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比「貝爺」更猛的男人,帶著女兒野外求生

比「貝爺」更猛的男人,帶著女兒野外求生

在都市生活了太久的人們,有時候會對隻身荒野的冒險充滿嚮往。

「貝爺」的《荒野求生》,一度讓這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成為全世界冒險愛好者們的偶像。

相比都市生活的快節奏、束縛感和來自周圍的壓力,荒野生活誘惑我們的是不被打擾的安靜、自給自足的滿足感和可以呼吸到的自由氣息。

如果給你一次再選擇的機會,你會想要隱居荒野嗎?

最近,一部滿屏「綠意」、充滿叢林氣息的電影讓樓主眼前一亮,它就是——

《不留痕迹》

該片講述的是一對脫離主流社會生存的父女之間的故事。退伍的父親和他的女兒隱居山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某天,二人被警察發現了蹤跡,被迫回歸現實社會。

最終,逃離還是回歸,這對父女做出了各自的選擇。

本片由《冬天的骨頭》的導演黛布拉·格蘭尼克執導,闊別四年之久,黛布拉終於又為我們奉上了一部誠意滿滿的新作。

她的上一部作品《冬天的骨頭》,曾獲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也讓「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開始進入影迷們的視野。

《不留痕迹》年初在聖丹斯電影節上放映,口碑頗佳。在爛番茄上的新鮮度達到了100%,觀眾好評度86%。

就像影片的標題一樣,整部電影的基調是安靜、舒緩的,沒有花哨的雞湯,也沒有過度表演的痕迹,一切都像他們背後的那片森林一樣自然。

可以看出,導演似乎對綠色情有獨鍾。在影片的開頭,濃密濕潤的綠色充斥著眼球。

大片綠意盎然的蕨類、苔蘚類植物,

迎風舞動的蜘蛛網,

拾柴歸來的父女倆,在他們世外桃源一般的「家」生火,煮飯。

一切都是最原始的方式。木屑取火,吃剩的雞蛋殼做肥料,用油布收集露水,自然光烤蘑菇,這是身為退伍老兵的父親教給女兒的生存技能。

父親威爾在戰後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遂帶女兒湯姆隱居在此。一個簡陋的小棚子和軍用帳篷就是兩人的家。

當然,他們也並非完全與世隔絕。威爾會定期和湯姆一起進城,採購一些生活必需品。

而買東西的錢則是威爾將自己在醫生那兒開的一些止痛藥兜售給其他退伍老兵換來的。

這個「家」嚴格意義上也不屬於他們,而是一個國家公園。還有一些和威爾一樣的退伍老兵選擇離群索居,生活在這裡。

為了不被人發現,父親一直訓練湯姆如何在野外隱藏自己的行跡。

但湯姆的一次疏忽還是讓兩人暴露了。他們被警察強制帶走,理由是:住在公共土地上是違法的。

政府工作人員對二人分別進行了心理測試和人格測試,並把它們安置在一家農場,重返群居生活。

父親被安排了一個和農場主伐木的工作,湯姆也收到了收容機構送來的一些生活必需品。

按說,這樣的田園生活對父女二人算是最好的安排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第一天晚上,他們太過懷念營地生活,還是睡到了戶外。

然而,群居生活了一段時間後,父女二人的分歧開始越來越明顯。

湯姆其實一開始是被迫跟父親一起在野外生活的,在孩童時期,她離不開父親的照顧,對他充滿依戀。

當她在這裡慢慢習慣了群居生活,交到了朋友,體會到了和其他人在一起的快樂,她的獨立意識告訴她,自己更喜歡這種生活方式。

就像片中兩次出現的海馬的意象。

海馬是地球上唯一一種由雄性生育後代的動物。海馬媽媽將卵產在爸爸的育兒袋裡,由雄性海馬將幼魚撫養長大,再放歸大海,自己生活。

相比女兒的回歸,威爾似乎仍無法融入,他對寄人籬下的生活充滿反感,不願做被安排的乏味工作,和農場主一起去教堂,他嚮往的還是自由的荒野生活。

女兒也曾試圖說服父親,希望他能感受到和他人在一起的美好。她把父親帶到一個蜂箱旁,讓他感受蜂巢的溫度,她脫掉防護服,告訴父親,只要讓它們熟悉你的氣味,就能獲取信任。

這個情節正是關於群居生活的一個隱喻:像蜜蜂一樣,人終究是一種群居動物,需要彼此的溫暖。

但遺憾的是,父親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而湯姆則選擇留下來和大家一起生活。或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原因,父親只有在荒野中才能感受到內心的寧靜。

