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助力精準醫療,生物銀行大有可為!

助力精準醫療,生物銀行大有可為!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情況加劇,在未來,疾病將成為個人、國家乃至全球在健康與經濟方面沉重的負擔。

然而,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由於每個人的基因不同,相同的藥物在不同人身上的療效可能差異較大。因此,為患者「量身定製」的治療方案,也就是精準醫學,成為了當前先進的治療理念之一。

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只有通過追蹤大量人群健康狀況,才能發現疾病與基因的關聯。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發表了兩篇論文,話題均集中於英國生物銀行,並揭示了生物大數據對精準醫學的極大價值。

這種生物銀行並不是獨一例,日本、加拿大、冰島等國家均啟動過此類項目。但毋庸置疑的是,英國生物銀行規模最大。

第一篇論文基於英國生物銀行全套數據,詳細講述了該銀行的構建流程。這個生物資料庫於2006年啟動,4年間共招募了約50萬名志願者,其年齡介於40-69歲之間,並收集了他們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樣本,以及生活方式、臨床數據等信息。

2012年,英國生物銀行對外開放其資料庫訪問許可權,以幫助研究人員更深入的進行疾病研究。在這6年間,全球數千名研究人員利用該資料庫,取得了眾多科研成果。

在另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該生物資料庫,對大腦遺傳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比較超過8,400名志願者的遺傳信息和腦成像數據,以尋找基因與大腦特定特徵之間的聯繫。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一種與大腦白質結構和修復有關的基因,該基因與多發性硬化、中風和運動神經元疾病有關。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一組基因與大腦中鐵沉積物有關,這種沉積物或許可解釋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

牛津大學統計基因組學教授喬納森·馬奇尼表示,儘管這些都是重要的發現,但它們並不是研究道路的終點。「我們尚未找到這些疾病的致病基因,雖然只是發現了與疾病相關的重要基因,但同樣有助於研究向前發展。」

該資料庫記錄了志願者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因此,「這將使研究人員能夠發現,並預測未來疾病早期成像標誌物,以及可能導致疾病的風險因素。」牛津大學綜合神經影像中心分析負責人斯蒂芬·史密斯表示。

這些發現展示生物庫資料庫的巨大潛力,有利於研究人員進一步開展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生物樣本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由中國科學院建立的中華民族永生細胞庫。去年,中關村生物銀行和張江生物銀行相繼建立。

期待生物大數據助力下的精準醫療日益壯大,為解決重疾和老年疾病帶來更多治療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客女性諮詢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這種「女人味」對男人吸引力這麼大?
25歲的臉,40歲的脖子!頸紋,我該拿你怎麼辦

TAG:健客女性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