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這十首逆輓詩,結尾出人意料,令人拍案叫絕

這十首逆輓詩,結尾出人意料,令人拍案叫絕

逆輓詩的最大特點是作者在它的開頭,故意以極其普通的語句下筆。給人造成一種平淡無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覺,可到詩後,尤其是結尾,卻以出人意料的飛來之筆和逆轉成奇蜂之勢,把讀者引入一個嶄新的詩歌境界。

《題柳堤送別圖詩》

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

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

任你東西南北,千絲萬縷,

總系不得郎舟住。

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

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

一聲聲:「不如歸去!」

幾句續詩,便把全詩激活,把原本開頭幾句平淡的詩句也變得有了意義。全詩成了一首帶有元曲情調的婉約纏綿的離愁別緒的佳作,人情人景,別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絕。

《詠雪詩》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傳說這是清乾隆帝與紀昀合作的詠雪詩(乾隆作前三句,紀昀作末句),這裡的一片等指雪花,是白色的,而草叢是綠色的,不可能」都不見」,改為」飛入蘆花都不見」更好,因為蘆花是白色的無特殊意義!平常的詠雪詩而已!

《游虎丘山》

【明】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舉頭紅日白雲起,四海五湖皆一望。

前兩句寫舉步登山,拾級而上,語意淺俗,後兩句筆鋒一轉,寫登高所見,俯仰天地,使詩的境界驟然開闊,氣勢宏偉, 堪稱點睛傳神之筆。

《雞叫》

【宋代】趙匡胤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

此詩說前面兩句淡而無味,讓人看之昏昏欲睡,逆轉之後兩句忽然豁然開朗,大氣蓬勃。

《題》

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一隻又一隻」加起來就是2隻,「三四」相乘得12,「五六」相乘得30,「七八」相乘得56。把2、12、30、56加起來,總數恰好為100,與畫題相合,可見詩人的機巧。

《吟雞冠花》

明·解縉

雞冠本是胭脂染,今日為何淺淡妝?

只因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得滿頭霜。

明代才子解縉,思維敏捷,聰穎過人。一天,曹尚書邀解縉過府吟詩,要他當場作雞冠花詩一首。

解縉不假思索隨口吟道:「雞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剛出,曹尚書忽然從衣袖裡取出白雞冠花道:「不是紅的,是白的。」解縉不慌不忙界面吟出:「今日為何淺淡妝?只因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得滿頭霜。」曹尚書聽罷,不禁連連點頭稱好。

《救詩》

帝王昨夜降金龍,化作嫦娥下九重。

料是人間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宮。

皇后生了孩子,永樂帝令解晉吟詩。解縉脫口吟出「帝王昨夜降金龍」,剛要續句,永樂帝說:「生的是女孩。」解縉續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永樂帝又打斷:「可惜夭折了。」解縉隨機續道:「料是人間留不住」。永樂帝嘆口氣說:「早丟到池塘里去了。」解縉續句更妙:「翻身跳入水晶宮。」這首順勢而取的逆輓詩令人絕倒一時。

《祝壽詩》

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

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奉至親。

據說明代名士解縉給一位老太太祝壽,吟詩以賀,劈頭一句是「這個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點氣死,眾賓客個個大驚失色。就在氣氛緊張的時候,解縉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老太太轉怒為喜,滿堂笑逐顏開。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縉的第三句又出「兒孫個個都是賊」,把剛緩和過來的氣氛又弄緊張了。這時,解縉不緊不慢地來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親。」

《補商人詩》

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

夕陽初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

相傳,清代金農寓居揚州時,曾於平山堂上宴客,乃以「飛」、「紅」二字吟詩為酒令。有個商人功底很淺,下筆寫了一句講不通的詩:「柳絮飛來片片紅。」柳絮是白的,怎麼成了紅的?金農馬上為其掩丑,前補三句成七絕一首:「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初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這首化腐朽為神奇的詩,,真可謂「死句」亦能救活呀!

《暮鶴》

遠望天空一鶴飛,硃砂為頸雪為衣。

只因覓食歸來晚,誤入羲之洗墨池。

乾隆下江南時,有一天黃昏,見天際飛來一隻白鶴,他要隨行的文人學士即興賦詩。有位叫馮誠修的即開口吟道:「遠望天空一鶴飛,硃砂為頸雪為衣。」乾隆聽後,即出了個難題道:「我要吟的是黑鶴,不是白鶴。」眾人一聽,個個瞠目結舌。馮誠修卻不慌不忙地順勢吟道:「只因覓食歸來晚,誤入羲之洗墨池。」好一個機智的馮誠修,竟將墨汁把白鶴染黑向乾隆「交差」。乾隆不禁哈哈大笑。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主編微信:shiwen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每天喝牛奶護心延壽
誠信是金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