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複製的哈佛女孩、牛劍雙胞胎、斯坦福三兄弟告訴你,為什麼窮人「不配」擁有素質教育
寫在前面的話:比爾蓋茨創辦微軟,取得巨大成功,成為世界首富,可是在喝這碗「雞湯」時,我們不能只看到他在編程上的天賦,或者毅然輟學的果斷,也一定要看到他背後資源豐富的家庭:父親是當地著名律師,母親是華盛頓大學董事和全國聯合勸募協會(United Way of America)執行理事會的首名女性主席,外祖父是銀行家。比爾蓋茨的中學是1960年代就擁有電子計算機的知名私立學校。
來源:精英說(ID:elitestalk),轉載已獲得授權。
每當一年一度的錄取季來臨
中國學生被美國常春藤盟校錄取的情況
總是牽動著無數學生和家長的心
而像哈佛、耶魯這樣的世界頂尖名校
無論是哪家的少年少女順利考取它們
也會立刻戴上「哈佛女孩」、「耶魯男孩」的金冠
成為媒體追捧的對象和家長「取經」的榜樣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然而,當媒體熱烈地讚美著「別人家的孩子」
家長們拿著「放大鏡」研究著他們的成功路徑時
卻可能會忽略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在我們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地方
處處都是家庭和出身的比拼
一個孩子優秀努力的程度與能夠到達的高度
在很大程度上從TA一出生時就已經註定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曾名噪一時的杭州「哈佛女孩」郭文景
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她聰明、上進、有主見、全面發展
學業成績也是完美到無可挑剔
而當許多人滿心敬佩地想要向她「取經」之時
卻尷尬地發現,有些「經驗」根本無從複製
被媒體「坑慘」的哈佛女孩
被媒體讚美和追捧的「哈佛女孩」有很多,但因過度讚譽而導致「負面效果」的,卻不算太多。
而杭州二中的郭文景,就可以說是其中一個。
2015年,這個杭州女孩在一夜之間獲得了極大的曝光量和讚歎欽佩的目光,不因別的,只因她成了那一年唯一一個被哈佛提前錄取(Early Decision)的「中國學生」。
事實上,那一年被哈佛提前錄取的還有來自上海中學國際部的一位學生Annabel Yao,但由於她已非中國籍,所以沒有引起更大的轟動。
僅僅從成績來看,郭文景的表現也足夠搶眼,完美詮釋了什麼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高一獲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浙江省賽區)一等獎
曾受麻省理工邀請參加比賽,獲得北美編程邀請賽第二名,超過了絕大多數來自哈佛、斯坦福、卡內基梅隆的大學代表隊
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參加美國國家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均奪得冠軍,其中2014年還獲得了唯一的滿分
參加美國數學奧林匹克夏令營獲得最高分
愛好廣泛,嘗試各種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學帆船、學滑雪、學高爾夫、學救生技能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面試她的哈佛大學中國秘書長湯玫婕,絲毫沒有掩飾對這個小姑娘的欣賞:「我在中國區面試6年,她是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她的計算機水平,放在美國同年齡的女程序員中,也是最頂尖的。她在美國大學預科考試中5門滿分,英語非常流利,顏值還高,簡直近乎完美。」
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媒體自然是一窩蜂地湧向了郭文景的家人,請求他們傳授養育「哈佛女孩」的經驗,而郭文景的父母也是傾囊相授,告訴大家他們傾向於素質教育,從不在意考試成績,而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愛好等等……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哈佛女孩」的榜樣力量是強大的,可當家長們紛紛拿出小本記下「教育法則」時,一個更「勁爆」的消息傳來:原來,郭文景是美國自然出生公民,持有綠卡,而其母親也是MIT畢業的高材生,父親則是成功的企業家,家境殷實。
而這一切的關鍵信息,都並未出現在最初的報道里。也許是當地媒體急著樹立榜樣,在有意無意之間忽略掉了這些最重要的事實。
換言之,那一年根本就沒有中國國籍的學生被哈佛提前錄取,這從頭到尾,就是個一流美國大學將自家優秀的美國學生收入囊中的故事。
原本好好的一碗「勵志雞湯」,就此變了味。跟著起鬨的媒體與公眾也不免覺得尷尬,雖然不能否認這個孩子本身的優異,但「美國國籍」和「家境優渥」這兩點,確實決定了她比同等條件下的中國學生,更容易叩開哈佛的大門。
