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挑戰「21天不生氣」,真修行就是要改脾氣

挑戰「21天不生氣」,真修行就是要改脾氣

武漢的一群小學生和家長

被布置了一道特殊的暑假作業

挑戰「21天不生氣

沒想到九月開學時

全班40多個家庭

只有1個家庭通過了挑戰

不寫作業 母慈子孝

一寫作業 雞飛狗跳

布置下這份作業的班主任說

作業的最終目的

是讓家長和孩子在「生氣」時

能夠覺知到自己的狀態

體會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別讓情緒傷害了你自己

不生氣?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一個人說自己信佛、學佛

那麼第一件事

就是要改掉以往的習氣

不生氣、不計較、不抱怨

就算拜佛拜得多、念佛念得勤

如果事到臨頭

依然要生氣、要計較、要抱怨

結果還是「火燒功德林」

想發脾氣就發脾氣

放任情緒來控制自己

在貪瞋痴的輪迴中束手就擒

也如同蒙著雙眼走在路上

在不知不覺中傷人又傷己

覺知就是

非常清楚自己當下在做什麼

那麼,對於你的情緒

你是不知不覺還是後知後覺

你能否做到當知當覺

又想不想達到先知先覺的境界

不論漢傳佛教的觀照般若

還是南傳佛教的內觀

歸根結底都是引導人們訓練覺知

從而達到最終的正知正覺

不生氣 不比較 不抱怨

用「情緒晴雨表」的方式

對21天里孩子和家長的

情緒情況進行分析和記錄後

不少家長坦言

直到看到統計數字才發現

家長生氣的比例明顯高於孩子

而孩子的情緒又受到家長影響

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思路

因為這不只是為人父母者的課題

做人本身就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我們也可以試著

對自己的情緒做如實的記錄

除了「21天不生氣」

還可以挑戰「21天不抱怨」

「21天不比較」、「21天不折騰」

......

附:《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四·示凈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如來令多瞋眾作慈悲觀者,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父母,則當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豈以小不如意,便懷憤怒乎。既是未來諸佛,當必廣度眾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來度脫。豈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喪身失命,亦只生歡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薩舍頭目髓腦時,皆於求者,作善知識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無上菩提道想。觀華嚴十迴向品自知。

當然並沒有一種現成的方法

可以立刻將憤怒情緒完全消除

但卻可以通過一次次的練習

取得一些進展

一行禪師曾介紹過一種

「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就是用下腹部來呼吸,當我們被強烈的害怕或憤怒等情緒困擾時,對治的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如果在情緒的暴風雨中,你仍然不停地思考或說話,那是非常危險的。

這時候,不要讓自己被情緒淹沒,將注意力往下放,可以或坐或躺著,完全專註在呼吸與腹起的起伏上,練習念念分明地呼吸如果每逢艱難的時刻,都以這樣的方式訓練自己,便能安然度過這些情緒的風暴。

情緒只是情緒,它來了,停留一會兒便走了,生命里還有其他值得珍惜的事物。

摘自一行禪師《你可以不生氣》

情緒管理小技巧

此外,也有教育學者給家長支了幾招

但如果引申開來

其實也適用於其他場合

一:緩一緩

別著急說話或處理問題

喝口水、深呼吸

給自己設置一個「冷靜角」

佛弟子更可以在心中默念佛號

讓「理智」接手「衝動」

可以避免不適當的語言和行動

二:不設雙重標準

孩子們天生會模仿

父母就是他們的樣板

曾有一位媽媽對女兒發火

「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

但她自己也很大聲

女兒立馬就回了一句

「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

這一點

對待其他人時又何嘗不是如此

三:管理好「期待值」

俗話說沒有期望就不會失望

不論是對孩子還是身邊的其他人

我們總是希望他們

朝著符合我們意願的方向來做事

但有沒有想過

這種期待本身就是造成失望的起源

四:記錄情緒波動

就例如這個21天不生氣的小測試

事後總結並記錄生氣的原因

運用佛法的智慧

從貪瞋痴、因緣的角度

帶著慈悲和包容之心重新看待

五:學會接納和表達

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感知力

即使大人再怎樣掩飾

孩子也能感知到你的情緒

如果不開心就直接表達出來

「我因為什麼事情而有些生氣

讓我們一起想個辦法」

......

管理情緒的關鍵不是壓制和抗拒

而是接納、溝通和疏導

能夠直面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

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態

積極與對方進行理性的溝通

聽聽音樂、做些運動來釋放疏導

來源 | 上海玉佛禪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每天睡6小時和8小時的區別,請轉發身邊熬夜的朋友
飲酒食肉不可學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