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緊急通知:您已被確診患有兩種網路重症,請即刻救治!

緊急通知:您已被確診患有兩種網路重症,請即刻救治!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網路,甚至可以說,上網變成了一種「本能」。而這一生活習慣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將「遊戲障礙」列為「成癮性」精神類疾病。也許你會覺得自己距離「網癮」很遙遠,但是,幾乎每個頻繁接觸互聯網的人都會患上這兩個小毛病——網路疑病症(cyberchondria)和網路囤積症(cyberhoarding)。

網路疑病症:天哪,我這是XXX病的癥狀啊!

下面的這一幕,是不是有種莫名的熟悉感:下班回家的你突然覺得頭有些疼,於是你打開了手機,在搜索引擎上輸入「頭疼是怎麼回事?」,半個小時後,你一邊滑著手機屏幕,一邊哀嘆,「我竟然只能活3個月了,嗚嗚嗚。」

這種通過網路「自己給自己看病」的案例並不少見,很多人感到身體不適,第一反應不是去醫院看醫生做檢查,而是癱在床上,「百度一下」,強迫性地使用搜索引擎和網站,本希望緩解醫療恐懼,反而最終自我診斷出了比實際情況嚴重數倍的疾病。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那你可能真的「病」了——你得了網路疑病症

英國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的精神病顧問教授內奧米?芬伯格教授( Naomi Fineberg)說:「疑病症患者過去常做的事情是查閱百科全書和醫學辭典,尋找那些他們認為很嚴重的癥狀。現在,隨著網路發展,他們會在互聯網上搜索發病的跡象和癥狀,接著胡思亂想,結果自己被自己嚇得不輕。」芬伯格教授還說,「網路疑病症」的問題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充分認識。「我在診所里見過好幾個這樣的病人,這是一種精神障礙,他們常常感到焦慮或抑鬱。」

網路囤積症:先碼後看(才怪)

微信好友上百人,關注的微博用戶超過一千人,卻還在源源不斷地找「新歡」;加了無數個群不說話也不退出,偶爾戳進去收表情包;看到長文章或者科普貼永遠是「先碼」,看不看完那是後話;不願錯過所能接受到的任何信息,忙裡偷閒地刷新手機和電腦……

這些看似正常的行為,其實均可貼上「網路囤積症」的標籤。囤積是人類的本性,是原始時代生存本能的延續。人類最初靠打獵為生,後來逐漸發展到種植圈養,無論是哪種狀態,都需要將生存資料留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養成了囤積的習慣。但是,這些從網路上囤積而來的信息多且無用,反而會引發一定的焦慮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等負面情緒。芬伯格教授認為,「『網路囤積症』也許是『囤積症』的『數字化形式』(digital version),這個問題值得仔細研究。」

新問題源源不斷,研究人士也要藉助科技

當然了,大多數人都能保持良性狀態上網,但網路疑病症和網路囤積症這樣的小毛病如果發展成疾病,也可能把一個人推向深淵。由網路引發的精神官能症將會影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財政狀況、教育、人際關係等等。據《衛報》報道,以上兩種網路癥狀更加不易被察覺,中招的人也可能更多,而研究人員急需對此展開研究,並建立一套評估系統。

芬伯格教授和她的團隊認為,不應該把複雜的互聯網使用問題籠統地歸結在一起,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網路成癮本質或條件,例如網路成癮更像是一種強迫性障礙。劍橋大學的瓦萊里?沃恩( Valerie Voon)博士表示:「我們想知道哪些群體有罹患網癮的可能性,或許我們能做些什麼來調解或減輕這種風險,及早確定治療方案。」

團隊提出的方案之一是與科技公司合作,嘗試利用大數據標記那些有網癮風險的人群。「我們對生物標記的概念非常感興趣,包括數字生物標記——換句話說,通過上網習慣得出數據,從而推斷出患病風險的大小。」 芬伯格教授表示,從某種層面上說,網路反而幫助網癮患者找到更多幫助。

圖片來自網路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還在爭論「男生太娘」?韓國會化妝的小哥哥早已成立三大「族群」
聯合國報告提出控溫1.5℃大目標,但能實現嗎?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