水路,與祁山古道、散關故道幾乎重疊。尤其是西漢水,它流經的地區,完全就是蜀漢進攻隴西的路。諸葛亮如果沿西漢水逆流而上的話,從略陽登船,可以一口氣坐船走西漢水、泥水河轉籍水,直到天水城下,真是太貼心了


而往南看,西漢水和嘉陵江一起匯聚在略陽,再通向廣元,和從甘南過來的白龍江合流,三源合一,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嘉陵江,恰與金牛道相接。換句話說,如果有必要,蜀中物資可以不必繞路漢中,從嘉陵江水路直接運抵略陽,接濟北伐。從略陽到廣元這條路,與嘉陵江重疊,因此又叫嘉陵道。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略描述,其實祁山道的支流支路甚多。比如祁山道在西漢水上游還分為鐵堂峽道、木門道——這三個地名分別和姜維、張郃、密切相關,熟悉北伐史事的人都知道——在中段還有寒峽道、龍門徑、駱谷徑、威武徑,南端有覆津道、鳴水道、青泥河道、木皮嶺道、白水路等……限於篇幅,就不詳細說明,學諸葛亮觀其大要即可。


總之,祁山古道、散關故道有西漢水、嘉陵江可資利用,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軍事行動都圍繞這條路展開。有水力漕運支撐,他的後勤才跟得上。


而祁山恰好就在這個關鍵節點。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杜甫在乾元二年在天水呆了幾個月,然後也是走的這條路入蜀:他從天水出發,坐船沿西漢水到祁山,然後下船至寒峽、西和縣,再到成縣、徽縣,從青泥河至略陽入川。他一路看風景一路吟詩,加上之前在天水寫的,寫了一百一十七首詩,統稱為隴右詩系列。後世學者考證隴西地區、祁山古道、嘉陵道一帶的史事變遷,杜甫的詩成為極為重要的佐證。「詩史」這個稱號,可不是白給的。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第一個發現祁山古道妙用的。東漢安帝朝有一位高人叫虞詡,他曾擔任武都太守,抵禦羌人。在當時,祁山古道極其難走,漕運不通,用驢馬運輸,沿途損耗高達五分之四。虞詡親自主持,「自沮(略陽)至下辯(成縣)數十里中,皆燒石翦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於是水運通利,歲省四千餘萬。」 虞詡的開漕效果驚人,他就任時,整個武都才一萬戶左右居民,兩三年功夫就激增到四萬戶,而且鹽米比從前豐富了十倍不止——要想富,先修路!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前,勘察了一圈虞詡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寫信給劉禪說:「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意思是我光是看祁山到略陽這一帶居民區附近的墳頭,就知道他們多富裕了。


這一帶最重要的河流,除了嘉陵江,就是西漢水。很多人看了這名字,很容易和漢水搞混。


其實漢水的發源地是在留壩和鳳縣之間的紫柏山,從這裡至勉縣叫沮水,到了勉縣叫沔水,一直流到南鄭附近,也開始稱為漢水。漢水和西漢水之間,並不聯通,是彼此獨立的兩條水系。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兩條水沒關係,為什麼西漢水要叫西漢水?為啥不叫西嘉陵水?有人提出一個假設,會不會在古代,西漢水和漢水本來相通,是後者的上游水源,所以才因此得名。後來因為這一帶地質變動很頻繁,導致河流改道,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結果在歷史文獻里,果然找到了一條證據。在《漢書·高後紀》里,有這樣一條證據:「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這場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地點正是在略陽。這場地震的結果,導致寧強縣陽安關附近的山體發生大面積滑坡,堵塞了西漢水和漢水之間的通道,讓嘉陵水把西漢水給奪走了。從此西漢、漢水之間再無聯通。而且地震導致氐道、羌道受到嚴重損害,到了虞詡時代才重新修通。



紅線為漢水,黃線為西漢水,藍線為嘉陵水,黃色虛線為西漢水和漢水故河道。為了簡潔清楚,只是標定了大概方向,其實流域標的不是很準確。關於這場地震的詳細考證,推薦去看周宏偉先生的《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是一篇結合了文獻學、地質學、水文學等多方面專業,以地質證史的典範之作


這事讓人特別遺憾。試想一下,如果西漢水和漢水之間能夠聯起來的話,那等於把益中、漢中和祁山、隴西四個區域完全聯成一片,物流更為順暢,諸葛亮用兵進退自如,北伐說不定會是另外一番局面。


離開西和縣之後,地形地貌已經大體變成了黃土高原,不過四周還有一些秦嶺余脈縈繞,化為遠方綿綿山脊。開過長道鎮之後是一個丁字路口。朝南邊走,是禮縣縣城,朝北邊走,就是祁山鄉。遠處已經可以看到祁山脈絡。


