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90後已經沒有發量再玩殺馬特了
來源 | 城市畫報(ID:cityzine)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提起殺馬特,恍如隔了一個世紀。但哪個90後的青春沒有殺馬特或非主流過呢?本以為要跟殺馬特永遠說byebye了,沒想到今天的00後們迷上了「中二殺馬特」,比如前段突然火起來的「全員惡人」。
但,中二殺馬特已不是當年90後們的「殺馬特」。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啊?葬愛家族登上熱搜了?
數不清這是殺馬特(源自「smart」,葬愛家族是殺馬特一個分支)第幾次上熱搜了,前面有#我的殺馬特時代#、#殺馬特創始人剪髮謀生#……
看這架勢,殺馬特的封印要解除了?其實,很多90後網友並不看好這場「大型文藝復興」,理由超扎心:已經沒有發量回去了。
「很多90後因為發量原因已退出殺馬特家族」、「當年的殺馬特謝頂了」、「曾經的殺馬特現在開始脫髮了」。
而且,前些天熱心模仿殺馬特的人,也被90後吐槽「根本不像」,因為「眼神里沒有寂寞」……
胖友們,還記得十年前大明湖畔的殺馬特家族嗎?「彩虹色長發、煙熏妝、奇裝異服、古怪的金屬首飾、文身,隨意的混搭拼貼」,這樣的行頭可是當年殺馬特的經典造型啊。
那麼,嚴肅問題來了:胖友們,你曾經殺馬特或非主流過嗎?先別急著否認三連,究竟有沒有,證據就靜靜躺在你QQ相冊初高中時的照片里哦。
B站視頻
來點線索好了:玉米燙、斜長劉海、超大髮夾、黑眼線、拍照時的45°仰角加嘟嘴、頹廢憂鬱的氣質、QQ非主流網名、QQ火星文簽名、QQ空間酷炫背景音樂、唯美憂傷系QQ空間背景……
所以,你,有沒有想起些什麼……
連你迷戀的偶像,也沒逃過殺馬特之風啊!
從上到下依次是:東方神起、SS501
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嘲笑越南男團HKT是「洗剪吹三人組」?又有什麼資格吐槽當年玩殺馬特的90後很腦殘呢?(雖然這樣講有點事後諸葛的感覺……)
殺馬特家族的被污名
有人或許不懂,懷疑殺馬特是不曾存在的傳說。
不,他們不僅存在過,還曾是非常強大的存在。
從規模上,玩殺者眾。鼎盛時期,光是「殺馬特教父」羅福興一個人就曾以QQ群的方式,管理著至少20多萬個殺馬特。
再從影響上,殺馬特是「網路第一家族」,掀起的殺馬特浪潮風靡一時,那可是影響了一代青年的審美取向啊,其影響力至今還在燃燒。
來做個假設,要是殺馬特晚出現十年,擱現在絕對分分鐘圈粉無數吧。
不過,在不少人眼裡,「殺馬特」從來就是一個貶義詞。
然後就熱鬧了,有人朝殺馬特揮舞「正義之審判」的大棒。殺馬特再也不能安安靜靜做個殺馬特了。
2009年,殺馬特成全網公敵,他們被嘲諷、被辱罵、被污名、被隔離。「腦殘」「傻X」「沒文化的屌絲」……類似這樣的標籤接踵而至。
直到今天,百度詞條「殺馬特視覺系」,都毫不掩飾對殺馬特的諷刺。它聲稱日本視覺系和殺馬特毫無關係——日本視覺系是前衛、正經的搖滾文化,是年輕人釋放壓力的工具,而殺馬特呢,是小年輕的「盲目模仿」,是「病態」「幼稚」「低俗」「畸形」「山寨」的文化。
日本視覺系,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注重視覺效果的音樂團體,在服飾和化妝方面追求前衛、大膽、雌雄同體的視覺外觀。
其實,日本和歐美視覺系搖滾文化,很多時候就是殺馬特的淵源。
日本搖滾樂隊X-Japan
日本搖滾歌手石原貴雅
華麗搖滾教父大衛·鮑伊
嘖嘖,充分證明網友說的一句話——「
」。
到2011年,反殺馬特運動來襲,如出現專門反殺馬特的賬號、貼吧。
據說,當時有個殺馬特在網上PO了張自己染髮的照片,後有網友直接打電話給他媽媽,要求人家「管管你兒子」。迫於壓力,這個殺馬特不得不把留了半年多的頭髮剪了。
再後來,遭遇全民反殺運動(包括現實中)後,殺馬特帝國潰不成軍,街上也幾乎沒有殺馬特出沒了。
到今天,網路上依然有對他們鞭屍般的嘲諷、貶低。
戀一
為啥做殺馬特?因為沒錢
殺馬特之所以是殺馬特,根本原因是因為……沒錢。
他們來自底層,多是農村或小鎮青年,沒錢沒資源沒地位,大多初中畢業,審美上一點也不「高端」,自然很難「入流」……
假如想做一名潮流個性青年——
沒錢買名牌,所以只能買地攤上廉價的奇裝異服,加上兩元店淘到的首飾;
沒錢做頭髮,所以只能用幾塊錢的染髮劑、髮膠做一個彩虹爆炸頭;
沒錢買名牌手機,所以只能用山寨機,上傳渣像素照片。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回過頭再看看殺馬特文化,無非是一群底層小青年從工廠下了班,捯飭一下自己,給自己爭取回頭率,沒有坑蒙拐騙,沒有強迫旁人,何罪之有?最多,不過是打破了普通人視覺審美的接受程度罷了。
就像一位曾經的殺馬特所質問的:廉價的就一定是不美麗的或者不個性的嗎?誰說要用金錢衡量美麗和個性就是對的?窮就沒有資格追求美和個性嗎?
