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在興趣中洋溢自己的才華
距離趙立新一頭扎進大眾的視野中心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在綜藝節目中的那一次「亮相」,讓很多觀眾恍然想起這位是沈一石,是陳其乾、張儀、曹操、史為民……再細看下去,他還是導演,是編劇,是長久以來更多活躍在話劇舞台上的表演藝術家。對於這種與大眾之間的疏離感,趙立新是享受的,他希望在現在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同時對於突如其來巨大的關注度,他也坦然洒脫地接住,道一聲「皆大歡喜」。
趙立新的身上有很多大寫的「不一樣」。比如他時常出現的一身三件套,端正密匝匝,卻又有俏皮的巧思在材質搭配和細節花色上;比如微博上突然發洋洋洒洒的一大段讀書心得,可能只是幾個詞、一段話觸動了心弦;又比如笑談自己的「半百高齡」,表示堅決不會變成中年油膩男,只是開始「喜歡舊木頭以及它散發出的微甜的腐朽的氣味兒」。不過這些與眾不同並沒有將他包裹得拒人千里之外,歸根結底,趙立新還是那個「戲痴」,依舊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向大家表達自己。
戲痴之路
趙立新無疑是驕傲的,透露出很多舊式中國文人的心氣兒。在投入戲中之外的時間,他大多時間的神情都是淡淡的,兀自與世界拉開一段距離。然而,一旦談及戲劇,他立刻把姿態落得很低很低。從前的採訪中他說「好的話劇總比你高,仰望巨人,有利於保持清醒,避免自我膨脹」。時候他也會寫下「神奇的戲劇,人類最有意思的發明,在你面前,我俯首為奴」的內心獨白。
這種對戲劇頂禮膜拜的心情,來自於大半生全副身心的探索。這種人文的深度卻也彷彿宇宙的廣度,越是深入,越覺得未知未覺的領域遙不可及。趙立新在大學時期就曾在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學習導演,而後又成唯一一名進入瑞典國家大劇院的中國人。多種多樣的視角,讓他更多窺得戲劇多變的靈魂。之後他回國,先是在中戲做了6年老師,然後開始嘗試編劇、導演,並教學相長參與創作了《走向共和》《中國往事》《永不消失的電波》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從2006年開始,趙立新又往前再踏一步,走到台前開始演戲。從2009年開始,他轉變成為一名「全職演員」。在這十幾年中,他塑造了許多電視劇、電影中的經典形象,當然更多的還是他留在話劇舞台上的身影。初期,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話劇依然是一種太小眾太有距離感的藝術形式。趙立新曾經嘗試把嚴肅深刻的歐洲經典作品搬上中國話劇舞台,也曾經自導自演了話劇《父親》——被稱作晦澀陰暗的現代戲劇里程碑。面對這類作品,曾經的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他一方面在台上酣暢淋漓,而另一方面在台底下共鳴寥寥。在這種狀況下,迷茫的情緒有,甚至憤怒的情緒也有。但在十多年之後,《父親》被重新搬上舞台,我們看到了這些年間演出者的變化,也看到了觀眾的變化。觀眾熱忱的反應讓主創們也無比感慨:「好作品中的『情』,跨越了百年卻還可以與你我相連,好作品是不會背叛我們的。」
若是回到影視劇中,大多數時候,他是配角。用一個普通的名字,化身為一個熒屏中熟悉的陌生人。很多時候,我們甚至無法去注意到一個角色的扮演者是趙立新,他完美地躲進角色的外殼裡,融入到那段故事、那段時光中去。但依舊是懷著對戲劇的那份謙遜之心,讓他格外不願接受所謂「老戲骨」這個大眾媒體經常喜歡貼的標籤:「請不要叫我老戲骨,我是一個演員。一開始出來老戲骨這個詞,我覺得新鮮,後來覺得完全是有侮辱性質了,你知道演戲入骨有多難?我們都是懷著敬畏之心,在一步一步向著這個高度攀登。」
對於好戲的標準,趙立新在身為評委時深入淺出講出的幾個原則很好地囊括了他一直以來的追求:「首先是價值觀必須正確;第二,真誠度,就是得透過這個作品讓觀眾感受到創作者是真誠;第三,一部好的作品應該產生藝術上的美感,讓觀眾獲得藝術美感。這三項我覺得能夠同時滿足的就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
如今,趙立新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年排一部戲,也許是前一段紛沓而來的忙碌工作讓他感觸更深。他曾經在採訪中說,塵土太多,雜質太多,它會攪亂你的心和周邊人的心。這種回歸質樸與寧靜的節奏,也是趙立新的一份獨特的保持清醒,避免自我膨脹的良方。
「在這個躁動又唯利的年代,能做到一份心靈的寧靜,足以讓我心滿意足。」
綜藝之緣
