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想刺殺李世民,390名犯人一起放假,貞觀之治靠什麼維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言皓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時刻,在中國的大地上東到大海,南至五嶺,均夜不閉戶,旅行不帶糧,只是在路途上取食物。
這一年就是貞觀三年。史官筆下的這一情景不就是共產主義才有的大同社會嗎?怎麼會出現在我國封建時代呢?不但如此,而且在整個貞觀年間諸如此類的盛世氣象層出不窮。我們不禁感嘆道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其實歸納李世民治國的方略無非仁義而已。縱觀整個貞觀時期的史料,李世民光提到仁義二字就有幾十次之多。
那麼李世民是如何言行合一的踐行所謂的仁義的,這些故事告訴你。
一、以仁心對待政敵
眾所周知,魏徵是整個貞觀朝最有名的諫臣,根據統計,在十幾年時間裡,魏徵總共向李世民進諫了200多次,多次直言指出唐太宗的錯誤和缺點,並且上陳了眾多於國於社稷有益的方略,勇於力諫、死諫。
魏徵死後,唐太宗曾經感嘆道: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死後,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如果不去深入了解,有誰會想到,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原來曾經謀劃要殺掉李世民?原來魏徵是前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馬,曾多次向建成進言早早除掉李世民,建成不聽。
最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成功後得知此事,面對已成為階下囚的魏徵,李世民非但沒有立即殺死他,反而盡棄前嫌,對魏徵加以重用。如此也才成就了這一對明君賢相的千古佳話。自此以後,貞觀一朝的人才輩出,紛紛效法魏徵直言進諫,最終成就了一番清明而有為的政治新氣象。
二、以仁心對待入侵
李世民曾經說過「自古以來,我們都是以身為華夏子民為貴而輕賤蠻夷狄人,然而我卻獨獨對兩者都一樣的喜愛。」可見早在幾千年前的李世民已經有了平等友好的民族觀念。
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大將軍李靖奇襲東突厥,滅亡其國並且順帶俘虜了頡利可汗。當頡利可汗被押到長安城時,李世民曆數了頡利可汗的幾大罪狀,頡利可汗此時聲淚俱下、膽戰心驚。
但李世民話鋒一轉:「就因為你此前沒有帶兵大規模的侵入中原,我現在饒恕你的性命。」頡利可汗萬分感動。在以後的日子裡頡利可汗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在長安城享盡榮華富貴,最終頡利可汗安然的老死於長安。
這樣的國策始終貫穿於唐朝的對外製度,事後受頡利可汗的良好影響下,大唐身邊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詔人、高句麗人,甚至扶桑人,紛至沓來,雲集大唐國都,做起了大唐王朝的官員。
李世民因此被稱為天可汗,也開啟大唐威名遠播、萬國來朝的空前盛況。
三、重視百姓才是大仁大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深知這個道理,他也著實記掛著天下百姓的安危福祉。
僅在貞觀五年,大唐政府動用國庫金錢向突厥贖回了8萬多的中原人,這些人都是因為隋末天下大亂被突厥人或搶或誘而成為了他們的奴隸。
一次李世民因為一時衝動錯殺了一位官員,在扼腕嘆息之餘,他馬上能夠反省頓悟出人命不可草菅,亦不可輕視輕判的道理,於是隨即向有關部門下令,人命案件必須複議五次才能執行死刑(非首都地區複議三次)。
所謂仁者愛人,也只有內心懷有對黎民生命的珍視和尊重的仁君才能做出這個決定。這一決定可是歷史上開天闢地頭一遭!自此以後死刑人數大大減少,誤判錯判的情形越來越少。
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六年李世民給全國390名死刑犯放假,跟他們明年約定秋收之後再來服刑。在結果一年過去,390人死刑犯皆準時報到,無一逃亡。
你投之以桃,我便報之以李,唐太宗最終又全部赦免了這些死刑犯。知錯能改才是最重要,處死他們並不能挽回已死的生命。倒不如給他們一個重來一次的機會。這都是因為李世民注重以仁義教化引導百姓而不施行嚴刑峻法才成就了典範社會貞觀之治!
無可否認,唐太宗李世民還是有著諸多的缺點,犯了無數的錯誤,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但是瑕不掩瑜,唐太宗李世民主政貞觀一朝雖然只有短短23年,但是絕對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足以被後人引以為豪。
史料來源:《資治通鑒》
※《水滸傳》中一個討人憐惜的角色,卻潘金蓮命案中的關鍵人物
※九錫如何成為了篡權的工具,諸葛亮險些因此被陷害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