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不到五百元?一款能提高吃雞成功率的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

不到五百元?一款能提高吃雞成功率的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

原標題:不到五百元?一款能提高吃雞成功率的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


無線耳機如同無線充電在2018年迎來了一個井噴式的增長,如今耳機的功能也逐漸增多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大眾消費者的關注。那麼基於性價比帶來的選擇也一定程度讓消費者犯了難,而我的推薦依然是「雜食通吃型」的耳機才是首款甚至升級款耳機的最佳選擇。


越來越多專業的電競賽事也讓電競行業朝著穩定蓬勃的趨勢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年輕消費群體加大了對電競外設的關注度。而本文的主角作為一款無線藍牙耳機,卻和電競扯上了關係,TA就是來自1MORE的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以下簡稱為Spearhead VR)



這幾天萬魔(1MORE)的發展非常迅猛,這很大程度的與其頻繁推出新產品有關,就比如這款今年發布的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與之同名的Spearhead VR電競頭戴式耳機發佈於2017年)。包裝風格沒什麼可講的,大大的「1」作為品牌logo已經多次出現在各系列型號中。而黑紅的配色也是相對的經典,經常出現在高端跑車中,給人一種血脈僨張的速度感。另外,騰訊叮噹加入也算是可以看清萬魔將來在BAT中站準的腳跟,趕上人工智慧發展的步伐。



內部包裝依然還是萬魔的老配方,更多的強調設計感。與其同樣的豐富配件老傳統依然在Spearhead VR中得以保留。




Spearhead VR選擇了目前三種藍牙式耳機續航最大的項圈式。一體成型的項圈整體加以黑紅配色可以說非常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喜好,三個實體按鍵由不同形狀組成,較大的按鍵面積和突起手感在我使用過程中用起來還是非常得心應手的。




「1」字型的Logo位於耳機的兩側,內有玄機的是Spearhead VR是自帶光效的,使用起來可以說是酷(sao)的一匹。橢圓形的倒向孔設計非常獨特,配合碩大的LR方向標示可以說是個性十足。



根據實際的使用體驗,我來說說Spearhead VR給我形象深刻的幾點。


第一就是極輕的佩戴感受,官方標稱的32克戴在耳朵上確實沒有任何負重感,這對於一款需要長時間使用的電競耳機來說尤為重要。記憶鋼絲搭配硅膠材質外皮,在直接接觸皮膚也不容易引起不適。再加上非常軟質的耳機線,說真的幾乎感受不到聽診器效應。



第二,既然是電競耳機,最大的就是要保護遊戲性。語音降噪算是Spearhead VR第一把利劍,這對於「吃雞」之類的遊戲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得益於項圈式耳機本身的優勢通過HFP藍牙通話協議儘可能的保證更加優質的通話水平。




第二把利劍就是實境音效的加入,這對於需要聽聲辯位的競技遊戲來說其實比前者更加重要。開啟音效與四種燈光模式均在「1MORE MUSIC」的APP中可以找到,而這兩種功能均不支持直接在耳機上進行快速切換,這有點可惜。


第三把利劍就是加入了快充模式,雖然這與手機上的快充有所不同,但是打著「充電10分鐘,實戰3小時」的實際效果,還是非常滿足遊戲甚至聽音樂的不同需求。另外充滿時的續航也能達到6小時,不過個人覺得在獨自遊戲時可以關閉光效來加強續航上的表現。




第三,Spearhead VR不僅可以滿足電競上的需求,甚至在聽音樂上其實是超出我的預期。採用了「石墨烯+金屬鈦」的同軸雙動圈,並且增強了在低頻上的表現力。這對於初燒或者喜歡聽較為勁爆音樂的用戶來說,提升可以說是非常的明顯。再加上藍牙4.2和120ms的低延遲,在藍牙耳機中擁有不俗的表現。




最後提一下的來自騰訊叮噹的人工智慧語音功能,客觀來說受限於當下語音功能的局限性,使用起來的適用範圍並不算廣。但是考慮有總比沒有強的性價比因素,對於這麼一款可以後期可升級的耳機,讓我還是有所期待的。




所以就通勤來說,Spearhead VR還是完全可以勝任日常的所有需求。對於功能亮點基本可以秒殺同價位的藍牙耳機了;在聽感上更加強調動感的低頻,小白用戶可以無腦選擇,但是其並不太適合注重無音染監聽風格的用戶;另外需要吐槽的就是萬魔在APP上做得實在比較簡陋,說明書中的1MORE LIFE也不知為何物。綜上所述,萬魔在硬性指標上擁有著不錯的表現(畢竟自己有廠),而軟體方面還需要努力一把。與此同時人工智慧語音的加入只能算一個「調味劑」,但這也看出萬魔對於市場的敏感度。從我目前接觸的幾款萬魔來看,這麼一款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用不到500元的售價有著與小米(與黑鯊合作)同樣的走心理念,希望在國內可以出更多感動人心且價格公道的好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碼風潮 的精彩文章:

TAG:數碼風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