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德與公德:家校共育的選擇
近期頻發的高鐵佔座事件,引發社會對公德的再次熱議。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從什麼時候、在哪兒開始立德,立什麼樣的德,以何種方式立,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要回答的問題。實際上,家庭、學校和社會一起承擔的共育責任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可以說全社會都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獨善其身與相善其群
家庭是一個私人領域,學校是一個公共領域,在這兩個領域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要區別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私德與公德是兩個不同概念,1902年到1906年,梁啟超用4年時間寫了《新民說》,書中收錄的20篇文章由公德談及私德。他對私德的界定是「獨善其身」,對公德的理解是「相善其群」。認為中國人關於私德談得很多,但是公德談得太少,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談一身之德、一家之德、一族之德,還有一天下之德,但是很少談一國民之德。
梁啟超重視公德,實際上強調的是公民道德。他說私德是人們在社會私人生活中遵守的基本道德,包括怎麼做人,如何自律以及自我約束,還有在家庭生活中怎樣承擔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他闡述了家庭生活應該堅守的德行,這一富有真知灼見的觀點現在對我們仍有啟發。
高鐵佔座事件顯然有違社會公德。公德是公民在開展社會交往、公共生活過程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公共生活領域,也涵蓋教育自身,具有公共性的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社會公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雖然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也具有公德的意蘊。
私德和公德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的,在中小學德育和家庭的德教中,二者既有區別更相通相融。正如梁啟超在論述公德私德時,提到私德培育要為公德培養打下基礎,公德培養要鞏固私德的養成,要實現二者更好的融合。
在我看來,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最應該強調的三個品質是自律、利他、向善。
家庭德教與學校德育
兒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分別接受著教育,在剛剛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
對於廣大家長來講,一要有德教的意識,中國人習慣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實際上說的就是孩子早期形成的好習慣和好品行對於人生的影響。二要理解德教的內容,日本學者福澤諭吉認為凡屬於內心活動的,如篤實、純潔、謙遜、嚴肅等叫作私德。2001年中共中央提出《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17條的「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家庭美德,都屬於私德和家庭德教的內容。三要掌握德教的原則和方法,梁啟超在《新民說》中談到了私德培養有「正本」「慎獨」和「謹小」三種方式。「正本」就是明確道德教育的方向;「慎獨」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學會自律;「謹小」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把小事情做好,積跬步以至千里。
學校德育則包括了私德教育和公德教育兩部分內容。2017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是堅持協同配合,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道德發展、成長成人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育人合力。
立德樹人與多維一體
圍繞立德樹人的家庭教育理論框架,應該從文化、歷史、社會和心理等諸多方面去思考,在融合視域中思考理論構建。
德是人性本身,這是古代中國和西方的一些學者的共識。孔子提出「修德」,孟子闡釋「盡心」,朱熹認同「居敬」,王陽明提倡「致良知」,實際上都是在人性層面思考德性。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到「城邦之外無道德」,也把德看成是一個群體生活共同遵守的準則。家庭雖然是私人領域,但也是一個血緣社群,有群體生活就應該有道德堅守。
西方有兩種道德教育的傳統對我們今天影響非常大。一個是亞里士多德開創的「品格—習慣」教育模式,告訴孩子美德是什麼,在實踐中怎麼做;二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傳統,就是理性的思辨教育模式,可以先不告訴孩子什麼是道德,但是要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理解什麼是道德,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現在科爾伯格在發展心理學上提出的道德兩難判斷,所延續的正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這種傳統。
在當前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兩種傳統都要繼承。道德教育首先要解決認知問題,需要有一個基本價值判斷,並以此為基礎進行選擇,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正本」。
我們現在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實際上是要整合多維度的研究成果,打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平台,讓它們融合起來,實現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保證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正如美國學者愛潑斯坦提出的重疊影響域理論,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地給孩子提供正向的積極影響,最終能夠促進孩子形成好的人格和人性。
多維一體的德育是回歸生活的德育,要把為人處世和社會準則放在一起,把明辨事理和身體力行結合在一起,同時要警惕道德的虛無主義。現在中國家庭教育有一種值得警醒的現象:一大批兢兢業業的「無私」父母,歷盡辛苦養了一大批極度自私的孩子。對此,學校要注重提高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勝任力,才能給家庭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指導和服務。
家庭、學校和社會和諧共育,責任與挑戰並重,尚需共同努力。(作者系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11日第9版
※「頂上功夫」大比武,驚艷
※內蒙古全面啟動全國娃娃足球工程宣傳月活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