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山十番傳承人何漢沛:鏗鏘六十載,傳女也傳外

佛山十番傳承人何漢沛:鏗鏘六十載,傳女也傳外


佛山十番傳承人何漢沛:鏗鏘六十載,傳女也傳外

何漢沛在敲打大班鼓

位於佛山市南海區的疊滘茶基村,素來以歷史悠久聞名,除了擁有頗負盛名的疊滘龍舟隊外,這條村還誕生了一個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文化--佛山十番。

何漢沛正是佛山十番唯一認定的國家級傳承人,他投身佛山十番已經接近六十年。為了讓佛山十番躋身非遺序列,他和團隊不遺餘力,不僅公開曲譜,更打破祖輩規矩開放培訓,目的就是為了讓佛山十番能夠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近日,本報全媒體記者走訪了茶基村,聽沛叔聊他與佛山十番的故事。

非遺小檔案

佛山十番,又稱茶基十番。是由多種樂器組成的民間鑼鼓敲擊樂種,常用的有飛鈸、大班鼓、大鈸、大鑼、二鑼、翹心鑼、高邊鑼、沙鼓、雲鼓,響鑼這十種樂器。現活躍於佛山市南海疊滘茶基村。據歷史記載,佛山十番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喜慶鑼鼓樂,佛山十番常在佛山秋色、北帝誕、春節、五月節等傳統節日場合中亮相。

十番是兒時唯一玩具

出生於1947年的何漢沛(沛叔)是三代單傳,自幼跟隨父親學習佛山十番,至今已有近60年。何漢沛成長的年代物質匱乏,對他而言,兒時唯一的樂趣就是放學後和村裡的孩子們學習敲打十番樂器。

那時每到傍晚,何漢沛的父輩們便會在祠堂前的空地上搬出十番樂器,邊敲邊拉家常。「那時也沒有什麼娛樂方式,十番是我接觸到的唯一玩具,和我的老拍檔們一塊玩,就一路玩到了如今。」

以前逢年過節,村裡的長輩便會提前一個月練習節日要表演的曲譜。大家朝夕相處,樂在其中,只為奏出最動聽的作品。五十多年過去,包括何漢沛父親在內的十番老藝人們先後離世,大多數學習十番的夥伴們也離開村子去城裡闖蕩。

而何漢沛在成年後,便全心投入了茶基村的建設事業,現在除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重要身份外,平日的他還是農村經營社的社長,負責打理三條村裡的大小事務。「我們村裡的協作會這棟樓是在1984年建起的。一樓用作我們的辦公室,二樓則是擺放佛山十番的樂器和紀念物品。」

每年佛山市政府都會舉行一系列文化活動,如佛山秋色、北帝誕呂祖出遊等,市政府每次都會提前邀請沛叔和他的團隊去現場演奏佛山十番。「以前都是祖輩們去表演的,後來就是我和我的表兄弟們去巡演。現在我們都老啦,都是培養學徒去登台。」

開啟非遺申請之路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何漢沛和父輩們已經將十番樂器搞得有聲有色,在本市內小有名氣。但由於當時的宣傳力度有限,十番團隊也從未出外表演過,茶基十番的名氣一直未能傳出佛山,遑論走出廣東了。

後來,一位音樂老師在某刊物上發表了關於茶基村十番文化的介紹文章後,竟為這座古村吸引到了一批來自北京高校的音樂老師到佛山來調研。「那幾位老師知道佛山有十番,但不知道具體在哪裡,後來通過詢問相關部門才找到我們村。」

在有關部門的「牽線」下,沛叔作為代表,臨時和幾位老師會面,實地向他們介紹了十番。「那時候其他地區的十番其實還沒有正名,畢竟那會兒也不像現在一樣有各種渠道去宣傳自己的文化。大家也都不了解,但那些老師說十番就只在我們這有,勸我想辦法好好保護下來。」

在他們的建議下,何漢沛開始逐級為佛山十番申請非遺證明,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步步申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在2008年的時候已經被認定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我是到今年才被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

在「湊合」中尋求創新

何漢沛對樂器的要求很高,上一批樂器已經用了三十多年。他和團隊為了製作新樂器經常四處奔走尋覓,但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原材料。