要知道,美國常春藤盟校錄取的本國學生數量幾乎是外籍學生的9倍之多,而郭文景殷實的家境,又能為她自由探索興趣愛好和人生方向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持,去美國比賽、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的背後,都離不開豐厚財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人們的反應,也從漫天遍地的讚美追捧變成了帶有嫉妒心理的嘲笑和攻擊,「哈佛女孩」彷彿在剎那間墜落凡間,成了最諷刺的那個存在。
當然,作為故事主人公的郭文景是沒有必要理會外界眼光的,她本身已經足夠優秀,又有著同樣優秀的父母和優渥的家境作為支撐,相信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只會越走越好。
可對於喜歡追逐和模仿的普通人來說,「郭文景」們帶給我們的影響,卻遠未結束……
窮人不配擁有的「素質教育」
曾幾何時,我們的媒體和受眾越來越喜歡沉迷於各式各樣的「勵志雞湯」——被牛津劍橋錄取的雙胞胎有著怎樣的成長路徑?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的媽媽採用怎樣的教育方法?……
這種「雞湯」不僅好喝,還很容易找到共性。
被牛津劍橋雙雙錄取的溫州姐妹花馮亞晞和馮亞晗,也曾在升學前獲得了人們極大的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這對溫州姐妹花不僅顏值高,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學霸,從小就十分淘氣,姐姐在初中數學考試中,甚至還拿過17分的「驚人」成績。
當被媒體問及女兒被名校錄取的秘訣時,她們的媽媽卻驕傲地說:「她們成功靠的是自己的性格。」媒體報道中也提到,她們的父母從來不在意考試和分數,而是推崇放養式的「素質教育」——「我們從不強迫孩子上補習班」、「喜歡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帶孩子週遊世界,而非悶在家裡埋頭寫作業」。
可無法否認的是,這份「素質教育」背後,依然有優渥家境的支撐和良好教育資源的堆砌:
小學讀的是「貴族學校」溫州實驗小學
初中讀的是杭州一所「貴族中學」的國際班,一個學期的學費是8萬元人民幣
去美國讀了一所較好的私立高中,不算生活費等其他費用,每年學費是50萬人民幣
而真正要像他們一樣做到這一切,並不容易。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2014年官方曾發布一組數據,通過對13946個家庭的抽樣調查得出:中產階級家庭僅佔全國人口的千分之一。如果把年入50萬當作中產階級的准入門檻,真正能負擔得起溫州姐妹花式的「素質教育」,讓孩子讀私校、環遊世界,恐怕也得是「千分之一」里的佼佼者才行。
無獨有偶,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的香港歌手陳美齡,也是放養式「素質教育」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她在無數次的演講和分享中提到,不要給孩子報名上學習培訓班,而應把錢節省下來帶孩子出去旅遊,讓TA長見識才更重要。
對於逼孩子學習考試的做法,她也不太喜歡。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接受學霸媽媽指點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陳美齡本就是從斯坦福畢業的教育博士,除了是紅遍亞洲的老牌歌手,她還擁有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甚至還曾被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約談,鼓勵她參選下一屆香港教育局局長,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名流精英。
在精英母親的熏陶下,從小就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三個孩子,其實早就已經「生在羅馬」。在母親所處階級及附帶資源的影響下,最終被斯坦福大學錄取,才是最正常不過的結局。
雖然這個事實很殘酷,但這就是「文化資本的隱性遺傳」。精英的孩子依舊是精英,無可辯駁。
多年來擔任哈佛大學招生工作負責人的William Fitzsimmons,早就用精闢的話語總結了這一切:「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期待依靠接受一流教育進入上層社會,我對此無能為力,相反的,我只是待在招生官的位子上,保證上層社會的孩子可以留在上層社會的『良性循環』里。」
高大上的「素質教育」,對於身處社會底層的「窮人」來說,恐怕仍是難以企及的奢侈品。
當階級固化愈演愈烈,剩下的人怎麼辦?
