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赴美留學第二談:避開這「五大坑」才能教育出優秀孩子

赴美留學第二談:避開這「五大坑」才能教育出優秀孩子

【本專欄系矽谷教育機構 7EDU 創始人劉君在鈦媒體開設的獨家專欄,專註於赴美留學行業和教育方法論。】

鈦媒體註:本文系鈦媒體獨家企業家專欄的第二篇。作者劉君女士是資深留學教育工作者,在北美創辦了 K12 在線教育公司 7EDU。十多年的境外教學生涯,讓她擁有了一套獨特的「方法論」,希望用中西方最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幫助更多的K12學生。

在上一篇專欄中,劉君著重分析了「我的孩子適合出國留學嗎」這一困擾中國家長的普遍問題;而本文,即「Jun老師專欄」的第二篇,劉君指出了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五大誤區,全文約 3000 字:

最讓人惋惜的,莫過於一株馥郁桂花被人當作牡丹培養,嫌它不夠雍容、熱烈、奔放。殊不知香飄十里的丹桂,妙處正在於它的欲語還休。

教育的悲哀也在於此。

從事境外教育的十多年來,我見過無數這樣的例子。孩子們或是優雅的桔梗、自在的牽牛、浪漫的薰衣草,卻被要求要成為蒼勁的松柏、挺拔的白楊。

教育這個過程,家長要做的不是拿一把剪刀,粗暴地將孩子「修剪」成最好的模樣,而是陪同孩子尋找自己。

由於教育的初衷走了偏差,我見過許許多多家長費盡全力將孩子送進美國的大學,也沒能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原因在於:從一開始家長就沒有找准正確的教育心態,加之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是推著孩子前進,沒有把孩子的學習習慣、時間管理、自我約束技能培養起來。

輔導了數千名學生後,我們發現大多數家長的教育方式總是盲目的,摸不清初衷、找不到方式,於是我總結了家庭教育經常存在的五大誤區,幫助家長規避一些想當然的錯誤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

誤區一:學習只是孩子一個人的事

很多家長的第一大誤區就是,誤認為學習只是孩子一個人的事。

不管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打定決心,以後要送孩子出國留學,還是選擇留在國內,在面對教育這件事時,首先家長需要做好心態上的準備——拿掉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浮躁和功利,永遠不要把自己孩子拿去和別人孩子比較。

家長要善於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被欣賞大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原動力、自主能力、創造力都可以在後天的學習過程中被不斷附加。如果一個孩子有特別欣賞自己的父母,不管這個孩子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早成,他都能成。

曾經我遇到一個有先天性多動症與自閉症的孩子,但他的媽媽對外介紹孩子都是說「我兒子特別有個性,跟別人不一樣」,即使孩子交流有障礙,說話詞不達意。但正是在這位媽媽的鼓勵式教育下,孩子展現出了非常好的音樂才能,隨後進入了一個特別好的大學。

但需要注意的是,鼓勵式教育也要分情況。鼓勵一定要建立在原則之上,家長一定要有是非原則,不能孩子犯錯、犯懶、走歪路的時候還進行鼓勵。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記住「為因不為果」原則,不要因為孩子犯錯的結果去批評他,而是要找出他犯錯的原因,找到孩子做事的動機,就比較好解決孩子的問題,這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和自己是站在「同一戰線」上,而不是對立面。

誤區二:推動孩子去做事情

第二個誤區,是有些家長只是機械地吩咐孩子去做事情,而非花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和教育。

以6-8年級為例,這段時間是美國的初中,整個初中階段應該去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基本特點,並鼓勵孩子進行相關嘗試。但我發現,大部分家長喜歡說這一類的話:「你快點做作業」、「你該起床了」、「快遲到了,你該快點!」

但實際上,最佳的交流方式並不是家長去催促孩子,因為一旦家長催促孩子做事,那麼這個孩子就已經形成了一種畸形的聽從命令的習慣。

有很多學生跟我聊天說,家長和老師不跟他說幹啥,他自己就不知道幹啥。他對於自己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完全沒有概念。因為他永遠是機械式地接受命令,沒有自我管控,不會自主地找事情做。

6-8年級之間,是培養自我計劃和自我管控的最佳時間段。家長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將命令換成問句。多說一些「你現在要幹嘛?」「你下午該幹嘛?」讓他自己去想自己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

同時,在這個年紀,孩子應該建立一個自己的日程,要對自己的一天都有規劃。我的孩子現在4歲了,我利用貼小貼畫的方式,讓他知道該吃飯的時間要吃飯,該玩的時候去玩,他自己非常清楚一天的時間要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

6-8年級養成了自我計劃的習慣之後,從9年級開始,孩子的選課、考試都要提上重點議程。我建議越早準備越好,比如很多人都認為11年級就應該去考的SAT,我認為其實應該在9、10年級就要準備。因為閱讀理解的能力培養要儘早納入日程,漸進地提高,而不是靠最後的時間去刷題。刷題刷出來的孩子,他們整個的創造能力、學習能力都非常差。


