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胃養五臟,脾滋六腑!生命之根是脾胃,你會養嗎?

胃養五臟,脾滋六腑!生命之根是脾胃,你會養嗎?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靈樞·五味》

列位看官,我們今天的話題,說一說生命之根。

晚晴重臣曾國藩曾經說過,大丈夫立世,要有根基。

同樣的,人生命的延續,也離不開「根」。

這個「根」是什麼?根者,蘊於土,輸於精,用於長,務於升。也就是說,根是能夠幫助我們不斷成長,不斷吸收營養的通道。只有這樣,才配得上稱為「根」。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人體之根,就是我們的脾胃。

看官,您如果有閑空,翻閱一下《素問》,會發現這樣一句話:「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秉氣於胃」。這裡面,強調了胃,其實也包含了脾(只因脾胃互為表裡)。這句話明確表明,我們的五臟六腑,都要依靠胃(脾)來生養。

從中醫角度看,脾胃生養全身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們的食物進入胃裡。胃主受納,有腐熟之能。它通過不斷地蠕動、胃液的消化,將食物化作精微物質。精微物質,即現代所稱的營養。這些精微物質的下一站去哪裡?去我們的小腸。在小腸里,精微物質被充分吸收。這個吸收的過程靠誰?其實是靠脾的運化作用。也就是說,營養的吸收,場所在小腸,其實動力在於脾。

精微物質被吸收了以後,又有一股「力氣」,將它們升散、輸布到全身。這樣的力氣是誰來施展的?也是我們的脾。這就是「脾主升清」的表現。

所以說,脾和胃,是密切配合的一對臟腑。他們一個管受納,一個管運化,就像密切合作多年的默契夥伴,源源不斷地輸送營養給全身。於是乎,胃養五臟,脾滋六腑,他們兢兢業業地踐行「生命之根」的使命。

但是,這樣的一條「根」,也有累的時候,也有生病的時候。這就是我們在臨床上以及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脾胃氣虛的癥候。

什麼意思呢?先看胃氣。胃氣虛,是什麼表現呢?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胃脹。胃裡面又脹,又有幾分隱痛,不想吃東西,而一旦吃了東西,胃脹更嚴重。發脹的時候,只有按下去才能覺得舒服一些。看舌頭,往往是舌質淡、苔薄白。

為什麼會這樣呢?和咱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就是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換句話說,就是吃得沒規律、不應時,饑飽不均。這樣做是最傷胃氣的。

再看看脾。脾氣虛是怎樣的表現呢?如果胃氣虛的表現,在於一個「脹」字,那麼脾氣虛的主要表現,集中在一個「溏」字。這個「溏」,指的是便溏,就是大便不成形,或稀,或雜乎乎一團糟。每天排便的次數還很多,同時還容易體倦乏力,精神疲憊,不愛說話,整個人形體消瘦,面色發黃。看舌頭,也是舌淡苔白。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的時候,是飲食失節所致,有的時候是因為勞神費心太過所致。這兩點最為常見。

其實,上述兩種癥候,往往是同時發生,同時出現的。因為脾胃互為表裡,功能上相輔相成。胃氣虛,常常導致脾氣不足。脾氣虛,胃氣也往往為之衰敗。所以說,兩者常常同時出現。

那麼,有了這樣的景況,我們該怎麼辦?在這裡,我們給您說一個祖國傳統醫學,在調治這方面癥候時常用的方劑。您一看便知——

人蔘9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陳皮3克,半夏4.5克,砂仁2.5克,木香2克,水煎服。

這裡面,人蔘、白朮、茯苓和甘草,是四君子湯的配伍,在於補中益氣,恢復脾胃的健運之氣。在此基礎上,配半夏和陳皮,可以進一步地燥濕、理氣,使得脾胃之氣得以暢行。砂仁和木香,可以行氣、止痛,改善胃部脹痛的問題。這就是「香砂六君子」的標配,對脾胃氣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上述方劑,看官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切不可不經辨證而貿然應用。切記切記!

總而言之,胃養五臟,脾滋六腑,生命之根是脾胃。所謂養生,撥開浮雲,看見的往往是「脾胃」二字而已。個中要義,您是否讀懂了呢?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肝氣一堵,全身受苦!肝經不通到底意味著什麼?
被迫熬夜:12點後才能睡著,問題出在哪裡?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