說到底,「哈佛女孩」、「牛劍雙胞胎」、「斯坦福三兄弟」究竟有沒有借鑒意義?當然是有的,但它們更多地只是一種方法論上的參考,並不能成為現成的模仿對象。
而這些故事裡的主人公——那些比你有錢又比你努力的同齡人,也早已帶著他們的詩和遠方,把普通人微末的努力深深踏進塵土裡。
當階級固化愈演愈烈,剩下的人又該怎麼辦?
第一個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台的中國學生何江,可以說是打破階級壁壘、成功實現逆襲的典型。考慮到他出生於湖南鄉村一個沒水沒電的農莊,父母還是沒有文化、靠打漁織網為生的普通農民,他能從鄉村走向哈佛,這背後付出的,一定有難以想像的拼搏和努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而在何江中學時代的書單里,我們卻會驚奇地發現,《萬曆十五年》《流動的盛宴》《人類簡史》《自私的基因》《局外人》這些頗有深度的作品悄然存在。何江對閱讀的興趣也來自於家人的鼓勵,父母雖然不識字,卻喜歡聽兒子讀課本上的故事,晚飯後他們不打牌不喝酒,一家人只會圍著一張小桌,陪孩子讀書。
何江承認,是閱讀的助力讓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刷新三觀,認識到外面廣闊的世界,也正是從書中汲取的養分修鍊了品性,讓自己能夠在一次次文化衝擊中應對自如,培養出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因寫作樸實無華的《我是范雨素》而紅遍網路的「北漂」育兒嫂范雨素,也是通過閱讀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走向。憑藉在閱讀中收穫的好奇心和勇氣,她下定決心離開蒙昧的前夫和凋敝的故鄉,奔往充滿自由和文化氣息的北京。
在那裡,這個連小學都沒畢業的「農村婦女」嘗試著拿起了筆,像她所讀到書籍的作者那樣,「我以我手寫我心」,閱讀和文字沒有門檻,書籍給予她的靈性和張力,阻斷了一位普通女性在固有生活中越陷越深的不幸輪迴。
《北京摺疊》的作者、清華博士郝景芳說,閱讀讓人通透,給人更大的視野和更高的眼界,感悟到認知局限之外的東西。用她的話來講:
就像一束統籌萬物的光,照亮眼前的抽象乏味,讓它們有了色彩。你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為什麼來世上,又將去往怎樣的方向。
美國教育部的網站上,也清清楚楚地寫著:「能夠閱讀的孩子,是能夠學習的孩子,能夠學習的孩子終將會在生活中獲得成功。」
可惜的是,中國人年均讀書量在全球墊底,甚至被冠上「不讀書的中國人」的「惡名」,而我們的下一代,閱讀量也僅僅為美國孩子的1/6。
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年代,閱讀明明是最方便、最容易、也是最沒有門檻的事情,畢竟在同一本書面前,無論貧富貴賤,人人平等,它亦象徵著某種打破天花板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努力去踐行。
我們當然可以模仿和追隨精英家長們的「素質教育」,為一個又一個「哈佛女孩」、「耶魯男孩」而迷醉,把自家孩子作為試驗品。可那道殘酷的溝壑依然存在,並不會因此而消散。
與之相比,珍惜並實踐那些為數不多的上升機會,為了那一絲打破壁壘、「逆天改命」的希望而拼一把,也許才是比盲目的模仿、嫉恨的抱怨乃至心灰意冷的自暴自棄,更珍貴的東西。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參考資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AD%E6%96%87%E6%99%AF/1913324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28534045.htm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2/14/4791205.html
https://www.toutiao.com/a6227565295838740737/
http://edu.people.com.cn/n1/2015/1216/c1053-27935046.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76280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74548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10034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zhoukanchaguan/2015/12/20/6535.html
http://www.qlmoney.com/content/20151216-140967.html
https://www.sohu.com/a/137468660_169472
※人工智慧將以怎樣的形式逐漸進入你的生活?
※美國初來乍到:這幾招兒教你輕鬆混入美國同學社交圈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