誤區三:臨時抱佛腳就能完成任務

如同建大橋一樣,培養孩子進心儀的學校是一個工程,而家長就是這個工程的設計者。如果從小就是「豆腐渣工程」,偷工減料,這個工程以後根本就建不起來,甚至會塌掉。

當家長把培養孩子當成建工程的時候,你所有的偷工減料,你的偷懶,你地基打得不穩,都會影響到孩子後期的成長。我認為,從時間表倒推來看,一個進名校的優秀學生,一定是從小開始就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

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找到並培養孩子的喜好,有了喜好再添磚加瓦,那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可惜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把力氣用錯了地方。

比如說,我們擁有很多具備10年以上的教學經驗的老師,其中不乏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美國重點中學的任教老師,他們很多都擁有美國斯坦福、MIT、伯克利等學校的博士學位。所以我們常有一些很牛的項目,可以讓我們的一些師資帶學生們做研究並在國家期刊上發表文章。

但遺憾的是,教授們發現一個合格的候選人竟然那麼難找。因為很多家長的心態都是「你一定要讓我孩子去,花多少錢我都願意」,但這並不是給錢就能填孩子名字的遊戲。地基沒打好,孩子沒有做研究的能力,教授就不認可,花錢的自我安慰又有何意義呢?


誤區四:孩子一定要上「名校」

很多人都會有一個問題,專業重要還是大學排名重要?

很多家長比較追求排名,但事實上排名每年都在變,而且其中含雜了商業水分。而且就算進了top里的學校,但是專業不好,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其實是沒有好處的。所以在專業和學校的天平上,我更建議多考慮專業。

此外,很多的小型學校反而對孩子的幫助更大。如果學校比較小,那麼給每個學生的資源就比較多,教授和學生的互動機會非常大,對學生的大學成長特別有幫助。

所以說到這裡,家長們一定要糾正「名校」在自己心裡的概念,如果你只是圖名校的光環,把它當作衣服上香奈兒的標誌一樣,為吸引旁人的羨艷,這樣的企圖會讓「名校」一文不值。如果家長有名校情結,希望孩子很成功,更要對整個教育過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自己有一個自我反省,是否做到了將孩子按照一個工程項目來培養。如果前期教育方式不當,後期投機取巧,即使把孩子送入名校,孩子日後也很難成功。


誤區五:所有決策都以進入好大學為目標

另外很多家長有一個誤區是,一切教育相關的目標,都是為了一個最終結果:進入好大學。這有時候會帶來與家長預期截然相反的結果。

比如,為了孩子成績考得高,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要多考AP。我時常看到家長會迫使孩子考12門AP,但每門都不高,這豈不是暴露了孩子的短處,讓人認為孩子學習能力不強嗎?

但如果孩子少考幾門,但每門的分數都很高,就能規避短處,還顯得這個孩子有很強的學習能力。

另外還有一個誤區,一些家長為了讓自己孩子GPA很高,就什麼基礎的課都選,這樣雖然GPA高了,但是簡單的課偏多會顯得GPA水分很差。但是如果都選難課,就更難增加GPA,所以需要有一個平衡。

另外,為了讓孩子增加留學敲門磚,讓自己孩子顯得很有愛心或者有豐富的活動經驗,很多家長盲目地讓孩子參加活動、做義工。

實際上,家長要明白的是:我們需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對世界、對生活有愛,有熱情的人;一個能夠跟世界建立聯繫的人。我們要讓他參與和回饋社會,讓他增加真實的人生體驗,並且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長處,做自己喜歡的事。

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非要把這個參與過程功利地當作孩子進名校的「工具」,在這個體驗過程他並不是真正發自內心想要去參與的,那就會有三個特別大的弊端:

一是你會把孩子培養得特別功利,以後他做事情是給別人看的;

二是他沒有從中得到真實的人生體驗、社會體驗,在考試最後的表達當中其實是能被看出來的;

三是做義工、參與活動不過是為成績錦上添花,如果將重心偏離本末倒置,反而有可能影響成績。

這就像欲蓋彌彰地往臉上抹粉,自己不白,抹再多粉也是自欺欺人。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都期待的,但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我們所能做的不是讓孩子成為比爾蓋茨,而是讓他成為自己。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一顆赤誠之心,真摯地體會人生和世界,並讓他找到能實現自我價值的趣味。

而作為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能做的,就是擺正心態,拋棄功利、拋棄短視,用最大程度的耐心、細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跨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學會面對失敗、體味成功,最終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本文首發鈦媒體,系鈦媒體獨家專欄,編輯/丁詩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手握1000萬印度付費用戶,蘋果、小米和愛奇藝都盯上Eros
秋燥正當時,選擇一款合適的保溫水壺才是關鍵!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