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族100多年前還是中國人,現在流落中亞
1、左宗棠大人還在嗎?
這是一個真事:
幾個中國學者到吉爾吉斯斯坦東幹人居住區去訪問。東干老大爺聽說是從中國來的人,顯得特別激動。因為其中有個學者是陝西人,所以竟然能夠與東干老大爺無障礙的交流(東干語實際上就是陝甘一帶的方言,其中融合了一些俄語、阿拉伯語、波斯語等辭彙)。
東干老大爺對中國陝西省特別感興趣,問那裡有多少穆斯林?他們現在的傳統是什麼樣的?
談起陝西,老大爺眼睛裡就閃著光,表示很想去陝西看看,嘴裡不停念叨著——那是「我爺的省」。這裡的「我爺」是指白彥虎,中亞地區的十萬東幹人都稱白彥虎為「我爺」。
然而,白彥虎這個人對漢人來說卻有點尷尬,特別是陝甘地區的漢人。
看著東干老大爺的熱情,幾個中國學者實在不好意思告訴他那段歷史真相。顯然,東幹人對那段歷史的認知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
臨別時,東干老大爺突然像記起了什麼,劈頭問道:請問,左宗棠大人還在嗎?!幾個中國學者都愣住了。
左宗棠都死了100多年了,這個名字還依然存在於東幹人的「集體恐怖記憶」中。
「左宗棠大人」——還不忘帶上尊稱,說明東幹人對他是又恨又怕,並且產生了某種奇妙的情感,難道這是變種版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2、一路逃亡,從陝甘到中亞
想當年,東幹人的祖先逃到新疆,雖然距離那個歷史事件已經過去幾年了,但他們依然怕左宗棠的追兵而至。於是在1877年的冬天,他們決定進一步西逃。
他們分成三批在嚴冬翻越天山,最後來到了中亞地區。第一批有1000多人,來到了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卡拉庫爾。第二批有3300多人,由白彥虎親自率領前往哈薩克的江布爾州與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碎葉城)。第三批有1000餘人,來到了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一帶。
如今100多年過去,他們後裔經過遷徙變化、繁衍生息,人口已發展到11萬多人,在當地算是少數族裔。這11萬多東幹人中,有至少一半以上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還有一部分在哈薩克境內,俄羅斯和烏茲別克斯也有少量東幹人。
3、為什麼叫「東幹人」
東幹人,一般被理解為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甘地區的回族後裔。他們原本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族群,而是屬於回族人。1926年蘇聯在人口大普查之中,給他們賦予了一個新的種族——「東干族」。不過,東幹人依然認為自己是回族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東幹人的民族認同感越發強烈。
那麼,為什麼叫「東干」呢,其中有何含義?至今,學界仍沒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有好幾種說法,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東干是由「黃河東岸」而來;還有說東干其實是「東甘」,甘肅東部,表明他們是的祖地在那裡;還有說東干是「屯墾」的訛讀,是指到新疆開墾的甘肅回族人的代稱。這幾種說法貌似都有一定道理,又都令人不能信服。
什麼還有「更誇張」的說法,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出現了「東干」一詞,意思是「離開中亞之後又歸來的穆斯林」,因為回族人最早最早就是從這裡遷徙到東方的。
4、東幹人的語言文字
在一些刻板印象中,東幹人往往被形容成「不拘小節、耿直勤奮、嗓門很大、性子急」,從這些性格特徵中似乎你能看到西北人的影子,100多年過去這種地域性格仍然沒有改變。這可能跟東幹人十分嚴格的民族血統保護有關係,他們一般較少與外族通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自我封閉,也倒確實保留了他們的民族傳統和文化。比如語言,前面就提到過,一個陝西人與一個東幹人幾乎是可以實現無障礙交流的。即使不是陝西人,你也偶爾能聽懂東干語的單詞。
他們說「四娘」就是「食糧」,食物的意思,古人說食糧就是指食物。他們說「學校」是「叫福」,就是「教府」的意思,古人把學校稱為「教府」。他們把「政府」叫做「衙門」,幾乎不需要遲疑就能明白,因為「食糧」「教府」這些古稱我們現在聽的少了,但是「衙門」卻在影視劇中經常聽到,所以並不陌生。
東幹人的文字卻不是漢字了。1927年,蘇聯便曾以拉丁字母來發明了東干文字,1950年代又改以俄文的西里爾字母來制定東干文字。幾代人下來,東幹人都不會寫漢字了。
蘇聯對東幹人的文字改造是成功的,對語言改造卻完全失敗。這是由於當年跨過天山的東幹人祖先,大多都是不識字的農民,他們的日常生活對漢字並不依賴。東幹人的子女在學校里被教任何文字,他們都沒有意見。可是如果學校里不讓說東干語,而教俄語,這就容易出問題了。
5、國界隔離下的東幹人
曾經在蘇聯時代,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烏茲別克和俄羅斯的東幹人都能自由來往,走親戚串門。蘇聯解體之後國界被劃分出來,東幹人從此無法在自由來往了。於是這一個族群被國界劃分成了很多東幹人小圈子,原本內部同質性很高的東幹人,在國界的隔離下,也逐漸走上越來越不同的道路。
烏茲別克的東幹人就開始與當地民族通婚了,並且逐漸融入了當地社群,或許再過幾十上百年,東幹人的印記便會慢慢消亡。
吉爾吉斯斯坦雖然是東幹人分布最多的地方,可是他們在國內的影響力很差,幾乎沒有發言權,政治上處於邊緣地位,經濟上也過的緊巴巴的。
哈薩克的東幹人可能是過的最好的。由於哈薩克獨立之後經濟狀況發展較好,國內東幹人生活也普遍比其他國家的東幹人更為富足。
而且哈薩克的東幹人在政治上還有一定的地位,這可能是得益於這些年他們與中國的頻繁交流。以前就舉辦過東幹人到甘肅、陝西的「尋根」文化交流,還包括鼓勵東幹人子女到中國留學等等。
6、東幹人的「家國情懷」
大概是由於個別東幹人的「尋根」文化交流,導致我們對所有東幹人造成一個誤解,認為對中國很有認同感,認為他們將中國看待為「祖國」,因為他們說著一口陝甘方言,還保留著許多清朝老傳統……彷彿這些都是證據。
這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東幹人其實並沒有多少家國情懷,對所謂祖國、故土的認識也是比較模糊的。他們作為一群客居異鄉的人,與當地各民族雜揉在一起,長期以往,回不去的故鄉記憶越來越淡薄,現居住地又始終無法建立起主人翁意識,歸屬感也不強。
那名東干老大爺嘴裡念叨的「我爺的省」,並不能說明他對祖國的思緒,那只是他對白彥虎的敬愛而已,遠遠談不上家國情懷。
事實上,他們對「講漢語的穆斯林」才是最濃烈的抱有感情。如果你跟東幹人交談,他們迫切想知道陝甘地區的穆斯林的情況,而談歷史人物他們尤其喜歡談鄭和,鄭和的祖先來自烏茲別克的布哈拉,在東幹人看來,鄭和是他們的「鄰居」,自然會感到親切。
所以,事實上,東幹人沒有「家國情懷」,他們只有「宗教情懷」。
※戰敗後日本社會一覽,17張彩色老照片
※世界上最早的13張城市老照片,有170多年了!
TAG:嘴哥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