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為什麼台灣要建省嗎?

你知道為什麼台灣要建省嗎?

原標題:你知道為什麼台灣要建省嗎?


楊昌濬:推動台灣建省第一人


◆ ◆ ◆


文 |石祿生


1

眾所周知,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政府收復台灣統一中國以來,台灣長期歸福建省管轄,直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決定將台灣從福建分立出去,並設立了台灣省。



欽定平定台灣凱旋圖


由此可見,福建和台灣之間一衣帶水的兄弟情分,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屈指算來,歷史上台灣隸屬於福建省的時光,長達兩百年有餘。那麼,在清末風雨飄搖的余日里,清廷為何還有「閑心」將台灣從福建分出來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時任閩浙總督兼代理福建巡撫的楊昌濬



楊昌濬畫像


依筆者之見,他是第一個萌生念頭要將台灣單獨建省的人,正是他的極力主張,帶動了晚清重臣左宗棠一起向清廷上書,促使清政府做出了這個決定。


清·光緒十二(1886)年【武魁】匾 楊昌濬題


那麼,楊昌濬何德何能,可以帶動左宗棠影響晚清政府的決策呢?


實際上,楊昌濬本人只是秀才出身而已,在科舉選人制度壁壘森嚴的清代社會,他本該是個無足輕重的角色;但誰又能料到,楊昌濬就是憑藉卑微的出身,最終成為了清末政治舞台上一個重要的人物。


楊昌濬生於清道光五年(1825),湖南婁底人,他自幼家庭貧困,母親早亡,是個不折不扣的社會底層小子。


楊昌濬雖然很愛讀書,但天資一般,直到二十六歲那年才考上秀才身份,水平也就一般般啦。


真正讓楊昌濬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是他的過人臂力,街坊鄰居都這麼議論他:「這小子一點兒也不像秀才,倒像個武夫。」結果一語中的,後來楊昌濬果真成了一個領兵打仗的人。


清咸豐初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太平軍進入湖南。



不久,左宗棠、曾國藩在湖南組建地方兵團,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湘軍,以協助清政府軍對抗太平軍。楊昌濬眼見科考之路已經支離破碎,乾脆隨同他的老師羅澤南一同加入了湘軍。


楊昌濬在湘軍的「奮鬥」之路十分漫長,既精彩又很複雜,三言兩語難以道得清,總之是一段long stroy,這裡不表也罷。

反正楊昌濬跟太平軍打了十多年的仗,他憑藉驍勇善戰、善於領導隊伍,為人又忠正,贏得了左宗棠的信任和看重,這是楊昌濬軍旅生涯最大的收穫。



跟對大boss,吃香喝辣不用愁,這個社會定律自古以來一再被驗證。楊昌濬就跟對了左宗棠這個晚清軍政大佬。


而且很難得的是,左宗棠並沒有拿楊昌濬當做呼來喝去的跟班小弟看待,而是打心眼裡敬重後者的刻苦與忠正,這就使得兩人的關係有了惺惺相惜的味道,這也是兄弟相守的長久之道。


後來的故事我們大抵可以想像得到,在左宗棠的一次又一次大力舉薦下,放棄了科考的楊昌濬,在湖南、江西、江浙等太平軍戰區,以軍旅身份坐上了仕途火箭:先是當上了知縣、府學教官等,接著是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後來就榮登浙江巡撫高位了,掌管一省軍政大權。



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政府不得不依仗左宗棠、曾國藩等地方軍團領袖,所以無論左宗棠推薦楊昌濬擔任什麼職務,朝廷基本上都答應。而楊昌濬幾乎每一次升遷,都是左宗棠直接任命或舉薦的結果。


可見左宗棠對楊昌濬的看重,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大佬與小弟的層面,上升到了同僚的高度,——試問世上有幾個大佬有此心胸,恨不得將曾經的跟班小弟舉薦到幾乎跟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高度?


2


話說太平天國運動偃旗息鼓之後,楊昌濬和左宗棠暫時分道揚鑣了:楊昌濬做了幾年代理浙江巡撫,後來做著做著就成正式的了;而左宗棠督軍到了福建,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後來就被派到西部省份鎮壓各種叛亂。

從那以後約十年,左宗棠幾乎都在領軍西征。



關於楊昌濬和左宗棠之間的兄弟感情,有一事可以驗證:


左宗棠西征,多次面臨餉源枯竭,楊昌濬「共解西徵實餉數千萬兩,較各省尤多」,還動用自己的養廉銀資助軍餉。後來左宗棠給楊昌濬寫信表示感謝:「承公忠之誼,數年大批旺解,拯我飢軍,誠每飯不敢忘。」



左宗棠站在公事立場上,向浙江巡撫楊昌濬表達謝意,這本身並不稀奇,關鍵是左宗棠稱呼楊昌濬的口吻,是懷著極大敬意的,絕不是拿他當跟班小弟那種口吻,呼來喝去更是不存在的。


要知道,左宗棠整整比楊昌濬大了十三歲,而且他對後者有著莫大的提攜之恩。但左宗棠卻能做到對楊昌濬發乎內心的尊重,這種胸懷,世間少有大佬可以做到。


這就說明了,左宗棠的品格是相當了不起的,而這反過來也側面印證了楊昌濬本人的忠正,所以受到左宗棠的尊敬。


言歸正傳。且說楊昌濬的浙江巡撫生涯,可書可寫的事迹當然也有很多,但縱然他有百千功績,也抵不過他干過的一件不體面之事所帶來的千古之恥:那就是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


楊乃武與小白菜,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歷史冤案,在此簡要安利一下:


浙江餘杭縣,有個鄉紳秀才叫楊乃武,還有個可人的村姑叫小白菜,倆人互有好感,但因階級身份懸殊,兩個人有緣無分,後來各自都娶嫁了。



再後來,小白菜的丈夫暴斃身亡,疑似被人毒死,也可能是病故,反正沒人說得清。結果,因為街坊鄰居的不良猜測,加上餘杭知縣劉錫彤對楊乃武有私怨,導致楊乃武被行刑逼供,冤斷為殺人兇手。


此事轟動了朝野。儘管楊乃武一再喊冤,將案情逐級上訪至巡撫院,但浙江巡撫楊昌濬本著對下屬充分信任的想法,抑或是懷有護犢子的本意,想包庇下屬(這點倒是跟左宗棠學得了精髓),所以堅持原來的錯誤斷案結論。



後來的劇情超乎世人的想像:首先楊乃武的確是被冤枉的;其次浙江範圍內的時任各地長官,有很多是前湘軍派系的人。要知道,太平軍早已經覆滅多時了,湘軍派系軍政勢力此時成了大清皇家的眼中釘;殺雞駭猴,正是時候。


古往今來,世人何時見過皇室這麼在乎過一個平民百姓的冤情?


這次就是了:皇家詔令查明了真相,為楊乃武昭雪平反後,慈禧太后再連發懿旨:「著餘杭縣令劉錫彤判處流刑,流放黑龍江;與本案有關聯的一百餘位官員,將他們統統革職,永不續用。」


就這樣,好不容易坐上浙江巡撫高位的楊昌濬,一下子跌回到了二十年前的處境。他冤嗎?其實他不冤。因為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楊昌濬作為失察上司,註定要被載入歷史恥辱榜。

3


但楊昌濬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否則哪有後來他力主推動台灣建省的豐功偉績?楊昌濬生命中有左宗棠這個貴人,這便是他東山再起的資本。



楊昌濬回家待業了三年,轉眼到了光緒四年(1878年),遠在甘肅、新疆等地西征的左宗棠,眼看時機差不多了,即以軍務需要為理由,向朝廷舉薦楊昌濬,要後者到新疆去輔助他打理軍政事務。


光緒看了奏摺,只能答應:「既然左愛卿點名要用這個人,那就讓他去吧。」就這樣,楊昌濬重回軍政大員之列。



楊昌濬在西部又跟隨左宗棠「奮鬥」了幾年,歷任甘肅代理布政使、甘肅布政使等職,直到他重回皇家視野,從一個有污點的官員,洗白為正常的高級官員。


此處說明,雖然筆者用了污點、洗白等辭彙描述楊昌濬的回歸之路,但實事求是地說,楊昌濬除了浙江事件不體面之外,他總體上算是個好官,做事盡心儘力,廉潔忠正,一心為公,連家產都不置,不負左宗棠的厚望。當然這是題外話。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福建和台灣岌岌可危,清政府急令軍事滅火隊員左宗棠督辦福建軍務,毫無懸念地,左宗棠帶上了楊昌濬做他的副手。


楊昌濬趕到福建後,僅僅過了二十多天,由於形勢危急,清政府便任命他為閩浙總督,領兵督防颱灣。


據史料記載,楊昌濬在防衛台灣的戰爭中,雖然沒有親身登上過台灣島,但他的身影活躍在福建各處海岸線,統籌全局,調兵遣將,籌集軍餉,為台灣本島守將劉銘傳提供了極大的支援,最終使得清軍順利渡台,挫敗了法軍,保衛了台灣。



清法戰爭結束後,楊昌濬依照清政府要求,兼任了福建巡撫一職。也就是在此期間,楊昌濬深切地意識到了台灣是中國東南海防的屏障,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單獨建省勢在必行。


認識到台灣邊防地位重要性的人大有人在,但楊昌濬作為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他本該是提出設想的最合適人選。



但依筆者之見,楊昌濬或許有意將頭功推讓給他的貴人和師友左宗棠,我們可以設想楊昌濬找左宗棠商議的情形:「左大哥,你貴為欽差大臣,台灣建省的事,還是由您第一個提出來吧。」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月,左宗棠率先向朝廷上書,奏請台灣建省,並建議任命督辦台灣軍務的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此後,清廷軍機大臣等無不紛紛表示贊同。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兒,身在台灣的劉銘傳卻主張「暫緩建省」。朝中最熟悉台灣事務的,莫過於劉銘傳,他的主張由不得皇室不重視呀。台灣建省事務,懸而未決。

轉眼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年)年初,另一個重量級的涉台高官表態了:「台灣建省意義重大呀!」這就是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楊昌濬,他後發制人,全力支持左宗棠的奏請。


楊昌濬在奏疏中指出:「台灣,南洋門戶,七省藩籬,奉旨改設巡撫,以資控制,實為保固海疆遠大之謀」。又說:「閩、台並系一省,今分為二,尤須唇齒相依,以收指臂之助」。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在大勢面前,清廷終於下令台灣建省!



而楊昌濬則進一步為台灣建省所需的資金來源提供了解決方案:由福建海關、各庫局負責每年協助銀子44萬兩,請其他各省協助36萬兩,共湊80萬銀兩支援台灣。這個方案,實質性地解決了台灣建省的最大難題。至此,台灣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份。

行文至此,楊昌濬力助推動台灣建省的往事,大體清晰矣。而左宗棠與楊昌濬一生惺惺相惜的「戰友」情分,無疑也令人感觸良多。謹以此文,紀念台灣建省一百三十二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藏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品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