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大醮祈福處:參訪青城山,闡道天下幽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2018年10月9日上午, 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四川省道教協會協辦,成都市道教協會、青城山道教協會承辦的2018成都青城山羅天大醮開幕典禮在青城山新山門舉行。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東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僅10多公里。青城山因其四季常青,滿目青翠,諸峰環峙,狀若城廓而得名,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
公元143年,「天師」張陵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可以說,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教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國道教文化的精髓,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宮觀。
青城山祖師殿原名洞天觀、清都觀,初建於晉,明末毀敗,清代乾隆五十七年萬本圓重建祖堂,神龕匾額猶存。1982年被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名真武宮,又叫祖師殿,為小巧玲瓏的四合院。背靠軒轅峰,面對白雲溪,環境十分清幽。古迹有唐代薛昌浴丹井、廣成先生讀書台(傳為唐代道教大學者杜光庭讀書處)。
上皇觀始建於晉,明正德年間重建,清康熙五十八年再建。上皇觀為木結構建築,由前殿、正殿、山門、廂房組成,巍峨莊嚴。上皇觀原為玄真觀,是唐公主玉真和金華修真之所。安史之亂,唐玄宗幸蜀,專程來青城看望分別了四十餘年的妹妹,並出資重建玄真觀。後來唐玄宗回到長安,被尊為太上皇,玄真觀故更名為上皇觀。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頂,海拔1260米。老君閣閣分六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意蘊天圓地方、太極八卦之意。老君閣外觀呈塔狀,頂尖,中堆三圓寶,寓「三光」、「三才」。閣高33米,總建築面積為2400平米。基層依山勢用石材作平台和海慢欄杆,錯落曲折。閣周上下分設樓梯,供遊人直達閣頂。至閣頂,見雪嶺西來,岷峨東去、平疇陸海、諸水如帶,遠山近水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老君閣之建立,皆由傅圓天大師率全山道眾苦心經營而成,老君閣費用為由青城山道協自行籌措。
全真觀位於青城山青龍嶺龍居崗半山腰。該地原有龍居庵,後改為道家茶廠。1996年傅圓天大師精心規劃,恢復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樓。更名「全真觀」。殿堂正對丈人峰山口。從天鶴觀沿崗上行,峰迴路轉,可見層層茶園,及獼猴桃林。溪流繞徑而下,巍峨的殿堂聳立在蔥翠的林木中,左邊是尖峭綿延的丈人峰,右邊是逶迤神秀的飛仙崗,實為修身養性之所。
《小朝陽洞記》中說:「青城勝概,不可枚舉,而余獨愛朝陽洞。於西側一山洞尤愛之,以得朝陽最早故也。」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城山道教協會於此處依岩傍洞,擴建宮觀及琅,環仙館。洞口門樓為懸空古建,洞中仍塑寧封真君及呂祖、邱祖、三官神像。抗戰期間,蔣介石曾來此暫居。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曾為古洞撰聯云:「古洞親迎光照耀,蒼岩時有鳳來儀。」
玉清宮坐落在青城山丈人峰北坡。從圓明宮往西南上行里許即到。它古為天真觀,祀天皇真人,載於清乾隆《灌縣誌》,古廟被毀。1938年成都慈善會在舊址上重建,取名玉清宮,有殿宇兩重:上殿供奉呂祖、邱祖;中殿供奉祀寧封真人和藥王孫真人。傳說孫思邈晚年曾居青城山,並在此完成著名的《千金要方》。附近還有明代三官堂遺址。
青城山丈人觀又名丈人行宮,原為四合院式道觀。清光緒辛巳(1881)三月,黃雲鵠《修丈人觀神像記》云:「茲地是上元宮祖堂,咸豐年間王居士培修,盧道士靜虛曾安爐此間(煉丹)。」1963年古觀被拆。1992年在原址重建大殿三間,祀寧封真君,清咸豐年間石刻寧豐像猶存。
天鶴觀原名「天然圖畫」。位於龍居山牌坊崗山脊上。牌坊崗之名始見於清嘉慶五年,原有一座十角重檐式的坊閣,清代光緒年間重建,其旁有駐鶴庄。此處正當遊人由建福宮去天師洞的半途,海拔893米。雄秀的牌坊矗站於長長的石級上,佔據了兩峰夾峙的山口,成為半山道上十分突出的景觀。龍居、天倉、乾元、丈人諸峰,堆蒼疊翠,宛如畫屏。林間有鵪鷺輕飛,山鳥長鳴。岩下溪水潺潺,琤琮有聲,宛如悠然琴韻。炎夏至此,山風拂面,頓然沁肺清心。坊上有聯云:「溪壑奔騰,百川東去通千派;雲霞縹緲,萬里西來第一山。」
飛仙觀之名原出陸遊「可笑飛仙未忘俗」詩句。古觀毀於清末。民國初年,長生宮住持道士馬理乾曾於舊基重建殿宇三間,復毀於1949年。由飛仙觀下行百步,有響水洞奇觀。響水洞為深達數十米的裂谷深澗,白雲溪水經此飛流直下,形成長達百米的多級瀑布。裂谷古柯相交,但聞水聲而深不見底,故名響水洞。洞頂有一亭一碑,亭供攬勝,碑記其事。
建福宮在青城丈人峰下,位於山門左側。宮觀始建於晉,原址在今青城天國山中。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奉敕遷於今址。原名丈人祠,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主祀青城主神寧封真人及杜光庭先生。
圓明宮又稱元明宮,宮內共三殿五院,主祀三官大帝、斗姥元君、王靈官、等道教仙真。宮外叢林蓊鬱,翠靄掩映,環境清幽,風光迷人。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巔之陽,海拔1600多米。自晉代以來,青城有三處上清宮,一在天國山,一在成都山,俱廢。現存上清宮為唐玄宗時加以修建,五代間前蜀王王衍重建,明末毀於火。清同治八年(1869)起至民國初年,由道士楊松如、龔仰之陸續重建(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宮門為石砌劵洞,上有門樓,有蔣介石手書「上清宮」三個榜書大字,兩旁聯文為于右任撰書:「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石階兩旁各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銀杏樹(右側一株尤為奇特,系一株分為十三株組成)。
天師洞古名「常道觀」,與建福宮相鄰。因觀後有漢張陵天師結茅闡道所居之洞窟,俗稱天師洞。它在白雲溪和海棠溪環抱的山坪上,海拔高度1000米。洞後第三混元頂聳立如屏,左接青龍崗,右帶黑虎塘,三面山環水抱。道觀呈東向略偏北,前方白雲谷視野開闊,可遠眺天府平川。縱目望去:「千岩迤邐藏幽勝;萬樹凝煙罩峰奇。」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讀完此文,就可以放心給道教之音投稿啦!
※耐得住寂寞,才能升華自己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