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正統」到「夷狄」:明朝人對蒙元看法的演變

從「正統」到「夷狄」:明朝人對蒙元看法的演變

原標題:從「正統」到「夷狄」:明朝人對蒙元看法的演變


自從蒙元滅宋以來,對於蒙元的正統地位問題,歷來爭議不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正統王朝,明朝人對於前朝蒙元的看法,也經歷一個從肯定到否定的轉變過程。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初年,對於蒙元王朝的正統地位,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是給予肯定的。在洪武元年正月頒布的《 即位詔 》中,明朝官方表明了對前朝正統地位的認可:「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餘年。」將元世祖稱為「天命真人」,無異於承認其政權擁有「天命」,具有正統性。此外,明太祖下令編修《元史》,將元朝列為正統,並在洪武六年將元世祖入祀歷代帝王廟,地位與唐太宗宋太祖等相等,也是明朝初年官方承認元朝正統地位的明確表現。特別是成書於洪武初年的官修《元史》, 完全是將蒙元當作中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來看待,該書不僅承認元世祖建立的元朝的正統地位,甚至將其正統性上溯到了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首卷即為《太祖紀》。



在民間,初刻於宣德七年《資治通鑒節要續編》, 是明朝前期最為流行的一 部歷史教科書,該書序言就明言:「以宋為統,遼金分書之,元則直續宋統。」此書主張元承宋統的正統譜系,與明初官方的蒙元史觀是吻合的。


明初之所以認可蒙元的正統地位,是因為明初的正統觀看重的是「混一寰宇」的「大一統」,對於統治者奪取政權的方式和民族身份並不關注。但是,到了明中後期,主流的正統觀則開始強調華夷之辨,強調正統的「正」。




這一思潮起源於明初的名臣方孝孺。他在《釋統 》一文中寫道:「取之不以正,使全有天下,亦不可為正;夷狄而僭中國,治如苻堅,亦不可繼統矣。」根據此「夷狄不得為正統」的理論,方孝孺否定了蒙元的正統地位,但當時他的主張並不受人待見,被普遍嘲笑。


方孝儒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人的民族情緒開始高漲,對於華夷之辨日益重視,方孝孺的主張漸漸成為了主流觀點。成化年間,丘濬作《世史正綱》, 明確表示繼承方孝孺的觀點,否定元朝正統,聲稱要「嚴內夏外夷之限,以為萬世大防,故以《世史》為名。」 在該書之中,有一段對遼朝耶律德光的論述,很能表現出該書的正統觀念。作者說「後代的人們,在議論元朝時,總是以元朝曾經統一中國為由,就把它與漢唐並列為正統,這是什麼歪理邪說?耶律德光也曾經佔領過中原一段時間,忽必烈與他,都是同樣的夷狄,只不過佔據的地盤大小不同而已,僅因為地盤大小的不同,就論定一個算正統,一個算非正統,這不是以功利的角度去論斷是非嗎?這樣的觀念豈能符合春秋大義?」



不過,在成化年間的官方史書中,雖然開始有了華夷之辨的觀念,但只是比《元史》的立場後退了一步,並未徹底否認元朝正統。當時的官方史書,認為宋朝滅亡之前的元朝不是正統,宋亡之後的元朝才是正統。因此在宋亡之前都以宋年號紀年,直到宋朝滅亡後,才以元朝年號紀年。


明朝人對於蒙元正統性看法的根本轉變,是嘉靖年間的事情。嘉靖皇帝下令將元世祖像從歷代帝王廟中移走搗毀,將配祀孔廟的元朝大儒吳澄等以「大節有虧」名義逐出,又下詔重修元史,雖未修成,已經昭示了官方態度的徹底轉變。成書於嘉靖二十五年的王洙《宋史質》, 則是最能代表當時士人徹底否定蒙元正統態度的一部史書。作者主張「胡元者,趙宋之閏位」,書中將元朝國號、年號、皇帝謚號等全部削去不表,對於元朝皇帝直呼其名,不稱皇帝,表示這是為了「辯人類而明天道也。」為了徹底否定蒙元正統,王洙還直接以明統繼宋,追尊明太祖之高祖為德祖元皇帝,在南宋少帝之後繼為正統,將宋明之間的元朝徹底抹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史說事 的精彩文章:

「刀伊入侵」,1019年女真人入侵日本,東亞歷史大轉折的先聲

TAG:談史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