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小國,跟一個朝代同命運,說:此國亡了,這個朝代就滅了
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國家都是周王室的分封國,但是魯國卻是是我國那時候諸侯國中和周王室聯繫最為緊密的封國,西周封國魯國是周禮最完備的保存者和實施者,時人稱「周禮盡在魯矣」。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每個國家都有興衰史,春秋戰國數百年,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可以稱之為一方霸主,春秋早期魯國很強大但是到了戰國時候史料上基本上不提及它了,到了我們今天大家書本上的都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是因為魯國是緊跟周王室步伐的,周興,則魯興;周亡,則魯亡。
周天子將周公的土地分封在今天山東曲阜一帶,為魯國。周公一心輔佐成王,沒辦法去赴任,就派自己兒子伯禽當魯國君主,所以周和魯關係緊密,從現在的眼光看,不就是給自家叔叔的封地嘛,哪能不高人一等?
因此,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而且還得到了不少特權。有史料記載說:「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這說明魯國責任重大,他們代表周王室擔負著鎮撫周邊部族,傳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極力推行周朝禮樂等。另外,魯國土地肥沃,適宜農桑。
在古代的眼光看來,是一個穩定的定居農業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禮樂可以規範人們的行為,使劃分成若干等級的人和諧相處。在魯國人們要遵守很多繁文縟節,從布衣到國君,如果誰有違規定不按照規章制度來,就會被視為異類,要背上罵名的。孔子故居在魯國,所以他在看到禮樂逐漸崩壞的時候也開始推崇周禮,希望人們浩浩遵守,這便是儒學。
但是在自己的北邊的齊國,因為一開始被封的就是不毛之地,齊國必須要改革,所以在管仲的帶領之下齊國步步高升,國力漸漸增強,並且與魯國不同的是,他們不講究一些俗禮,極其簡約。在這一點上,周天子很早就看出來齊早晚要超過魯。
其實在任何戰亂的年代,不思進取,不會開拓創新,不懂得變法圖強的一方,永遠都是落後挨打的一方,就像戰國中,各個國家基本上都在尋找變法圖強的途徑,著名的就有商鞅變法、李俚變法、吳起變法等等,最終就看自己國家的君主能不能堅持下來,貫徹到底罷了。
國家不思進取,一直守舊,不知道改革再加上發生了如慶父之亂的事情以後,魯國公的實際權利越來越小,國力越來越弱,而北邊的齊國,南邊的楚國都是越來越強大。
但因為魯國身份特殊,再加上中國人講究師出有名,所以在周王室未倒台之前,齊國數次攻打魯國,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將其滅掉,不過魯國國力越來越不支已經成為事實。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在秦昭襄王一代君臣的帶領下,秦國開疆拓土,征戰六國,已經可以做到蔑視周天子,蔑視山東六國,所以在秦莊襄王時期,秦國一舉滅掉了周王室,至此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徹底崩塌,沒有人再遵守,唇亡齒寒,周朝亡了,象徵著周禮而存在的魯國也快要滅亡了。
此時楚國跟秦國交手數次,連戰連敗,為了挽回面子,讓自己在外界看來像一個超級大國的樣子,也發兵滅亡了魯國,至此存在於中國歷史上數百年的魯徹底滅亡。
魯國的興衰史就是周王朝的興衰史的一個縮影。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周禮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禮節,無愧於我們儀之邦的稱謂,但一味地不思進取,不去變法圖強,在當今社會更是不可取,只會落到一個挨打的地步。
可以說,魯國跟周朝同命運,魯國亡了,周朝也就亡了。
※日本如何處置日軍傷員?有一種做法,各國都不會做,我們都做不出
※中國有個城市,曾被義大利人認為是國際大都市,如今籍籍無名
TAG:慕楓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