毫無疑問,是綜藝節目《聲臨其境》把趙立新推到了更大的聚光燈之下。那簡單的幾分鐘視頻,在社交平台上被頻繁地轉發推薦,一時間全城熱議,讓他成為了一個「明星」。不管是他強大的影視劇配音功底,還是對多國語言熟練的駕馭能力,甚至連他總愛穿的襯衫馬夾和西裝三件套也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沒想過有什麼結果,也沒有期待什麼」是趙立新上節目之前心中真實的想法。甚至他一度對於綜藝節目是非常排斥的,也曾經在採訪中說,這種「請明星來,八卦一下,出點糗,揭個短,賣賣萌」的形式,除了讓人當下哈哈一笑以外,並沒有任何意義。至於《聲臨其境》,也是節目組找到他詳述了節目的創意,讓他覺得這不是他心目中綜藝節目的一貫印象,而是一個「很正,很舒服」的形式。沒想到播出後的第二天,趙立新的名字和他的配音視頻一時間遍布網路。電話突然就多起來了,各式各樣的邀約雪片一樣飛過來。
可以想像這之後的一年,習慣了與這個世界保持疏離感的趙立新突然之間被拉著「入世」了。他幾乎完全失去了個人時間,也打亂了原有的一切生活節奏,以一種在他看來可以稱之為瘋狂的狀態,同時輾轉於各種工作之間。除了熟悉的話劇、電視電影演出,也有更多符合他氣質的綜藝找上門來。還好,雖然外界境況變化飛快,趙立新自己心安一隅。他曾經在採訪中說,「這些事情是我喜歡的,我能在其中洋溢自己那份可能稱之為才華的東西,或者說熱情的東西。」
優良綜藝節目的不斷湧現,也讓他原來對於綜藝節目的刻板印象在慢慢轉化。《見字如面》便是另一檔讓他和觀眾都感覺十分過癮的綜藝,也是他第一次作為常駐嘉賓所參與的綜藝節目。《見字如面》第二季中,趙立新讀了12封信,也是那一季中讀信最多的嘉賓。我們聽到他讀郁達夫寫給王英霞的情書,讀林覺民寫給陳意映的絕筆信《與妻書》,也聽他讀吳三桂寫給父親的訣別信。趙立新參與得很開心,覺得一檔節目嚴肅又學術,卻能通過參與嘉賓的演繹真切地走進觀眾的心裡去。《見字如面》熱映時,趙立新也曾在採訪中形容說這「是一個輪迴,人們在那條路上走了太久,會厭倦,甚至空虛。」
快餐式的碎片內容讓人空虛,人們也就越來越多願意沉下心來享受讓人深思的議題。這也是為什麼他對新綜藝一口答應的原因:「《一本好書》是《見字如面》的創作班底新打造的一檔節目。之前的合作十分愉快,這次從形式來看又是用一種很不一樣的方式來推薦好書,所以沒費什麼功夫就答應了下來。」
讀書之癮
《一本好書》不僅僅契合的是趙立新對於有內涵人文類節目,更契合的是他「開卷有益」的人生態度。一個從童年時期開始就養成的閱讀習慣,一直綿綿延延伴隨他的整個人生。有一個工作在新華書店的父親,趙立新的啟蒙似乎也有一些與眾不同。小時候家裡堆著書可能是哲學家盧梭的書,也有可能是茨威格的小說,他「沒事的時候就翻翻,沒意思就放下」,這就是他記憶中最早的閱讀啟蒙。這些兒時對外國文學的印象,也讓他在後來求學的道路上對外國戲劇有著不一般的親近感。
從趙立新平時愛分享推薦的書籍來看,歐洲的生活經歷在他閱讀的道路上留下的印記也歷歷在目,很多俄羅斯文學和瑞典文學都是他的心頭好。了解趙立新的人都知道,他精通俄語與瑞典語,每學習一種語言,便是一種新的文化向他敞開了一扇大門。對於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對俄羅斯作品的了解囿於幾十年前引入的那一部分文學作品,而瑞典文學更是一種非常遙遠的存在。事實上,廣袤蒼涼而又生機勃勃的北歐大陸,產出的許多內容既有著沉澱厚重人文思考,又帶著我們的文化中不曾多見的詭譎與迷人。這一次趙立新隨口推薦了一本瑞典作家約納斯·約納松所著的《爬出窗外並消失的百歲老人》,寫出了一位百歲老人酷炫的一生。輕鬆有趣,也充滿了近乎理想主義的童真。滿紙幽默樂天的口吻,也十足十地展現了瑞典人度過漫漫無光的冬天后狂歡慶祝夏日的性格。
「讀書讓人思考,思考才會有成長和變化。」趙立新說。《爬出窗外並消失的百歲老人》中有一段話講:他說,他去過世界上很多地方,如果說他學到了什麼東西,那就是,地球上所能見到的最最大的、最最不可思議的衝突……如果酒足夠多的話,不是沒有解決的可能。讀書帶給人開闊,與看世界亦有相通之處。趙立新曾經說,有些作品只是提出了問題,沒有給出答案,並不一定給出一個明確的觀點,但能引起關注和思考,這就是它的意義。
他偏愛紙質書,卻不習慣電子書的感覺;他偏愛故事類書籍,卻對歷史類的書籍感受到距離;他覺得「不同的心境和條件下想讀不同的書」,也覺得廣讀和精讀都很有必要。總之,讀書是一個「非常個人」的行為和習慣,這個「非常個人」的習慣卻讓「個人」越變越廣闊。以前的趙立新會說,我這東西特別好,你要接受不了,咱就免談了。但他現在則會在訪談中聊,「我的表達被接受了,皆大歡喜,沒被接受,那我也表達了。」
※你受鼻炎困擾嗎?看看它,熱賣83年,讓你鼻子從此舒服
※顛覆你對滑鼠的認知,這個垂直滑鼠讓你從此遠離滑鼠手!
TAG:GoM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