何漢沛在現場展示了佛山十番的樂器和製作工具,其中有不少樂器已經被敲破,不能繼續使用,但他卻不捨得扔掉,堅持把它們收藏在二樓的陳列室里。「這些即便不能用也可以放著收藏。現在根本找不到和幾十年前一樣的材質去打造新的樂器了,相比之下,現在製造出來的樂器音質太差。」

沛叔說罷便拿出兩面翹心鑼,向記者分別敲打作演示。只聽到祖傳的翹心鑼發出的聲音乾淨響亮,過了許久仍餘音繞梁;反觀新制的翹心鑼,雖然聲音同樣響亮,卻少了那麼幾分質感。「祖傳的翹心鑼聲音的層次是很分明的,音質很好。但是現在新製作的敲出來的聲音不行,始終代替不了舊樂器。不過既然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材料了,只能湊合用。」
沛叔感慨道。

隨著老一輩聽眾漸漸遠去,要迎合新的聽眾,曲譜的創新就成了擺在何漢沛眼前的問題。現存的十番樂曲僅有幾首,何漢沛也曾經嘗試過對樂譜進行創新,如融入當下的流行和弦,但發現效果並不理想。

「如果對曲譜進行創新,就脫離了以前祖輩們留下的感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覺得十番樂曲還是要保留傳統文化的味道。所以之後沒有對曲譜內容進行過創新。」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何漢沛仍然另闢蹊徑作出創新,曲譜的創新效果不好,他便嘗試在舞台表演隊形和演奏方式上進行創新。「我們不能脫離時代,也會參考當下一些比較流行的編舞形式,對我們的表演隊形進行創新。」

如今的表演會根據節日特色編排不同的隊形,專門編排樂手的表演動作,豐富佛山十番的舞台效果。

為傳承打破規矩

樂器不靈光,曲譜創新難,這些在佛山十番的傳承過程中都還只是小問題。真正讓何漢沛頭痛的是,傳承文化的主體嚴重缺失,如何讓佛山十番可以繼續流傳下去,人才是首要問題。

在被列為非物質遺產前,佛山十番是通過老藝人「壯聲念譜法」這種口授方式言傳身教,並沒有固定的樂譜,也不會大範圍對外傳播。但為了把樂譜繼續流傳下去,讓更多感興趣的年輕人可以直觀地學習,沛叔和團隊專門把樂譜用擬聲詞的形式譜寫下來。「我們用『茶』、『撐』、『蹭』這類詞來區分不同的樂器,以前我們的樂譜是不能對外公開的,但是為了保護佛山十番文化,我們決定公開樂譜。」沛叔說。

除此之外,佛山十番素來更有「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老規矩。但當傳承面臨斷層時,沛叔和團隊不得不重新審視這條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沛叔在和團隊商量之後,決定將此規矩作廢,讓外村人和女性都加入學習佛山十番的隊伍中,擴大佛山十番的傳承範圍。「以前我們只願意招收本村的男學徒,現在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

如今,佛山十番的學徒隊伍中有一支獨具特色的「大媽」隊,隊中的成員都是由附近村鎮的退休女性組成的,至今她們已在三屆的佛山秋色中登場亮相。除了發展女性隊伍,小學二到六年級的學生仍然是佛山十番學徒的主要招收對象。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佛山十番的培訓班已經進駐到部分學校的課外興趣學堂。「學校開學後,每周一到周五都有開班。我們是不收費的,還是很大部分的學生在升初中之後就沒空學習了。不過也有一些人畢業以後還繼續回來學習,我們很欣慰。」沛叔說道。

儘管陸續都有新面孔報名參加培訓,但是堅持下去的學徒仍不到三十個。談及此現象,何漢沛無奈地笑了笑:「這是沒辦法的,但有人學總比沒人學好,我們公開樂譜和公開招生,就是為了一代又一代人能夠傳承下去。但是我們又怕以後沒有人學,所以我們已經提前把樂譜寫出來,把照片和影像資料保存好,希望後來人願意接力傳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優化路由器有妙招!教你幾招變廢為寶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