這也是本片之如此觸動人的原因。沒有激烈的矛盾對抗和強行反轉,一切都是如此有序而舒緩。

父親深深地愛著女兒,但他卻無法剋制自己對群居生活的恐懼;女兒也試圖說服父親,但對於父親的離開,她也選擇尊重對方。

父女之間更多的是一種沉靜而溫情的內心溝通。

本片改編自皮特·洛克的小說《我的放棄》,而影片的標題《不留痕迹》則是起源20世紀60年代的一種戶外理念。

當時戶外運動對自然和人文資源的破壞和衝擊開始引起美國相關部門的重視。許多管理部分開始與專業人士、民間團體合作,一起教育民眾戶外游的環境保護觀念。

「無痕山林」理念正是在這個時期慢慢湧現。

在這之後,也有一些講述「荒野生存」的影片,對文明社會的物慾橫流和對人性的束縛進行過反抗性的批判。

西恩·潘執導的《荒野生存》,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畢業後選擇做一個流浪者,在美國的荒野間徒步,獨自生存的故事。

《荒野生存》

這部影片的主人公Alex受過高等教育,被哈弗錄取,他對父母虛偽的感情心生厭惡,對文明世界的種種不堪無法接受,因此選擇逃遁,擁抱大自然。

「我想那麼年輕、乾淨,那麼寂寞地生活著,直到自己可以毫無防備的突然失蹤在馬路上的那一天。」

這樣的字句也曾讓很多嚮往朝聖之旅的年輕人熱淚盈眶,但Alex在旅途之中從不是一個人,無論是搭車,還是打工,他一直都在接受著陌生人的幫助。

當他終於到達夢想中的阿拉斯加,在一個真正無人的荒野中獨自生存時,悲劇卻發生了。最終,Alex因極度飢餓,誤食野果而死在了荒野。

大自然給了他個人自由,也最終無情的吞噬了他的生命。

和《不留痕迹》很相像的還有一部影片叫《神奇隊長》。講述的也是關於父親和一群孩子,是留在野外生活還是回歸現代文明的選擇。

影片中的父親和孩子們在森林中組建了一個烏托邦家庭,他教授孩子們野外生存技能,對他們進行無政府式的精英教育。

在這個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閱讀,思辨,崇拜自然、體魄、知識、自由,對文明世界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天生絕緣。

聽上去是一種帶有嬉皮士風格的浪漫主義生活方式,而父親也自認對孩子們的教育相當成功。比如小女兒會背誦《權利法案》,大女兒對《洛麗塔》的精彩解讀。

但是,這個烏托邦家庭僅僅是理想主義者的一個實驗,就像《不留痕迹》一樣,孩子們確實在這裡掌握了比城市中的孩子更多的動手和思考能力。

可是,等他們長大了,需要融入社會的時候,就會發現這種完全依賴書本的教育無法幫助他們從容面對真實的社會。

況且,這種教育方式也是父親的個人意願,帶有強烈的極權色彩。

等到小兒子因為母親自殺去世意識到父親的選擇帶給家庭的悲劇時,便開始反思自己受到的教育,並且回到外公外婆家反抗父親的控制。

從這些影片中不難看出,荒野生活和文明社會,從來都是一種選擇,無所謂對錯。

在中國,自古就有「田園將蕪胡不歸」的田園隱居派,也有熱衷遊歷山水的李白、謝靈運、徐霞客。

在美國,則有棲身於瓦爾登湖畔的梭羅。那句「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激勵了一大批理想青年背上行囊,選擇「在路上」的生活。

而選擇留在城市的也不必自覺是種妥協,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文明世界未嘗沒有大自然般的歷練與滌盪。

投身山川、河流、湖泊,需要放棄一切的勇氣,更需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是像威爾一樣被過往的經歷所迫,還是像Alex一樣為了逃避父母的婚姻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抑或是像《神奇隊長》中的父親,為了個人意願而進行的一種理想主義的實驗?

總有個理由讓我們逃離城市,也總有個理由讓我們回歸現實。

無論選擇哪種,最終不要後悔就是了。

(ps:回復「不留痕迹」,你懂的)

點個贊再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酷舞青春 的精彩文章:

張藝謀捧紅鞏俐,緊接著又捧紅鞏俐女兒,網友:一個都不放過
《大轟炸》未播遭抵制,7億巨制或將血本無歸,該誰來承擔?

TAG:酷舞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