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只有3億人,卻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
原標題:為何美國只有3億人,卻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
2017年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7564億美元,又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比增長4.2%。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還多,而去年的社會零售總額僅為54246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94%,所以這個現象很有意思,美國人為什麼那麼敢消費?
作者:海外君 來源:海外眼
最近網路上有一種思潮,「經濟寒冬來了」,「成本大漲、融資困難、投資放緩」等等……消費降級,榨菜銷量又走高了……
還常能看到一些文章教人如何應對寒冬的,不外乎充電學習、投資自己,不亂消費,準備著過緊日子應對不確定的未來等等。
但我身邊出國的同事卻沒有這種感覺,美國人買買買、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仍很強勁。
從數據上也能看出來,2017年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7564億美元,又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比增長4.2%。
有人就問了,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還多,而去年的社會零售總額僅為54246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94%,所以這個現象很有意思,美國人為什麼那麼敢消費?3億人口的美國又是為何能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呢?
收入水平高
中產大膽消費 不懼未來
我們說看一個國家消費能力強不強,主要是看四點:一是人口數量;二是收入水平;三是消費觀念;四是社會福利。
先說人口,美國3.2億人口跟中國相比不算多,但是放眼全球,卻也是排名第三的人口大國。這就是先決條件,沒有足夠多的人,要想成為全求消費大國,是不大可能的。
再說收入水平。印度,人口數量遠遠超過美國,但老百姓沒錢,你叫他怎麼消費?所以收入水平也很關鍵。
我們來看一下最新統計的全球居民收入排行榜。
美國的人均收入雖沒有進全球前三,但排名在全球第五也很不錯了。何況中產階層是消費的主力,美國中產占人口的比例,以及年收入水平都是全球最高的。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再加上人均收入增長也快,自1970年以來,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收入增長了34%,而低收入水平的美國家庭收入也增長了28%,加上全球第三的人口基數做保證,這些都是拉動消費的有力保證。
然後是消費觀念:
美國人與中國人的消費觀念截然不同,他們更熱衷於超前消費,因為他們深知將錢留在身邊會讓資產貶值,同時美國的諸多政策也有力的支撐了美國人民的超前消費。
首先美國的徵信體系完善,大到買房買車,小到買套餐具,美國人都可以靠貸款實現(當然現在中國也有這種趨勢了)。
美國人的信用卡持有數是中國的8.5倍,且付款無需密碼只要簽字,這都因為有徵信制度做為保證,使得刷卡人不敢造假。
同時為了刺激信用卡消費,各銀行還會推出使用信用卡的福利,比如開卡贈送禮品,刷卡消費返現等。此外美國有完善的徵信體系,
最主要的是,美國有一批敢於消費、不懼未來的中產階級。
「中產」這個概念始於20世紀初,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他曾說過,「要讓我的工人買得起汽車」。
當時,工人的日薪只有2-2.5美元,除去基本生活所需,工人口袋裡攢不下多少錢,日子過得暗無天日,因此在發完工資後,很多人都是去酒吧一醉解千愁,沒人想過存錢——即便存也存不下多少。因為缺少消費種類的支出,社會經濟循環基本沒有,一個地區的經濟基本是一潭死水。
而當福特大幅度提高工資之後(從2.5美元提升至5美元,並且工作時間率先由12小時縮短為8小時),引起了全國產業工人蜂擁而至,福特選擇那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來享受他的高工資。
這群工人,在領到薪水後,沒有去一醉方休,而是選擇了儲蓄和消費。
當工人的收入提高後,他們會需要住房,這就拉動了建築業的生意,同時又創造了一部分的建築工作崗位;福特的工人需要穿的更體面,因此就拉動了服裝生產及原材料生產的就業機會;他們會購買更多的生活用品,因此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當帶動的這些人有了更多收入後,又會去消費其他人提供的服務,一個地區的經濟就這樣帶動起來了。
當這個地區的經濟變好之後,自然有更多的人能夠買得起汽車,錢就這樣循環回來了。
同時福特還發明了流水線生產方式,使汽車成本大幅降低。
在福特公司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汽車公司的同時,汽車工人有了錢,工人可以買汽車,可以買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費,於是中產階級誕生了。
所以當美國完成西部擴張後,在領土擴張上已沒有更大空間時,美國發現了另外一個經濟增長的金礦——這就是迅速成長的中產階級,正是他們帶動了巨大的社會內需,支撐起美國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拉動經濟高速增長。
社會福利托底
底層民眾也敢於今天花明天的錢
都說中國進入了中產時代,在三四線城市家庭月收入達到3萬就可算為中產,而貌似富裕的中國中產真實生活又如何尷尬——「從中產到破產,僅需一個暑假」,「一場流感掏空一個中產家庭」,可以說,在教育、醫療、住房三座大山之下,中國的中產總是活得如履薄冰。
所以我們要談的最後一個關鍵點是社會福利。
美國雖不是福利國家,跟北歐相比福利相差太遠了,但是作為底層民眾,在美國卻能生活的很好。因為它的醫保、社保、教育體系相比中國要完善太多了,底層老百姓不會擔心因病致貧,不用擔心上不起學,不用擔心住不起房。
美國醫療制度的著重點是,對任何危及生命的疾病,不管有錢沒錢,先看病,後買單。你有錢,那你就自己掏錢或由保險公司支付;你是窮人,就由政府買單,連住院的伙食費都由政府出。
所以讓居民消費沒有後顧之憂,不懼怕未來,才能敢消費,願消費,想消費。
反觀中國,我們社會的收入增長並沒有最大可能地分配給老百姓,"藏富於民"成了一句空談,僅憑政府投資能帶動消費嗎?少得可憐。
中國人本來就不富裕,還要顧及養老、看病、孩子上學等。經濟情況稍微好一點的人,其實也很糾結,掙的錢在銀行壓一塊,在房子上壓一塊,在股市裡套一塊,看起來不少,但是轉不動,都是死錢。
當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買一個小房子的時候,當一個家庭的孩子上學就要掏空家裡的積蓄的時候,當一個農民辛苦一年的收入還不如一個大款吃一頓飯的開銷的時候,我們能指望老百姓不去省吃儉用、不去瘋狂存錢、不去為養老發愁嗎?能指望銀行里那幾十萬億的存款轉化為巨大需求嗎?
如今,除了擴大出口貿易,讓全世界來養活我們以外,也許我們應該深思,如何應對經濟寒冬、消費緊縮的未來。
※高曉松:在北歐,我覺得自己內心很醜陋
※中國人持幣掃蕩世界獨孤求敗
TAG:憑海觀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