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為何會建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為何會建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

原標題: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為何會建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


清東陵位於北京東遵化市馬蘭峪,距北京125千米。這座大清國皇陵始建於1661年,共有帝、後、妃陵寢14座,其中皇帝陵5座。在這塊「風水寶地」,修砌了一圈長達20000米的風水牆,與長城之北幾百平方千米的「後龍」風水禁地共同構成整個陵區。


然而,清東陵所有的帝後壽宮均在風水牆圈內,唯獨有一座皇后陵寢,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建在陵牆之外,這是為何呢?



昭西陵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皇后--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寢,位於位於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與東陵之間有一道風水牆相隔。


孝庄文皇后原名布木布泰·博爾濟吉特氏,蒙古貴族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13歲時作為其親姑姑孝端文皇后的代孕替補者嫁給清太宗皇太極,是順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



歷史對其的評價極高,贊贊她是清朝歷史中最偉大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沒有孝庄文皇后的智慧,清朝歷史就可能被改寫。



按清朝祖制家法,孝庄文皇后和她的姑母孝端文皇后,即皇太極的皇后,一樣歸葬瀋陽的昭陵,與太宗皇太極合葬方為正理。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前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


原因在於孝庄生前曾囑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康熙帝向來對祖母非常孝順,故在孝庄歸天后,沒有將其入瀋陽的昭陵,只是在東陵邊修建暫安奉殿。院內有享殿和暫安奉殿各一座,未建地宮。


享殿為廡殿頂,因孝庄生前對所住紫禁城內慈寧宮東側的一座小殿十分喜愛,所以康熙命人拆掉,移到陵區重建成享殿。享殿旁有東西配殿,院門為三座門。孝庄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



從康熙二十七年至康熙六十一年,玄燁前往遵化祭謁暫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將謁陵安排在地凍冰封、難於行進的日子,是為了要在臨近當年祖母與他訣別的時刻,去拜謁、慰藉祖母。終康熙一朝,始終未能解決孝庄文皇后的陵寢問題。


雍正三年(1725年),是皇太極與孝庄成親100周年,雍正以孝庄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曆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宮。



對於為什麼不把孝庄皇后葬入清東陵內,有以下幾條理由:


第一 順治帝的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處於陵園內至尊無上的位置,作為福臨生母的孝庄,將她葬在陵內任何一處,地位都低於孝陵,這與其輩分不相稱。



第二 孝庄是太宗皇太極的皇后,雖把她葬在遵化昌瑞山一帶,但與瀋陽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體系,故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從這充分說明昭西陵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所以把其葬在東陵陵區之外,以示區分。



第三 在清代,無論皇帝,還是欽點王公謁陵,都是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庄身為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在謁陵時,每次都必須先從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必經之處。而昭西陵就在大紅門一側,故對於謁陵來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第四 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子孫對她的尊崇景仰之意。且從清東陵地勢來說,右側低洼多石,又瀕臨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紅門東側也是理所應當。



孝庄是公認的清初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關初期特別困難的情況下,用政治智慧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而且保護培養了順治、康熙二位明君,對扭轉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使中國歸於統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沒有像慈禧那樣垂簾聽政,始終處於幕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即便如此,孝庄的陵寢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是被砸得支離破碎,許多文物被毀,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盜墓事件。正所謂:「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園 的精彩文章:

如何才能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保持心靈的安寧與清凈?莊子告訴你怎麼做
中國歷史上唯一兩次登基為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恩怨情仇

TAG:國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