祁山是岷山——就是「更喜岷山千里雪」的那個岷山——的支脈,南臨西漢水,北至天水秦城區的尖山,西起大堡子山,東至鹽關鎮鄭家磨。正好與禮縣到天水的道路平行而進,成為側屏。祁山鄉就在主脈之下,西漢水在旁邊流過。在西漢水和祁山鄉之間的平坦田野中,突兀地聳立著一座土山。

山形不是普通的錐形,體型扁平,很像是一艘巨大的軍艦,艦首艦橋都清晰可見,儼然一副城堡的模樣。


這裡,就是祁山堡。



祁山堡


祁山堡的入口是一扇厚實的磚制城門,兩側是兩堵高聳逼人的土壁。土壁的結構完全裸露出來,毫不遮掩,可以看到其壤質很緊緻,上面還有很醒目的一條條土線痕迹。也就是說,祁山堡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一層層夯起來的。在這裡看到的每一條夯土線,都是三國時期的人一鎚子一鎚子在版築里砸出來的。


其實嚴格來說,祁山堡的建成跟諸葛亮沒關係。這地方早在建安年間就有了,當時叫建安城。後來曹魏先佔據此地進行修繕,派兵據守。諸葛亮出祁山時,首先攻克此地,然後才兵發隴西。從此以後,這裡成了蜀漢和曹魏之間拉鋸的戰場,祁山堡也反覆易手。諸葛亮不是祁山堡的建造者,他只是充分利用過它。


那麼,為什麼這個祁山堡要設置在這裡?軍事意圖何在?為什麼在蜀魏拉鋸戰中,祁山這個地方如此重要?


要回答這些問題,可以站在祁山堡的高處,俯瞰四下——幾萬字的北伐分析論文,都不如站在祁山堡頂上這麼一看。


祁山堡這個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諸葛亮的大軍穿過西和縣的重重秦嶺,在祁山堡西南處離開山區,進入平原——至今那裡還有一個地名叫做川口,即川兵出口——祁山堡恰好扼守在這個出口前方。在祁山堡正對著的山頂,還有諸葛亮觀陣堡的遺迹,與祁山堡成犄角之勢。



西漢水也流經祁山堡的堡下南方,北去天水,南入西和,其漕運亦在祁山堡的監視範圍內。堡頂距離西漢水不過兩百多米,算上高度優勢的話,弓箭完全可以威脅到船隻。


而在祁山堡的北側,是南北走向的北祁山。沿山麓南側的大路開進,可以直達天水,按古道里程不過一百二十里,沿途除了木門之外再無險可據,易攻難守。更何況船隊可以沿西漢水上溯,比陸地行軍更加便利。鄧艾接手隴西地區防務時,輿論認為蜀漢國力已盡,姜維不會再來。鄧艾卻憂心忡忡地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 這個「船行」,就是借西漢水之力,讓遠來的蜀漢軍反而佔據以逸待勞的優勢。姜維時代尚且如此,諸葛亮時代的優勢就更大了。



而在西南方向,通過祁山堡可抵達禮縣。那裡是直入羌中的通道,可以威脅到南安郡。魏延曾在這附近的陽溪大敗郭淮,而姜維與司馬昭在鐵籠山大戰也在這附近。總之一句話,蜀漢在西北的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都必須以祁山為基點。


祁山堡沒有藏兵洞,不可能駐屯大軍。可見祁山堡這個地方,是一個進攻型的要塞。當一支軍隊奉行防守策略時,它太小了,不適合固守,只能起到監視作用。當一支軍隊打算進攻時,它卻是一個絕佳的出擊基地。可以這麼說,祁山堡是一個通往隴西地區的鑰匙,誰拿到這把鑰匙,誰就推開了隴西的大門,掌握著天水與西和之間廣闊地區的主動權。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諸葛亮的北伐要稱為「兵出祁山」。因為祁山是整個北伐策略的關鍵節點,是大前提。沒有祁山,就沒有一切。這一個「出」字用的非常準確,完全體現出了蜀軍千辛萬苦走出山區,踏上祁山堡這個平原入口時的心情。


要知道,要實現整個北伐,光靠《出師表》可不夠,真正運轉起來,是要靠大量細緻枯燥的準備來支撐,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親力親為。這些小事在史書都不會有記載,只留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杖二十以上親決」幾句短短的描述。這些句子里隱藏著的工作量,只有在祁山堡頂才能深切地體會到。


諸葛丞相當初站在堡頂,需要思考的事情估計比後人要繁劇十倍吧。這還只是祁山一處,整個北伐的工作量又該有多少?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就連競爭對手都看不下去了,發出「食少事煩安能久乎」的感慨。所以如果想感受諸葛丞相的辛勤到了什麼程度,不用去五丈原,來祁山堡頂站一會兒就知道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給自己定的績效考核,他拿到了滿分,然後一去不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往事 的精彩文章:

清宮劇看多了,你以為毒死皇帝很容易嗎?這幾關能不能過還是個問題~
這支中國部隊令日軍聞風喪膽,戰績全勝,未嘗敗果

TAG:歷史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