簡直是一代底層青年內心的吶喊了。
而作為旁觀者的大眾忙著站隊,跟風嘲笑。卻忘了青年的天然屬性是喜歡找團體,刷存在感。
正逢反叛能量過剩、無處釋放的年紀,還能幹什麼呢,要麼抽煙、燙頭、文身,要麼上網、戀愛、拉幫結派……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青少年哪吒》
而更是一無所有的殺馬特青年,作為城市新移民——干著流水線工人、Tony老師、餐廳服務員、保安、快遞員等工作,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城裡人,只得選擇以「雷人」的殺馬特造型示人,並以此作為替代的自尊來源,展示自我身份,尋得歸屬感、主流認同和社會關注。
「殺馬特教父」羅福興,從3歲起成為留守兒童,在校曾被同學霸凌,到13歲即去了深圳打工。為了獲得外界的關注、認同,他借鑒日本搖滾明星石原貴雅的裝扮,然後將自己身體當成展示場,自己給自己設計了一款太陽狀髮型,宣示自我的存在和價值。
他說即便自己被嘲笑,也比被忽視要好。
品味之爭
一否定殺馬特的意義,二將殺馬特看作是奇觀、小丑,會對社會造成威脅(出於道德恐慌),是那些嘲諷、辱罵殺馬特的人主要在做的事,他們任意培養鄙視鏈,用盡毒舌功力,到底圖個什麼呢?
有一種說法,這不過是不同階層之間的文化品位之爭。
根據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理論,不同階層當然有不同的文化品位,較上階層通過維護自己的品位、生活方式,來展現、維持自身的文化資本、階層地位。他們自認為自己的文化品位是高端的、深刻的、有意義的、正當的,而殺馬特文化是低端的、膚淺的、無意義的、不正當的,甚至是醜陋的。
較上階層給不同於己的文化「蓋戳」,將其拒之門外,這樣,借文化品位上的區隔,實現了階層的區隔。
另外,加入獵奇、嘲諷、謾罵殺馬特的隊伍,還能在心理上獲得一種品位、知識上的虛幻優越感。
可誰的青春期不渴望尋找組織、尋求認同呢?
正如有人喜歡小清新,有人追求文藝范兒;有人崇拜某個偶像,有人喜歡某種類型的音樂,有人痴迷日韓偶像劇;有人加入某個小團體、小幫派,有人愛街舞或塗鴉;有人迷戀網路遊戲、網路直播、耽美小說,也有人衷情於土味視頻……
滑板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以上和有人喜歡殺馬特這件事有本質意義上的不同嗎?都是用來撫慰我們被生活壓迫的心靈的吧。
但遺憾的是,以上趣味選擇,沒有哪一個像殺馬特文化,因其鄉土氣息,受到如此強烈和廣泛的羞辱、貶低。
「我們為什麼不能有審美的權利?殺馬特從來沒有嘲笑過其他群體的審美。」羅福興在一次採訪中曾這樣講。
等青春期一過,進入社會大熔爐,每個人大概都會像《艋舺》里說的——「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
2018年年初,羅福興在深圳一個城中村開了家美髮店,平日生意冷清,3個月後,理髮店被迫關門。走之前,他在店內牆紙上寫下這麼一句話:明明那麼努力的想要留在這座城市、這個地方……
電影《艋舺》
不管你是不是殺馬特,歷經青春殘酷物語,回到世俗生活,回到現實早安排就序的位置,似乎才是每個叛逆少年少女的最終歸宿。
參考資料
1.「殺馬特」:一個需要被了解的存在,《南風窗》,2013年04期.
圖蟲創意 x 正版圖片聯盟 x 壹讀/中國新聞周刊
TAG:壹讀 |